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北朝摩崖刻经书体研究的现状

2010-08-15 00:51黄辉靳慧慧
枣庄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经书摩崖书体

黄辉,靳慧慧

(徐州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山东北朝摩崖刻经书体研究的现状

黄辉,靳慧慧

(徐州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目前,研究山东北朝摩崖刻经的论文,已有一些研究成果。而在书体字体问题研究上存有颇多争议,而争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为刻经书体的来源问题,二为刻经书体的归属问题,三为刻经书体与篆书的关系。以上三个方面在刻经书体的研究中突出地表现出来。本文试对上述的争论进行梳理,以期还原摩崖刻经书体的本来面貌。

山东;北朝;刻经书体;现状①

山东境内的刻经按照不同的地理环境可分为四个小区[1],久已闻名的邹城铁、岗、峄、葛四山,泰山经石峪与东平县新发现的洪顶山刻经,是很有代表性的三个地点。自清代以来被许多金石学家引书著述,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被广大学者所关注,并进行了较深入的科学研究。[2]

目前,关注山东北朝摩崖刻经的研究,已有一些研究成果。而多数研究者则关注于:僧安道壹的名实,区域间摩崖刻经的比较,佛经经义内涵,文字释读与字体考辨,摩崖刻经疑古,历史起源及社会环境,僧安刻经行迹的划分,施刻者思想内涵等。对摩崖刻经书法的关注多集中于书法的文化视角,刻经书体归属及大字的书刻方法等。关于刻经书体的来源问题,王学仲先生在《碑帖经书分三派论》一文中讲到:一部分汉简的楷隶体,如《还告退》和《春君幸勿相忘简》、隶书《日不显目》简,影响于六朝人的写经,在印刷术还不昌明的时代,佛教的传播,借重于经生抄写,社会上传法、讲经、许愿,都需要一些专门的抄经手,这就是职业写经生的出现。他们采用了一部分含有草意隶情的汉简去抄写佛经,便于快速的传播,蜕变而形成独立的经生体,再发展而为石经摩崖体。[3]王学仲写此文的目的主要是在立书法的“三派论”,尽管有学者对此产生质疑,但作者却梳理了摩崖刻经及写经的发展演变过程,指出摩崖刻经体是有写经体发展演变而来的。坚持上述观点的,还有华人德先生,他在《六朝写经体——兼及“兰亭论辩”》一文中阐述了写经书法的特点是:横画都是尖锋起笔,不用逆锋,收笔处重按,转折处多不是提笔转换笔锋,而是略作顿驻后再调笔锋,以取劲疾。如《诸佛要集经》西晋元康六年,永嘉二年(308)《摩般若波罗蜜经守空第十七》这是在日常应用的正书体基础上再加以改造并程式化的一种书体,其所追求的效果是要既工且速。早期写经对后世的写经在体式上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是六朝写经体形成的基础……写经体到南北朝时已与当时流行的正行书有明显的区别。北齐(550~557),北周(557~581)山东河北等地的摩崖刻经,都是放大的写经体。[4](P47~50)摩崖刻经还出现了与写经本分段落一致的情况[5],这说明北朝的摩崖刻经书体有相对的独立性,并不是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铭石书演变而来的,它是写经体的放大体,而西晋元康六年《诸佛要集经》写本为写经体之源[6]。写经体的关系与摩崖刻经体的关系很紧密,然而,由于书写环境及书写用具的改变,二者之间的关系又发生了诸多微妙的变化。佛经的抄写不同与其他日常应用文书的抄写,在那个到处充满佛法的年代里,无论是经文的书写者还是刻制的工匠都非常的谨慎用心,以至于留下来今天精美的刻经书法。

山东北朝摩崖刻经的书体,自清代以来大致有隶书说、楷书说、隶楷说三种。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中讲:“魏碑大致有三,一曰龙门造像,一曰云峰石刻,一曰冈山、尖山、铁山摩崖,皆数十种同一体者。龙门为方笔之极轨,云峰为圆笔之极轨,二种争盟,可谓极盛,《四山摩崖》通隶、楷,备方圆,高浑简穆,为擘窠之极轨也”。

包世臣《艺舟双楫》曰:“《泰山经石屿》大字,《云峰山五言》、《郑文公碑》、《刁惠公志》为一种,皆出《乙瑛》,有云鹤海鸥之态。泰山刻经,字方尺七八寸。书体虽殊,而大小相等,则法出一辙。大字如小字,惟《瘗鹤铭》之如意指挥,《泰山经石屿》之顿挫安详,斯足当之。”

以上诸说皆从不同的方面论说了北朝刻经书法的某些特征。然而,并没有指出刻经书体的归属情况。对刻经书体进行命名则是后来人的事情,字体的命名往往在文字的形成之后。据上论述,摩崖刻经书体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迥异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铭石书。也正因为如此,摩崖刻经的书体归属出现了名同则实异的情况。再加上隶楷书体的定义古今之义有别。古人论及碑刻多关注与碑刻及拓本的文字校勘及流传等,而从书法的角度考察较少,而古人关于对字体书体的论述与我们今天所讲又有差异,唐代张怀瓘《书断》云:“李斯之书,画如铁石,字若飞动,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张怀瓘在这里讲的楷隶与我们今天所讲不同,他所指得是楷隶即隶之规整近楷法者[7]。

关于楷隶书体的名称,研究者也莫衷一是。启功将魏晋时期杂有楷式的隶书称为“新隶体”[8](这样命名兼顾到体态的变化和书体类属两个方面)裘锡圭也称为“新隶体”。[9]刘涛先生把这一现象称作书迹的“变态”。[10]赖非先生把两晋时期的隶楷现象称之为“早期的魏书”[11]。又在其文章中对北朝的隶楷书类型(又称隶魏书)作了其特点及发展脉络的梳理,他讲到:“隶楷书类型是存在于北朝后期至隋代的一种特殊类型的书体。它的特点是体势平正宽博,用笔隶法、魏法兼之,两种笔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们似隶非隶、似魏非魏的感觉。这种类型最初见于东魏天平四年(公元537年)的元鸷妃公孙甑生墓志,与公孙甑生同类的作品还有刘懿墓志(公元540年)、李显族造像记(公元542年)、至李道赞造像记(公元543年)、王偃墓志(公元543年)、叔孙固墓志(公元544年)、报德王像七佛颂碑(公元545年)。

北齐时期,此类型作品又有新的改观。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隶、魏两种笔法融汇贯通,再无杂糅造作之感。看上去是隶法者,又有魏书的特征,同样,感觉是魏法者,也不乏隶书的个性,不少笔画很难分清是隶还是魏;第二,一改笔画纤细为雄厚浑圆;第三,作品数量有所增加。其代表有山东泰峄山区十大摩崖刻经、河北邯郸地区的部分佛教刻经、法仪造像记(公元562年)、赫连子悦妻闾怰墓志(公元564年)、房周陀墓志(公元565年)、唐邕写经铭(公元572年)、高僧获墓志(公元573年)等,一直延续到隋,例如曹子建碑、章仇禹生刻经碑、安阳宝山寺刻经即是。用笔浑圆,行笔畅中有涩,笔画粗细均适,提按顿挫痕迹不显,转折处多用篆法,筋骨内含,结体疏朗自然,风格安详、静穆、简约。

郑汝中先生在《汉字的演变与佛教的写经刻经》一文中讲到:就书体而言,敦煌写经卷,早期的作品多为隶书,或隶书向楷书过渡的诸多种变体写法,但多还保留隶书的按捺和重笔突出,字形略扁的特征,中晚期的则完全进入了楷书的阶段。

综观魏晋南北朝时期,大约250年左右,是我国书法从隶到楷的过渡期,根据现存资料分析,先后可分为两种形态:隶楷型和魏楷型。[12]

而黄惇先生在论及东晋碑刻隶楷书体的情况时却对隶楷书及楷隶书做了概念上的定义,指出:我们很难用二书体交叉的比例来量化分析某一碑刻的成分,即它们究竟是隶七楷三,还是楷七隶三,抑或五五分成,所以我们认为隶楷交叉的铭石书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隶书为体,楷法为用;另一类是以楷书为体,隶法为用。所谓以某书为体,即言这种字的主体属性。如“以隶书为体”,则其主体为隶书。以“楷法为用”,则又说明其中或少量笔法来自楷书,或部分结构已经楷化,或章法已变为楷书的章法,二者合起来判断隶重于楷,故以“隶楷”名之。反之,则称为“楷隶”。这种概念定义较为合理,避免了数字比例分法的弊端,在进行书体归纳时具有可行性。

单从书法的结构形态上而言,山东北朝的的摩崖刻经书体是隶楷书,但是摩崖刻经的书体与魏晋南北朝其他碑刻书体的名称虽同,而源异。

北朝摩崖刻经书体是隶楷书。显而易见,是含有隶书和楷书的成分。而研究者在论述北朝摩崖刻经书法的特征时,多言及其具有篆书的笔意。也就是说刻经书体在隶楷之外还包有篆书的成分。无篆书用笔何来篆书成分,书法的用笔是书法美产生的基源。

“篆书笔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在用笔上含篆意,多用正锋,点画线条的用笔圆厚朴拙,折笔处亦多圆转不露圭角。结字多取圆转之势,直折少。篆书笔意的表现,一般来说,用笔圆,体势亦圆。

从书写性及刻制工具上讲,这种篆书笔意是书写者在书写过程中的无意流露,再加上刻工的强化,最终形成篆书意味的效果。因为书写的字径(四五十厘米)较大,书写者所使用的书写工具必是数倍于我们日常所用的工具。因为要把字写得很大,除了字体的结构有特殊的要求外。把笔画写长,也是大字书写所必需的。刻工在刻制文字最常见的工具是锤和凿。因为二者的结合从力学上来讲,是最省时,省力的。刻工是不识字的,对汉字笔画的凿刻,并不会按照笔顺进行凿刻(并不是全部),一个大字或许同时有若干个人同时进行凿刻。基于此,我们很容易在现有的刻经字中找到横向或纵向的平行线,而这些平行线极具所谓的“篆书笔意”。

此外,山东的刻经石质为花岗岩,硬度较大,石质易剥离。刻口的深度大约1~2厘米,笔画底部平整,呈u形。刻工在进行刻制时,除个别的点画,捺笔,波磔的多数用笔描写外,其他的笔画多为一次性完成。

本文从刻经书体的来源,名称归属及与篆书的关系上,讨论了山东北朝摩崖刻经书体的问题。此外,在山东地区,除了大量的摩崖刻经外,还留有较多的佛教刻经碑(另有造像记出土,其文字式样亦有相同之处),对我们全面认识摩崖刻经书体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资料。

[1]赖非.山东北朝佛教摩崖刻经调查与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举行的三次国际北朝摩崖刻经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了相应的论文集及石刻拓片集.

[3]王学仲.碑·帖·经书分三派论[J].中国书法,1987,(3).

[4]华人德.华人德书学文集[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8.

[5]张总.北朝至隋山东佛教艺术查研新得[M].1999年11月芝加哥汉唐之间宗教艺术与考古国际学术会论文.

[6]王振芬.从西晋元康六年《诸佛要集经》写本探写经体之源[J].书法丛刊,2006.

[7]梁披云.中国书法大辞典[M].香港:书谱出版社,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

[8]启功.古代字体论稿[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4.

[9]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10]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11]赖非.魏晋南北朝书法类型[A].书法类型学的初步实践[M].深圳:深圳金屋出版公司,2003.

[12]郑汝中.汉字的衍变与佛经的写经刻经[A].焦德森.北朝摩崖刻经研究(续)[C].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

[责任编辑:吕 艳]

J292.23

A

1004-7077(2010)06-0111-03

2010-10-18

黄辉(1982-),男,山东滕州人,徐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08级书法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石刻书法研究。靳慧慧(1987-),女,山东济宁人,徐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09级书法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石刻书法研究。

猜你喜欢
经书摩崖书体
西狭颂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
敦煌汉简书体“重出江湖”
清代碑学的最高成就:两个人,四种书体
“南行唐北界”摩崖石刻考察图辑
巴渝古文化·千佛寺摩崖造像
《天演论》初版时间再探——以新近发现的“味经书屋本”为中心
喜讯
汉代草叶纹镜的铭文研究
单宝塔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