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国强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杭州 311112)
“团队”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其在高校教学与科研管理中的运用主要缘于:一是传统基层教学组织对推进教学改革的体制性障碍的日益凸显;二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文件的相继出台。针对高职院校,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 〔2006〕16号)明确指出:“重视教师队伍的 ‘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该文件的出台不但明确了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性,也指明了教学团队的建设方向。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是对教育部16号文中有关师资队伍建设要求的提炼与概括,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方向。然而,教学团队作为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创新,无论在实践与理论探讨上都还处于开创阶段;在具体建设过程中,由于缺少成熟的理论基础和具体的操作思路加以指导或一味照搬本科院校教学团队建设模式,忽视高职教育特点及当前外部环境,出现了种种建设误区,影响了建设效果。
明确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具体内涵,是推进高职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前提条件。教育部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虽明确了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方向,但对于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内涵以及该如何构建,文件中未作具体的说明。笔者认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是基于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师资现状及外部环境特点,对高职师资建设要求的一种妥协与应变。“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也是彰显高职教育特色的重要举措。其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在于,避免了从身份上界定 “双师型”教师的局限,从根本上解决目前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数量和质量上跟不上高职教育发展需求的困境,突破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瓶颈问题,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具体包括以下三层涵义:
第一,“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组织形式:构成团队的成员由企业兼职和学校专职两支力量组成,也就是说在组织形式上体现专兼二元结构。
第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运行模式:高职教育的教与学的活动过程是开放性的,是 “工”与 “学”的结合。因此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也并非静态的和封闭的,而是动态的和开放的,也就是说在运行模式上体现开放性与互动性。
第三,“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功能:“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是一个产生整体效应的概念。专兼结合的师资团队在合作中并非以学校为本的单向行为,而是校企双方共享教学资源,人才双向互动,各施所长,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实现个体力量的整合与互补,从而实现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内涵的不明确是建设误区产生的直接原因。目前,高职院校在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着如下一些误区: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的误区之一——重视团队成员个体的 “双师”建设,强调 “双证书”、“双层次”、“双素质”或 “双职称”等以团队成员个体作为考量单位的数量判断和身份界定,而忽视团队整体的打造。其结果是削弱了教学团队对团队成员的吸引力以及团队成员对教学团队的归属感,偏离了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的初衷。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的误区之二——在团队的队伍建设上以本校专任教师为主,眼盯着高职称、高学历教师 (认为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对团队的贡献必定大),忽视企业兼职教师,造成了团队成员来源单一,以学校专职为主,企业兼职为辅的局面。这一现状大大削弱了团队的综合实力,使团队形同虚设,无法真正发挥其功能及作用。在运行模式上仍以学校、课堂为主,表现为教学状况的静态和封闭,忽视高职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和开放性。
“双师”教学团队建设的误区之三——重精品课程、教改项目、“双师型”个体等量化性指标的提升,而轻保障教学团队顺利、高效运作的管理制度和团队文化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特征之一是团队成员的二元结构和动态组合上,如果没有有效的管理和激励办法来发挥企业兼职教师在团队建设中的作用,“双师”结构就无从谈起,“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也将是学院单方面的臆想。
建设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必须着眼于专兼结合、开放互动的组织和运行模式,必须改变学校本位的 “校企合作”思维模式,站在新的立场上建设一支名副其实的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如果不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就不可能走向深入。针对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误区以及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提出以下建设对策:
随着高职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任何一个教学过程都变得异常复杂,单靠学校专任教师 “单兵作战”的教学模式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这就需要加强专兼结合,即 “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建设,建立有效的团队教学模式。建设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需强化其团队意识,不能仅依靠教师到企业顶岗工作提高技能或一味增加兼职教师的数量,而依赖于学校和企业的紧密合作,以校企双方工学结合为合作平台,构成学校专职和企业兼职的两支力量,它是一个群体。群体成员各施所长、优势互补,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完成开放式的高职教育教学过程,实现课堂教学和学生未来的工作实际的 “零距离接触”。这个团队中的成员不一定人人都是严格意义上的“双师”,但一定是分工协作,互相配合,通过优势互补,从而实现整体意义上的 “双师”,而且通过团队整体实力的提高和发展最终实现团队个体的提高和发展。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企业外聘教师的加入,因此加强外聘教师的管理与建设在团队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拓宽兼职教师来源途径,建立校企 “共引共享”机制,采取 “企业高薪聘请+学校提供事业编制”的方式与企业“共引共享”高层次专业人才,即学校根据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以及合作企业的岗位需要确定引进对象,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人才引进考核小组进行考核,引进人员享有学校在编在岗教师的待遇,他们既在企业上班,又能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定期来学校开展专题讲座和指导青年教师实践等工作。同时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对兼职教师进行考核和激励。根据考核情况实施奖惩,对于不合格者解聘,对于胜任教学工作的,学校可以采取措施支持他们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逐步形成 “校企互通、动态组合”的兼职教师队伍,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教学团队的有效管理与运行是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在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打破学院本位的教学思想。“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特点及优势在于企业的深度参与。因此在兼职教师的选聘以及教学的安排上不应一味地以学校管理的便利或传统要求作为标准,而应讲究灵活性与多样性、开放性与互动性。第二,要注重团队负责人的遴选。团队负责人是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形成的保障,是整个教学团队的核心、灵魂。他既是团队教学改革的负责人,也是团队学术发展的负责人。他不仅要有较高的教学、学术水平,同时作为高职院校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负责人还应拥有创新的思维和较强的组织、协调、管理和交际能力。第三,要给予教学团队充分的授权,如教学改革的自主权、经费与教师资源的使用权等,学校可通过定期的评估检测其成效,从而为教学改革营造相对自主的氛围。
[1]杨理连.“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内涵界定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26):140-141.
[2]徐平利.工学互动组合:重构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学团队的新思路[J].教育发展研究,2007,(3):71-73.
[3]马廷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40-42.
[4]禹奇才,张灵.准确把握内涵——破解教学团队建设中的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8,(8):25-27.
[5]章兢,傅晓军.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8,(8):23-25.
[6]丁金昌,童卫军.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J].高等教育研究,2008,(6):49-55.
[7]盛阳荣.基于典型案例的高职院校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6):92-93.
[8]赖小萍.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激励机制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5):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