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毛泽东的学习观

2010-08-15 00:49沈斐斐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思想经济建设

沈斐斐

(上海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上海 200234)

略论毛泽东的学习观

沈斐斐

(上海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上海 200234)

毛泽东的思想博大精深。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从实现党的伟大历史使命出发,就全党乃至全国人民在经济建设中应当“学些什么”、“为什么学”以及“怎么学”等问题,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从而形成了他独具特色而又富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学习观。

毛泽东;经济思想;学习观;知行合一

学习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课题。毛泽东一生都酷爱学习,始终从政治和战略高度号召和组织全党学习,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关于学习的一系列理论观点,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和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与实践基础。毛泽东的学习观,不仅是他学习的主要方法,也是他经济思想中的重要内涵。直至今日,其中的思想和精髓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学习观的思想内涵

在毛泽东的思想宝库中处处都体现着学习的思想。其中,就毛泽东经济思想中的学习观而言,内容十分丰富且独具特色。大体说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观的第一个内涵:“学什么”的问题,即学习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先进经验,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济建设之路。

毛泽东一贯注重学习。他强调学习是经济建设的关键,不学习就不会有进步。在“学什么”的问题上,他认为首先应该学习的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宝贵经验。他说:“为了使我国变为工业国,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已经有四十年了,它的经验对于我们是十分宝贵的”;[1](P104)他也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1](P274)在毛泽东看来,只要是好的经济建设的经验都可以学,这是一种间接经验。具体如:在面对私营工商业是否要取消的问题上,毛泽东就借鉴了苏联的经验,指出:“私营工商业是会长期存在的,我们不可能很快实行社会主义。到哪一天才需要全面进攻,取消资本家的那一部分呢?照苏联的例子,时间是很长的。他们1929年开始集体化,消灭富农经济,后来又搞快了,因此1930年斯大林有一篇文章《胜利冲昏头脑》,所以必须慎重”。[2](P61)从上,可得知,毛泽东的学习观,首要的就是学习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宝贵经验。只有积淀起比较丰富的理论经验,才能更好的指导实践。

在“学什么”问题上,第二个要学习的便是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的确,“一切国家的好经验我们都要学,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这一点是肯定的”;[1](P401)但“学习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不管我国情况,适用的和不适用的,一起搬来。这种态度不好。另一种态度,学习的时候用脑筋想一下,学那些和我国情况相适合的东西,即吸取对我们有益的经验,我们需要的是这样一种态度”。[1](P274)因而,毛泽东经济思想中的“学习”,并非一般的学书本,学间接经验,而是要将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运用到中国实践中去。具体表现在1943年,毛泽东在面对小农经济依然在农村占统治地位,农民生活穷苦的实际状况,指出:“这种状况的唯一办法,就是逐渐地集体化;而达到集体化的唯一道路,依据列宁所说,就是经过合作社”;[3](P885)但根据1943年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毛泽东又说:“这些在目前还是一种初级形式的合作社,还要经过若干发展阶段,才会在将来发展为苏联式的被称为集体农庄的那种合作社。我们的经济是新民主主义的,我们的合作社目前还是建立在个体经济基础上的集体劳动组织”。[3](P885)由此可以看出,毛泽东学习的不但有其他国家的丰富经验,还有适合中国的基本国情。而其中,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学习,是毛泽东学习观的关键所在。

至此,我们可以说,毛泽东学习观中的“学什么”,学的即是西方国家的间接经验和中国的直接经验,两者不但要学,而且还要相融合。

(二)学习观的第二个内涵:“为什么学”的问题,即时局不断在变,需要走出一条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经济建设之路。

近代中国,可说是风云变幻。但不论是何种时局,毛泽东都能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根据时局变化趋势,提出适应每一时期的经济建设之路。

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这一时期,整个国家处于风雨飘零之中,当时的北洋政府统治腐败,他们不仅与外来势力相勾结,还欺压百姓。处于这一社会大背景之中的中国农民自然深受苦难。“他们买进货物要受商人的剥削,卖出农产要受商人的勒抑,钱米借贷要受重利盘剥者的剥削”。[4](P42)面对这一时局,当时的国共两党进行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了共同为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事业而努力的征程。毛泽东也恰是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时局下,从农民深受苦难的时代背景出发,提出了“合作社,特别是消费、贩卖、信用三种合作社,确是农民所需要的”的思想。

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1927年,蒋介石悍然发动“四·一二”政变,与中国共产党分道扬镳,并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形成了白色恐怖。至此,中国共产党与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国民党正式决裂。随后,1934年,国民党在经济上也开始对共产党实行残酷的封锁政策。毛泽东在认识和分析这样危急的局面后,指出:“我们的经济政策的原则,是进行一切可能的和必须的经济方面的建设,集中经济力量供给战争,同时极力改良民众的生活,巩固工农在经济方面的联合,保证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的领导,争取国营经济对私人经济的领导,造成将来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前提”。[4](P125)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正式拉开了中国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长达8年的民族之战。在这个风云变幻的复杂环境下,毛泽东从民族、国家利益出发,提出了财政经济的政策,即“整顿和扩大国防生产,发展农村经济,保证战时生产品的自给。提倡国货,改良土产。禁绝日货,取缔奸商,反对投机操纵”[5](P328)等等。这一思想的形成,充分说明了毛泽东经济思想中的“学习观”,是根据时局变化,来学习经济建设,进而走现代化经济建设之路的。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民党为独占中国,不顾国人对和平的向往,向共产党所在的解放区发起了进攻,挑起了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当时,国共两党除了军事上的较量外,也打起了“经济战”。国民党对共产党再一次使用了惯用的伎俩——经济封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分析这一紧张的局势后,提出了:“发展生产,保障供给,集中领导,分散经营,军民兼顾,公私兼顾,生产和节约并重等项原则,仍是解决财经问题的适当的方针”[6](P1120)的思想。

过渡时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翻身成了国家主人。但新中国的成立并不意味着所有问题的解决。当时,还存在着经济混乱、社会不稳定等诸多问题。为尽快恢复经济建设和稳定社会,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6](P1197)

综上阐释了毛泽东经济思想中学习观的第二个内涵——“为什么学”,即因为时代在变,时局在更新。唯有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学习经济建设,才能制定出正确的经济政策,从而走出一条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经济建设之路,开辟出一条与时俱进的经济新思路。

(三)学习观的第三个内涵:“怎么学”的问题,即动员群众学经济建设,走出一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济建设之路。

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经济建设时期,毛泽东都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在经济建设中,他认为唯有动员全体群众一起参与经济建设,才能真正建设好中国。正如其在1933年指出的那样:“各地还没有把经济建设这个任务宣传到广大群众中去,还没有在群众中造成为着经济建设而斗争的热烈的空气。这些情形,都是由于忽视经济建设的重要性而来的。我们一定要经过同志们在这次会议上的讨论和会后回去的传达,在全体政府工作人员中,在广大工农群众中,造成一种热烈的经济建设的空气”,[4](P115)学习经济建设的氛围要依靠群众来创造。毛泽东还指出:“我们不能学国民党那样,自己不动手专靠外国人,连棉布这样的日用品也要依赖外国。我们是主张自力更生的。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3](P886)学习经济建设要倚重群众来实践。

在毛泽东看来,学习经济建设,要动员广大的人民群众一起学习,一起实践,脱离群众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搞不好的。只有发动群众、深入群众,全国拧成一股绳,才能搞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因而,可以说,毛泽东学习观的第三个内涵——“怎么学”,就是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一起学习经济建设,走群众路线,搞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二、毛泽东学习观的启示与意义

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独特学习观,对于新的历史条件下认识和了解国家经济建设的大政方针及把我们党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一)学会学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并付诸实践的重要依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并实践与学会学习密切相关。邓小平恰是根据这一思想精髓,在《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谈话中提出了: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好东西,包括经营管理方法,也不等于实行资本主义。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把这当作方法,不会影响整个社会主义,不会重新回到资本主义。基于这样的认识,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江泽民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并实施,无疑是毛泽东学习观中“学什么”内涵的最好阐释。

(二)适时而学是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的重要前提。

毛泽东学习观中的“为什么学”,即是要告诉人们,应根据时代的变化,走与时俱进的现代化建设之路。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确实是这样实践的。其中,“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是最好的例证。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谁掌握的信息越多,谁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因而,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根据时代的变化学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既符合时代需要,又符合毛泽东学习中“为什么学”的内涵,值得继承、发扬。

(三)善于学习是提升党执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

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在党。实践证明,每当革命和建设发展到一个重大转折时期,面临新形势和新任务的时候,我们党总是强调要加强学习,而每一次的学习都促进了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我国综合国力虽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稳步向前,但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是一项崭新的事业,任重而道远,“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社会主义经济,对于我们来说,还有许多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同时,新的历史条件下,各国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更趋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也日趋增多,给我国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更为重要的是,党的自身建设与时代要求之间还存在着种种不适应。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学习,逐步克服自己的缺点,永远也不能停止”。唯有通过学习,增强党员的责任感和危机意识,才能不断提升党的执政水平和能力,进而在构建学习型政党中取得成效。

由上可见,毛泽东的学习观蕴涵着丰富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加强学习的指导思想。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也必然会出现不少新问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就须弄清学些什么,这样才可以尽快促使经济发展起来;而后再思考为什么要学,如此才能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最后则应知道怎么学,这样才可使经济建设有源源不断的力量支撑。我国唯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深化这一学习思想,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之路,才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向前发展。

[1]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2] 毛泽东文集:第六卷[C].北京:人民出版,1999.

[3] 毛泽东选集:第一版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4] 毛泽东选集:第一版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5] 毛泽东选集:第一版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6] 毛泽东选集:第一版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A84

A

1672-4445(2010)12-0026-03

2010-09-15

沈斐斐(1984-),女,上海人,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现代化研究。

[责任编辑:钟 晟]

猜你喜欢
思想经济建设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