文章的写作技法

2010-08-15 00:49:31
中学语文 2010年15期
关键词:衬托事物文章

曲 斌

人生活在社会里,总要进行交流,除了口头交流以外,就依靠书面交流,所以写作是相当重要的。为了更好地写作,写作技能、技巧的研究就有了必要。这里,笔者试从形神、表述、波澜三个方面,对写作技巧略作论述。

一、形神

文章不仅要结构完美、文辞畅达,而且要主题鲜明、中心突出,这就是文章的“形”与“神”。

1.画龙点睛法。这是古人总结出来的一种极为重要的表意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就是要在文章的关键之处,写几句精粹有力的话,把主题思想明显地表现出来,使全篇文章生色、动人。画龙点睛的提法,是从绘画中借来的。传说梁代画家张僧繇能够画龙,点其睛而令其飞。“龙”须点睛而飞,“文”须点睛而活。著名的古代文论家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片言”虽少,能使文章生色,古往今来的许多文学家,在写作时,总想把自己对事物的深刻认识,概括为几句生动有力的话,用到文章中去,点出主题,写活文章。点睛之笔,一要语言精练,二要含义深刻,三要巧妙自然。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写景之后翻出一层新意,说明“古仁人”不同于“以物喜、以己悲”的“迁客骚人”,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就是点睛之笔,它凝聚着作者的心血,袒露了高尚的胸怀,讲出了做人的准则。文章的点睛之笔,是全文的中心,意脉的焦点,力量之所在。

2.以宾衬主法。就是用相关或相反的事物,去衬托主要事物,以便使主要事物的形象或本质更加鲜明、突出。古人所谓白云衬山、断脉映水,就是借他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宋人周敦颐的文章《爱莲说》,讲自己爱莲的理由,表述自己高洁的志向。文章为了突出“爱莲”的社会意义,就用他人“爱菊”和“爱牡丹”来衬托。以宾衬主,寓有深意。通过这种衬托,进一步突出了“爱莲”的意义,含蓄而有力地说明:人生在世,既不要逃避现实,更不能贪图富贵,而是要学“莲花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散清香于四方。不仅突出了自己独爱“君子之风”的高尚志向,而且贬斥了“世人多富贵”的污浊思想。两相映衬,感慨无穷。运用以宾衬主法,要特别注意用“为宾”的事物去衬托“为主”的事物。不能宾、主相等,更不能喧宾夺主。《爱莲说》正是如此,文章以“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作衬托,从环境、形体、香气、仪态等方面对莲花做了描写,使人愈加感到莲花的可爱。“红花要有绿叶扶”,只写主要事物,不写次要事物,文章不仅单调、平直,而且缺少真实感,难以把主要事物写好。以宾衬主,才能使形象鲜明突出,真理烁烁闪光。

二、表述

恰当的表述,使叙述摇曳多姿、生动活泼,使描写绘声绘色、惟妙惟肖,使解说准确鲜明,使议论犀利有力。意到而笔随,言简而意深。

1.描写法。(1)疏笔勾勒法。本指只用线条勾勒,不着颜色的绘画技法。用于文章写作,就是不借助于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饰语,也不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而只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以准确有力的笔触、朴实简洁的语言,干净利落地勾勒出事物的形态,从而表达作者对事物的深刻感受。朱自清的《背影》中,描绘父亲的“背影”,只寥寥几笔,就形神兼备,意象感人,让人从父亲的“背影”中,思索回味所包含的深意和深情。以极俭省的笔墨,淋漓尽致地表现事物的神态,使物象跃然纸上,正是豪华落尽见真淳。(2)精雕细刻法。本指以工整细密的笔法来描绘事物的形象,再现物象的各个细部的绘画技法。在文学艺术创作中是指对描写对象进行细腻、精确、详尽的刻画,把形象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达到最理想的表达效果。用精雕细刻的方法来写人,除了再现人物的肖像,还可以揭示人物的心理,充分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用来述事,能兼顾事件的细微末节;用来状物,能生动具体地显露事物的形态;用来写景,可创造出特定环境,显示地方风格,达到如诗如画的境地。所以这种技巧多见于长篇小说,例如在《红楼梦》中,作者对凤姐的那段描写,从衣着、穿戴、面容、身材、神情等方面活脱脱地令她出现在读者面前。

2.叙述法。(1)倒叙。从事件的结尾到事件的开头反过来叙述,就是倒叙。比如《地下森林断想》,先写作者去寻觅地下森林,其次叙写地下森林是怎么样在逆境中诞生、成长的,显示了生命的坚强。(2)插叙。在事件发展的进程中,插入一段说明或议论,或解释事理,或点明题旨,这部分就是插叙。在《我的叔叔于勒》中,对于勒的介绍段便是插叙。介绍于勒的经历突出盼望的急切。这样可使叙述有起有伏,不至平铺直叙,毫无情趣。

三、波澜

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要起伏不平才能令人心旷神怡,跌宕有致才能引人入胜,奇峰突起才能动人心弦。

1.故设悬念法。就是作者在作品的某一部分或处理情节结构时,故意摆出矛盾,设置疑端,以引起读者对作品中人物命运或矛盾冲突的关注,产生急切期待、欲知后事如何的心理,是增强作品艺术魅力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故设悬念可以使作品的情节波澜起伏,回环多变,扣人心弦,并把读者引进情节所创造的矛盾冲突和艺术境界,和作品人物喜则同喜,忧则同忧,产生“非向前直冲不可”的无法压抑的“兴趣”。比如《第二次考试》,写音乐学院的考生陈伊玲,初试成绩十分优异,而复试时却很不理想。声乐专家苏林教授发现了这件从未遇到的奇怪现象之后,“显然是大为生气了”,从他的目光所望见的窗外“一片狼藉”,“这城市刚刚受到一次严重的台风袭击”。窗外景象的描写与陈伊玲有什么关系?每个读者乍一看,都会觉得这是闲笔,其实,正是这一“闲笔”为后面说明原因、解开矛盾埋下了伏笔。作者巧妙地运用伏应、断续等手段使作品情节迂回曲折,有顿有挫。故设悬念可以避免情节发展的平直呆板,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但是在运用的时候,不能离开生活的真实,要以实际生活为基础,进行艺术加工,使作品孕育“欲罢不能”的艺术魅力。

2.抑扬相错法。就是在一篇文章中,抑扬对应,一上一下,一束一放,相反而又相成。抑扬相错法主要有两种,即“欲抑先扬”和“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扬是手段,抑是目的,通过扬笔的配合有力地贬斥某种事物,或揭露某些丑恶的东西。如鲁迅的小说《兄弟》,开头主人公张沛君的弟弟病了,他就着急地为弟弟请医生,在读者看来张沛君是“重情谊、疏钱财”的好人,然而接下去一段张沛君的心理活动:弟弟不能死。万一死了,葬礼、侄儿的学费、家计的开支,都要自己付,得花多少钱呀!由扬而抑,深刻地揭露了他的自私和虚伪,具有强烈的讽刺性。欲扬先抑,就是为了扬而抑,抑是手段,扬是目的,通过抑笔的配合而把所扬的内容推上顶峰。马烽写的《我的第一个上级》就用的这种笔法,作品为赞扬农建局长老田,开头先用抑笔,写他的“慢腾”、“疲塌”。抑扬相错法,是一种相反相成的写作技巧,是把事物描绘得曲折生动的一种好方法。

猜你喜欢
衬托事物文章
早春
世界文化(2022年4期)2022-05-20 22:47:56
美好的事物
文苑(2020年8期)2020-11-22 08:18:12
衬托与烘托在诗词中的运用
中华诗词(2020年9期)2020-02-07 01:03:36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学生天地(2019年33期)2019-08-25 08:56:16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奇妙事物用心看
快乐语文(2017年12期)2017-05-09 22:07:40
写作的艺术表现手法:衬托
老妪都解未必解——浅谈《观刈麦》中的几组对比、衬托的作用
语文知识(2015年12期)2015-02-28 22:02:07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现代企业(2015年6期)2015-02-28 18:5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