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心理效应 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2010-08-15 00:53:52朱仁宝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教育者理想信念实效性

朱仁宝

(浙江教育学院社科部,浙江杭州31001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1]。理想信念教育对于在宏观上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微观上促进大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如何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笔者认为,研究分析目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注重心理效应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运用,无疑是提高大学生教育理想信念实效性的途径之一。

一、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现状分析

21世纪以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受到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地位的确立,使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研究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得到了更大的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不断创新,已取得显著的成效。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对祖国的前途十分关心,认识到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是紧密相联的。他们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在生活和学习中,他们思想活跃,自尊意识突出,成才愿望强烈。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问题日益困惑着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市场经济建立和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某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也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对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方面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既不能忽视,也不能回避。认真分析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问题,是加强与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第一,忽视接受主体的心理需求,容易造成教育的单向性。理想信念教育是一种外在的作用和影响,其效果关键要看接受者的态度和接受程度。要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就要关注接受主体的心理需求,最大限度地激发接受者的主体需要,由被动接受教育化为主动接受,让教育者主动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但长期以来,理想信念教育重视研究教育者、教育内容、过程和方法,较少研究接受者的态度和接受程度,因而导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低下。

第二,忽视理论联系实际,使教育缺乏针对性。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与冲击。这就需要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大学生在多种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中进行比较、鉴别和选择,通过他们自己的独立思考,形成科学的理想信念。在对待利益问题上,需要我们在正视利益差异和承认合理的个人利益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把个人成长与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通过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作贡献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然而,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忽视理论联系实际,贴近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不够,使理想信念教育针对性不强。

第三,忽视理论教育的实践环节,容易造成知、行脱节。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理想信念教育的系统体系是非常必要的。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单纯的理论灌输不可能转化为自己的信念和行为,需要理论灌输与实践相结合。目前,高校虽然也组织了各种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但针对性和广泛性还不够,社会实践活动与理论灌输没有形成有效的整合。因此,从理论到实践、从外化到内化、从知识到行动,缺乏教育资源的整合、科学理论的引领和实践环节的支持,影响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

二、运用心理效应,增强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

心理效应是指由于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作用,使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对人或事物所产生的一些特殊的反应效果。运用心理效应,就是要依据人的心理规律来组织和开展教育活动,在设计教育内容和方法时,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关注学生的精神追求和情感需要,使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充满活力,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一)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感染力

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赛普勒斯国王,他非常喜欢雕刻。一次,他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美女的雕像,每天以深情的目光观赏不止,并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和期望,终于使这尊雕像奇迹般复活了。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科布松从一所小学一到六年级中各抽出三个班进行测试,然后随意从学生名册中挑选出一些学生的名字给任课老师,说这些是从测试中发现的天才学生。学年结束时,这些学生的成绩果然有了很大的进步,情感、性格更加活泼开朗,求知欲强,敢于发表意见,与教师的关系特别融洽,都成为名副其实的优秀学生。这一实验结果表明:教师对学生的爱护、关怀和期望等情感的投入和真诚的期待,在教育效果上将会产生惊人的效果。

理想信念教育离不开情感与意志的作用。情感和意志是客观世界的影响在大学生头脑中所引起的一种内部状态,它能转化为大学生对理想活动的内控因素,它能排除其他因素干扰以形成自己的观念,进而对理想产生一种积极肯定的态度。理想信念的心理结构就是以对理想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相互间构成的一个矩阵结构。这其中情感、意志要素是心理结构的中心,其余心理因素围绕这个中心支持理想信念心理结构,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爱的教育应当是整个教育的主旋律。”所以,教师对学生全身心的关怀,尊重、信任和期待,是增强理想信念教育感染力的前提,要善于与学生进行情感、心灵的沟通,以教师丰富的情感和意志赢得学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诺丁斯教授提出的关心理论,对于我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很有启迪。诺丁斯提出,关心是一种观点和态度,它是由记忆、情感、能力等多种心理成分构成,并且使各种成分处于被激活的状态[2]。诺丁斯极力主张把道德教育具体化,不能坐在屋子里空谈理论,而应在广阔的社会大背景下进行教育,应该使得到关心的人体会教育者这种真心实意的关心,从而达到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

这就要求人们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根据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怀着对大学生深厚的感情与强烈的责任,创设理想信念教育的情景体验,对他们进行热情的激励和真诚的期待。在这种主、客体之间的真诚相融中、实现外烁的教育与激发学生自我内在德行成长需要的整合,并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实现理想信念教育感染人、鼓舞人的效果。当教师对大学生的关爱、信任、鼓励和期待转化为大学生的自我期望、自信心,内化成发挥个人的潜能,不断超越自己的动力时,就能在大学的学习、生活展示出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生命样态和精神风貌。

(二)运用连通器效应,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互动力

在心理学中,人们把双方心心相印的同心、同感、同情、同行、同德等心理效应现象,称为连通器效应。物理学上连通器是指底部彼此连通的容器,同一种液体连通器里液面总是保持相同的高度。事实上,在人群心理中,人与人的个性、心理是不同的,有差异的。但是,如果人与人之间能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在这种融洽的心理氛围中,人们就可以产生同心同德、同志同趣、同感同情、同行同力的心理效应现象,达到做无不成、战无不胜的效果[3]62。

在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运用心理连通器效应,使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教师作为理想信念的教育主体,主要活动是组织和控制理想信念的过程,促进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教师的教育活动和其言行本身都成为教育过程的组成部分。而大学生则是以理想信念的形成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他们在教育活动中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将直接影响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运用心理连通器效应,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把自己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情感沟通,实现教育的真正“互动”。互动性特点是指虽然两个主体的“活动”有相对独立性,但这些活动并非孤立地发挥作用,而是在“互动”中构成教育过程的基本因素。理想信念教育过程就是双主体“互动”性活动的延续和发展。没有“活动”的互动也就无所谓“理想信念教育过程”。

运用心理连通器效应,要求教师改变盛气凌人、居高临下,“你打我通”单向性传授方式,否则,只能引起学生的不满,甚至产生强烈的对抗心理,就不可能产生连通器效应。因为大学生是一个个具有自我意识的独立个体,他们有强烈的人格尊重需要,不能把学生当做容器,被动地接受“灌输”,当你把学生作为传授“说教”的容器的时候,就会出现接受障碍。而排除教育受阻的心理因素,就需要教师深入学生,进行广泛接触,平等交往,尊重学生的权利和个性,理解他们的情感,关心他们的需要。这样,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进而引起学生的关注、感受、趋同等心理反应。信任成为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前提,而信任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尊重就没有信任,信任是最大的尊重;对人的信任是对人的情感理解的更高境界,没有信任就没有内心深处的感情交流;信任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本质要求。

只有对学生倾注热爱之情,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只有理解学生,才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好感,形成师生之间爱的“对流”,用爱来交换爱,用信任来交换信任。只有在师生心理相通的情况下,才能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实现学生道德情感的升华和理想信念的确立。

(三)运用沸腾效应,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内驱力

在成功心理学中,人们把关键因素所引起的本质变化现象,称为沸腾效应。这犹如水烧到99℃时,还不能算开水,其价值有限;若添一把火,在99℃的水温的基础上再烧使它升高1℃,水就会沸腾,并产生大量水蒸汽可用来开动机器,从而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这里的1℃就是关键的因素,这1℃就能使水发生质量的变化,从液体变化为气体[3]337。

由于1℃的关键性因素产生的沸腾效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激发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性因素,包括理想、信念、目标、自信心、意志力、成功力、毅力等等,这些因素都会产生沸腾效应。大学生经过十多年艰苦的求学生涯考上了大学,实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人生目标。然而,当他们踌躇满志来到大学的时候,面临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新的学习任务,一些学生不能适应大学生活:有的由于远离父母和亲人想家、恋家;有的学习不适应而产生焦虑、自卑;也有的由于人际关系不适应而孤独、寂寞;更有甚者是缺乏目标,松松垮垮,优越感与失落感并存,紧张感与轻松感并存,一帆风顺与矛盾困惑并存等等。大学生中出现的新特点、新问题,严重影响产生的沸腾效应。所以,理想信念教育要针对大学生新生活的特点,不失时机地引导和激发大学生内在的驱动力,树立理想信念,明确成才目标。帮助大学生增强自信心,努力学习、追求完善,促进大学生走向成功。

(四)运用蝴蝶效应,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扩张力

在混沌心理学中,人们把因忽视微不足道的小小因素而引发不可想象的巨大而复杂变化的现象,称为蝴蝶效应。这一名称最早来自于气象学家洛仑兹的描述:南美洲亚马孙河流热带雨林中一只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所引起的微弱气流对地球大气的影响可能随时增长而不是减弱,甚至可能于两周后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暴风雪。现已证明,这一效应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之中,而且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领域。它告诉我们,由一个微小的起因诱发,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参与作用下,有时可能产生极其巨大和复杂的难以预料的终极结果。例如,在大学生生活中一些突如其来的打击、人生中偶然的失误、外部环境的变化等,都有可能影响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引起情绪变化,心理震荡波动,甚至可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恶性事件,“马加爵杀人案”就是典型的恶性案件。

因此,运用蝴蝶效应,就是要用蝴蝶效应的理论,把理想信念教育与积极的心理引导结合起来。理想信念会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不仅要改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同时还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既要靠思想教育,还要靠心理引导。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必须防微杜渐,重视对大学生思想情况的调查研究,善于预测他们思想情绪、行为方式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及时发现他们的思想问题萌芽,了解他们所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和他们思想上困惑不解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解疑释惑、“活血化瘀”、理顺情绪和心理减负的工作。把理想信念教育与积极的心理引导结合起来,要慎微慎始,见微知著,增强教育的前瞻性和预见性,用科学的理想信念支撑大学生的精神状态,真正发挥理想信念的感召力和扩张力。

(五)运用威信效应,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示范力

在社会心理学中,人们把社会各层次头面人物能产生的影响力的现象,称为威信效应。按照宣传心理学的观点:一位享有很高威望的教育者,将会对受教育者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因此,我们认为,理想信念教育能否取得好的成效,能否真正发挥其转变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灵魂的作用,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坚定的理想信念、渊博的学识水平、高尚的道德品质,尤其教育工作者的人格魅力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和信任度。要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首先自己坚定理想信念,只有自己坚定理想信念,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理想信念教育,才能收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思想教育工作者作为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者、学生人格的塑造者,对他们的影响会更直接,更具有权威性。教师人格在教育中会有意或无意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人格。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指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规定,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在教育中,一切应当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教育的力量来自人格的活的源泉。……离开教育者的人格对受教育者的直接影响,那么真正深入到深层次的理想信念教育是不可能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加强自身政治理论修养,怀着对大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坚定的信念、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大学生中树立威信,也才能以强烈的人格魅力,去感染人、熏陶人和教育人,达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教育效果。

三、心理效应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

认识和把握大学生心理变化规律,有针对性地恰当运用心理效应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不仅能够直接增强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而且对于建立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将具有长远的效果。

(一)运用心理效应能直接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大学生是社会群体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具有许多不同于一般人群的思想特点、心理需求和行为方式。所以,把握大学生思想、心理、行为之间的关系,并认识其思想行为和心理发展规律,是增强理想信念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前提条件。以往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的问题。脱离大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社会现实,脱离科学的理论和鲜活生动的人生体验,教育成了空洞、枯燥、乏味的“说教”,学生不感兴趣,缺乏内在的心理需要动机,越教育学生越逆反。因此,运用心理效应,有助于教育者主动了解研究教育对象,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从而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二)运用心理效应有利于改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

理想信念教育是教育者主动的施教行为与受教育者能动的接受教育行为“双向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个是传授者,一个是接受者。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从教育者入手研究,而忽视受教育者的接受,使理想信念教育的主、客体互动关系变成了实际上的教师主体论,这就不同程度地影响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因为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受教育者的接受、认同和实践。如果受教育者对教育者产生心理排斥、存在接受障碍,这样的教育是很难奏效的。因此,理想信念教育需要研究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需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只有懂得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求,才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信任感,进而对教师实施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予以认同、接受。运用心理效应,有利于消除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从由主从关系变为平等关系,彼此之间形成相互信任、尊重、理解、接纳的关系。这种信任、平等的融洽关系,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三)运用心理效应有利于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和道德品质的形成,不仅需要经常性有针对性的理想信念教育,而且更需要大学生对教育的认同和自我的“内化”,而这个过程是一个知、情、意、信、行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也是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始终与人的心理过程、人的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发生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因此运用心理效应,有利于不断激发大学生的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自觉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人的理想信念是大学生追求至善至美人生境界的内在动力,而理想人生境界的实现,需要大学生调动自身的一切积极因素,特别是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有效地激活人的潜在能力,增强人的自信心和成功期待,通过个体的自主选择、自主内化、自主发展、自主评价的过程,推动大学生自我发展和完善。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04-10-11.

[2]袁桂林.诺丁斯关心理论及其与完善人格教育理论的差异[J].比较教育研究,2004(2):2.

[3]任顺元.心理效应学说[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教育者理想信念实效性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工会博览(2023年1期)2023-02-11 11:57:46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当代陕西(2022年6期)2022-04-19 12:11:52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回族文学(2022年2期)2022-04-15 22:07:47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29:38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人大建设(2019年8期)2019-12-27 09:05:28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人大建设(2017年5期)2017-04-18 12:57:32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文学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9:02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学习月刊(2015年19期)2015-07-09 03:38:30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
团结(2014年4期)2014-02-28 17:0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