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哲学思维方式

2010-08-15 00:49:13尹占文邓淑华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时代化大众化中国化

尹占文 邓淑华

(1.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4)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哲学思维方式

尹占文1邓淑华1

(1.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4)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一脉相承的哲学思维方式和内在统一的理论核心,因而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哲学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实践;哲学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科学和哲学是人类理论思维的两种基本方式。[1]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正是哲学的提问方式——“这是什么”或“那是什么”促进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2]所以,黑格尔曾说:“哲学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3]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4]其产生和发展必然也要受到哲学思维方式的影响。哲学观念的变革、理论的发展与形态的转换,从本质上来说都是思维方式的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引起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思维方式发生了变革,即由原来主客二元对立、旨在解释世界的知性思维方式转变为实现主客统一、旨在改变世界的实践思维方式。建构并确立实践的思维方式、立足于实践去观察和认识一切问题、以实践为核心范畴构筑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

哲学思维方式,即哲学家观察、认识和把握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的基本模式,是哲学家思考和解决问题一贯遵循的根本方法。哲学思维方式源于对认识经验的总结,归根到底是人的实践活动方式的反映。实践作为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待一切问题的基本思维逻辑,是人们研究和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资本主义命运、无产阶级历史使命以及人类解放等各种重大问题的根本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不断发展的根本方法。因而,实践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一脉相承的哲学思维方式和内在统一的理论核心,它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不同理论形态之间一脉相承的哲学基础。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之所以是一脉相承的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归根结底是因为建立在实践思维方式的基础之上。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和发展的理论,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实践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因而呈现出深厚的民族特色、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坚实的群众基础。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建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牢牢扎根中国实际、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积极依靠广大群众,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成功地实现了一次次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是中国共产党秉承实践的思维方式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和党领导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经验总结和现实要求。

一、实践的思维方式决定: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实现中国化,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实践思维方式总是要求从现实出发,在现实中发现矛盾,提出解决思路,解决现实问题,不断化解理论和现实之间的矛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问题,总结经验,揭示规律,把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5](P707)表现出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中国的国情,就是最基本的现实和最大的实际。毛泽东曾经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5](P633)认识国情,最重要的就是搞清楚现实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变化趋势。在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全面、准确地分析并把握了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基本国情,在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应用于中国的实际,正确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根本问题,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取得革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总结建国以来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党对国情有了新的认识。直到今天,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就是指中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这个实际。基于对国情认识的逐步深化,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改革开放发展战略,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倡导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实践的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但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转变为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发展的巨大力量。恩格斯曾明确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6](P742-743)这里所讲的方法,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即实践的思维方式,因为“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7]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并且贯穿于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始终,确立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强调,“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 ”[8](P278)“实事求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8](P143)“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9]“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8](P364)实事求是也内在地包含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等内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要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必须始终坚持实践原则,时刻倾听实践呼声,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地在实践中检验、修正和发展自己的理论、方针、政策。苏东剧变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挫折再次证明:一旦脱离实践,就会偏离马克思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就要遭受挫折甚至失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总是和人类不断发展着的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可见,实践观点不仅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同时也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观点。从本质上说,实践思维方式与实事求是是内在统一的:实事求是将实践思维方式展开、外化为人在实践活动中的思想原则和行动指南,是实践思维方式在中国的具体应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实践思维方式则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哲学根据和思维方式基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集中体现,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灵魂。

二、实践的思维方式决定: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一切从解决时代问题出发,与时俱进,不断实现时代化,才能焕发出强大的创造力。

实践思维方式要求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相结合,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不同时代条件下的社会实践是不同的,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6](P284)这就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不断实现时代化以紧跟社会实践的前进步伐。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当前时代的发展结合起来,与时俱进地回答实践提出的新问题并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能够适应时代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问题、破解发展难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从实践思维方式来理解马克思主义,把理论性与时代性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把握规律性,也才能使理论富于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动力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性。所以,我们不能把它当做书斋里的理论、生活中的教条,必须使它与时代实践相结合。马克思曾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所以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10](P220)以实践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本身作为一门 “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关键在于其不断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而且始终随着时代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发现时代问题、正视时代问题和解决时代问题的实践过程。人类思想史和活动史是一部问题史。[11]问题表征时代,时代揭示问题。马克思曾说:“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却是公开的、无所顾忌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0](P203)站在不同的立场来把握时代问题就会形成不同的哲学派别,表达不同的价值追求。马克思和恩格斯站在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广大被压迫劳动人民的立场,他们所面对的时代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什么?造成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灾难深重的根源在哪里?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命运是什么?无产阶级肩负的历史使命是什么?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条件和途径又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和科学回答,产生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表明: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各国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实现与各国所面临的时代问题不断结合的过程,无论什么时候,马克思主义与各国的时代问题结合得好,发展就顺利,列宁主义是明证;否则,就遭遇挫折甚至失败,苏东剧变也是明证。

在中国,能不能够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代问题的紧密结合成为检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事业成功与否的试金石。所谓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来说也就是解决中国不同时代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早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强调:“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12](P802)这样,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紧紧抓住 “如何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两大根本性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成功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时代问题。但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科学的认识,导致一定程度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了严重挫折。邓小平也曾经说:“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8](P14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正确总结历史经验,深刻分析世界局势、中国现实和时代变化,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取得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和与时俱进的创造力。

江泽民强调:“确立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科学方法论。”[13](P339)马克思主义是时代实践的产物,它必须始终与时代实践相一致。“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14]因此,后人在正确理解和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应结合自身所处的时代,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崭新的时代内容,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以焕发强大的创造力。

三、实践的思维方式决定: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人民群众同命运,以人为本,不断实现大众化,才能焕发出强大的感召力。

马克思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本质上是一种以人为主体和中心,以人类解放为出发点和目的,“通过人并且为了人”的主体性思维方式。[15]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民群众始终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实践主体,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主体大众化和大众主体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实现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精英到大众、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从而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说:“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10](P9)实现大众化的理论转换,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并且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就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马克思主义就能“说服”群众和“掌握”群众。

大众化,是指群众化,[16]变得跟广大群众一致,适合广大群众需要。[17]任何理论都需要大众化。但是,这种需要能不能够最终实现、特定历史时期的大众化能不能够持续不断地进行,这就要看理论是怎样实现大众化以及实现的深度和广度。历史上,在阶级社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兴力量,如奴隶社会末期的新兴地主阶级、封建社会末期的新兴资产阶级,反对统治阶级的斗争都是建立在进步思想大众化的基础之上。但是,当这些阶级取得统治地位以后,那些代表本阶级立场的思想观念摇身一变就成了维护本阶级统治地位的辩护词,只能以强迫的方式向群众灌输“愚民思想”,逐渐地与人民大众对立甚至彻底决裂,更谈不上群众接受的深度和广度了。所以,在阶级社会,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是不可能实现彻底的大众化,从而也就不可能最终说服群众、掌握群众。

是不是彻底的理论、能不能最终说服群众和掌握群众、能不能“抓住事物的根本”,关键是看理论能不能最终实现为人民大众服务这个宗旨。为谁服务、以什么为本,是理论创设的预定前提和价值归宿。马克思主义与其他一切剥削阶级理论的根本区别就在于马克思主义为人民大众服务,以人民大众为本。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消灭私有制和阶级社会、最终实现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始终把服务无产阶级和广大被压迫人民作为自己的价值标准。一切为了人民,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0](P285)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群众意愿,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需求。“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12](P1096)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各代领导集体始终把人民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作为衡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根本标准。邓小平曾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8](P128)江泽民告诫全党:“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13](P279)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本’、‘基’‘源’,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18]胡锦涛也反复强调:我们的一切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19]大众化在本质上是一个实践范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最直接、最现实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程度,是通过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广度和深度加以展现的,灌输的马克思主义值得反思。[20]理论要被群众应用于实践,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大众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因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不难看到,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人民群众利益紧密而又普遍地渗透其中。人们对理论的认可度,取决于自身利益的实现度。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党的工作才能抓住“根本”,也才能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我们的理论是为大众服务的理论,从而自觉地相信之、拥护之、捍卫之、践行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焕发强大的感召力。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位一体,时代化是总体,中国化是本体,大众化是主体,[21]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三者密切联系,互为条件,相互促进,有力夯实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牢固地位。“中国化”必须符合“时代化”的主题要求,必须依靠“大众化”来完满实现;“时代化”必须通过“中国化”来落实贯彻,必须取得“大众化”的认同才能真正付诸实现;“大众化”必须认清“中国化”的奋斗目标,必须认清“时代化”的主题要求,才能充分发挥其决定性的作用。[21]恩格斯曾说:“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 ”[6](P285)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贡献,终究是离不开实践思维方式的,实践提供了理解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的钥匙,因而也是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的哲学思维方式。

[1] 孙正聿.哲学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60.

[2] 胡军.哲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16.

[3] 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8.

[4] 高放.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新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55.

[5]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肖前.论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J].教学与研究,1996:3.

[8]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 张掌然.问题的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

[12]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5.

[15] 崔秋锁.一脉相承的实践思维方式——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相统一的哲学基础[J].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0:12.

[16] 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1793.

[17]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39.

[18] 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07-02.

[19]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04-05.

[20] 杨旭.灌输的马克思主义值得反思[N].社会科学报,2009-05-14.

[21] 高放.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位一体[N].学习时报,2009-12-28.

D641

A

1672-4445(2010)08-0008-05

2010-06-09

尹占文(1976-),山西忻州人,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邓淑华(1956-),女,重庆人,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李 睿]

猜你喜欢
时代化大众化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中国藏学(2022年1期)2022-06-10 05:52:00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广东蚕业(2019年3期)2019-05-14 05:36:44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学习月刊(2015年21期)2015-07-11 01:51:44
试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商(2015年51期)2015-05-30 10:48:04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3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