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构建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别样精彩

2010-08-15 00:49黄京琛
中学语文 2010年15期
关键词:定风波夜宴兰亭集序

黄京琛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着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实施探究性学习,逐步摸索形成了一种探究性比较阅读的教学模式,即遵循目标、精选材料——找准切入、合作探究——反馈总结、拓展延伸。下面,结合教学实践简要谈谈个人的点滴心得。

一、遵循目标,精选材料

进行比较阅读教学,材料的选择很重要。教学是一项有目的的活动,所以组织选择比较阅读材料应遵循一定的教学目的。

比如《兰亭集序》的教学重点是在充分了解文言文中“书序”的特点的同时,把握即景抒情、就事言志的手法,透析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及理想追求。基于这一教学目的,笔者选择了李白的书序《春夜宴桃李园序》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

而学习《鸣凤之死》时,作为小说,其教学重点是:分析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我们则引导学生选择小说《祝福》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将悲剧女主人公祥林嫂与鸣凤作比较。

又如在学习苏轼的《定风波》时,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苏轼的旷达洒脱、豁达坚韧、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情怀。而“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本课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故而,笔者选择固穷守节、寄意田园的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与之进行比较阅读。

总之,比较阅读材料的选择很重要。如果材料的选择不体现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学将显得无的放矢。

二、找准切入,合作探究

文章之间可比的方面很多,面对诸多信息,学生往往茫然不知所措。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确定最能体现教学目的、最有探究价值的比较点,之后合作探究,精读材料。

比如将《兰亭集序》与《春夜宴桃李园序》比较阅读时,在教学设计中着重从以下四个环节进行比较阅读:(一)比较文体特点;(二)比较结构思路;(三)比较手法风格;(四)比较审美情趣与风格追求。

将鸣凤与祥林嫂作比较时,两人临终前的心理状况是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品主题的“抓手”,故而教学设计中的重点环节是将两个人物临终前的心理状况进行比较。

《定风波》与《归去来兮辞》比较时,将比较的视点落在陶、苏二人归隐思想的探析上,有利于加深理解苏轼的心胸、志向以及人生态度。故而,设计的思考题为:《定风波》中的苏轼与《归去来兮辞》中的陶渊明共同发出了“归去”的人生感叹,他们何以有这样的人生感叹?这一声“归去”的感叹中饱含的思想是否一样呢?

在探究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中、更深刻的层次上探究,应引导学生于课前借助网络、报刊、书籍多方查阅资料,拓宽知识面,而后仔细研读作品,将独立思考和集体讨论结合起来,探究分析。如学习《定风波》之前,课前可以先布置学生复习苏轼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以及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一系列作品;指导学生借助网络、报刊、书籍查阅苏陶二人的资料,如上“国学网”阅读《苏轼传》,研读陶渊明的《杂诗》及苏轼的《和陶诗》、《答毕仲举》,还有苏辙的《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等作品。

三、反馈总结、拓展延伸

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对话、互动,进行反馈总结、拓展延伸,有效地实现教学目的。

如在《兰亭集序》与《春夜宴桃李园序》探究性阅读后,学生总结到:(1)《兰亭集序》与《春夜宴桃李园序》叙事、写景只是由头,感物、抒怀则是目的,它们都融叙述、议论、抒情于一文,但《兰亭集序》以叙为引,由景及情,而《春夜宴桃李园序》起笔即大发感慨,先定情调再叙议,以“情”来先声夺人。(2)《兰亭集序》笔法清新洗练,叙议虚实相间,令人联想到“书圣”的幽怀逸趣;《春夜宴桃李园序》笔法汪洋恣肆,气概豪爽,“诗仙”浪漫主义的风格一览无余。 (3)《兰亭集序》由“乐”生“痛”、生“悲”而后思“感”,显露东晋士大夫们的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春夜宴桃李园序》强调良辰美景当及时行乐,体现了李白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豪情逸兴。

又如学习《鸣凤之死》时,学生反馈总结认识到:《鸣凤之死》是用刻画细腻、曲折、变化的心理活动来表现这位刚烈忠贞的少女善良无私、渴望幸福爱情的性格特点,折射出封建大家庭内部的阴暗冷酷;《祝福》是用白描的手法,通过简单的对话、神情的勾勒来让读者洞察祥林嫂的内心世界,促使读者深切同情她的不幸遭遇,憎恨那吃人的封建礼教和制度。

将《定风波》与《归去来兮辞》比较时,课堂上学生积极交流探究成果:陶苏二人性格、气质接近,“大济苍生”的人生理想相同,在政治上的失意也相似。但二人归隐田园的缘由不同。陶渊明是自愿辞官归隐。只要自己愿意,他随时都可以东山再起,去吃那“五斗米”。而苏东坡则是在“乌台诗案”后,被逼无奈地来到贬谪地,过起田园生活。此外,二人的精神归宿相异。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逃避社会,营造个人的桃花源。而苏轼虽然一生仕途坎坷,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人生理想,只要环境允许,他总是尽力有所作为。观其一生,他用儒家的精神来过一种社会化的生活,以释、道的精神来过一种精神化的生活。故而激烈的新旧党争,虽使他遭致了一连串的打击,但并没有使他消沉颓丧。“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即代表他的心境,那就是对待政治风雨和自然风雨一样,忘怀个人得失。苏轼的归隐是归隐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做到宠辱皆忘、旷达超然,而非对世俗的逃避。陶苏二人在“归田”问题上的不同情怀,反映到他们各自的诗文创作中,于是苏诗和陶诗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人生况味。课堂上学生围绕“陶、苏二人归隐思想”这一比较点,各抒己见,气氛热烈,深化了对文章的阅读理解,取得了切实的学习成效。

实践证明,把比较探究引向阅读教学,能让学生在比较中探究,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鉴赏、创造,进而形成一种探究性的思维方式和习惯。这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都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猜你喜欢
定风波夜宴兰亭集序
邂逅 《唐宫夜宴》
定风波
爨体兰亭集序(局部)
细数《唐宫夜宴》中的“国宝”
邱 含
书画名人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苏东坡·定风波》
ТРИ ШЕДЕВРа
10·1潮趴夜宴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