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浙江温州中学新疆部高一 刘 远
当高雅遭遇戏谑
● 文/浙江温州中学新疆部高一 刘 远
康震老师在“百家讲坛”开讲《“诗圣”杜甫之谜》,鄙人观看之后真是开眼:以前只知道杜甫老爷爷运气不好,命途多舛,真没想到,他身上竟然像侦探小说一样充满了“谜团”。
不可否认,要解读一个人的诗,须明白这个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心情,正所谓“知人论世”。另一方面,诗歌也的确可以反映出诗人当时的心情、处境,通过作品了解作者,也经常能够有独特的发现。但是,如果你唾沫横飞只为博观众一笑,如果你解读诗歌只为倒腾出作者个人生活中好玩、刺激的“逸事”,如果你“做谜面”“揭谜底”整得跟侦探小说似的只为提高收视率,那么,这种行为是否是对诗人、诗歌的亵渎呢?诗人之所以名传千古,并不是由于他吃喝拉撒、饮食男女方面的嗜好怪癖,而是因为他的诗歌和思想。诗歌之外的杜甫,不是我们最需要的。
大众文化,顾名思义,普通大众所能接受的文化。面对众人,你和他大谈杜诗的精妙与深邃,谈杜甫的精神境界,这不现实;可是,你更不能为文化的普及而把精粹和纯正拆解成笑料传播。或许有人认为通俗的东西有利于众人接受,可你有没有想过,这本身就是对文化的颠覆,对大众的误导。试想:当孩子问父母杜甫是个什么人时,父母说杜甫是个“糖尿病患者”,你还笑得出来吗?
文化走向大众是一件好事,但是物极必反,切不可为了让“阳春白雪”走近“下里巴人”,搞得庸俗不堪。须知道,先进文化必然承担着提高人、教育人的责任,一味迎合,只能教唆人庸俗。而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更加令人担忧的是,作为国内第一权威媒体的中央电视台和知名度颇高的“百家讲坛”栏目,对于制造和助长这种风气会起到巨大作用:戏谑恶搞之风一旦形成,灾害所及,将是神州大地,子孙后代。
老 师 点 评
这是一篇观后快评。对于权威的媒体、博学的教授,小作者没有迷信,他质疑,批判,“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气魄令人赞叹。
文章的锋芒所向是“文化媚俗”。文中有现象的列举,如主讲人大谈诗人饮食男女方面的嗜好怪癖,用“糖尿病患者”之类的现代词语哗众取宠等。现象之上,有对行为目的的分析——主讲人是“博观众一笑”,媒体是“提高收视率”,犀利透辟,一针见血。对危害的阐发极有层次:由亵渎诗人、亵渎诗歌,到颠覆文化、误导大众,再到影响社会风气、造成戏谑的国民精神,层层递进,达到重锤猛敲的效果。末了,以劝诫圆满地结束论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驾驭文章的能力很强,摆现象、析目的、谈危害不是机械排列,而是自然地融合在各个段落中,开阖自如。
文中有很多精彩的议论,试举几例,“诗人之所以名传千古,并不是由于他吃喝拉撒、饮食男女方面的嗜好怪癖,而是因为他的诗歌和思想”“你更不能为文化的普及而把精粹和纯正拆解成笑料传播”。真知灼见,让人不觉间连连颔首。
语言也是本文的亮点:幽默中带刺,从容中充满自信,洒脱中贮满力量。结尾留有余韵,发人深思。
(评荐老师 蔡焕杰)
责编/刘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