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课题

2010-08-15 00:49金忠严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传统

金忠严

(中共中央党校 哲学部,北京 10009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课题

金忠严

(中共中央党校 哲学部,北京 100091)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课题。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一重要内涵在今天并没有得到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普遍认可,原因是多方面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自从传入中国就开始了中国化的历程,开始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涵。这本来不成问题,但在今天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可,党的许多高级领导干部、政治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论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不谈或回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甚至暗含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排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相比毛泽东那一代来说,不是进步而是后退了。今天,在“国学热”的背景下,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国学热”作出正面回应,变被动为主动,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从理论上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涵。

一般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里,无论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是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来看,都包含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来看,包括两个层面,即实践(政治)层面的中国化和文化(学术)层面的中国化。实践(政治)层面的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中国的现实,找出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指导下制定出解决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形成实践理性,最后再对整个实践过程进行经验总结,实现理论升华,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成果,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这一过程当中,指导实践理性制定的理论,不能仅仅限于马克思主义,还应当包括马克思主义以外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当代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因素。因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一个特殊命题,这一命题所包含的一般命题是普遍真理和普适价值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后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成果中已经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当代西方先进思想理论的成分。最终形成的理论成果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当代西方先进文化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所以,实践(政治)层面的中国化,内含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文化(学术)层面的中国化,很大程度上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过程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鉴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马克思主义的说明和发挥,然后将经过拯救后的中国传统文化纳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综合,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最终的理论成果,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概括和总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发展。

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来看,结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中国实际不仅仅是中国的现实,如果不能正确认识中国的实际,中国的现实问题也不可能解决好。中国的实际包括三个方面:中国现实、中国历史、中国传统文化。这里的中国现实是世界历史背景下的现实,中国历史既指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的中国历史,同时也包括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的中国历史。所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世界背景下的中国现实相结合、与人民大众相结合、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三个结合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相结合是核心,与人民大众相结合是目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经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手段。为了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才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经验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从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中寻找对解决现实问题具有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教训和思想理论资源。所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从实践上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涵。

在党的历史上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作出最大贡献的是毛泽东那一代共产党人。在党的文献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毛泽东在1938年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的。这一命题的提出绝不是偶然的,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是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对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关系的理性反思,与之前的实践背景和文化学术背景有着直接的联系。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角度考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弄清两者的结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地位,这里简要回顾一下六届六中全会以前的文化学术背景。从1936年到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之前,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剧,中华民族的危机也日益加深。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振奋民族精神,北京、上海等地的进步文化人士发起了新启蒙运动。新启蒙运动不仅继承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科学、民主精神,而且纠正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过激态度,提出要尊重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增强民族自信心。张申府1937年在《什么是新启蒙运动》中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是“打倒孔家店”和“德赛两先生”,新启蒙运动的口号是“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和“科学与民主”、“第一要自主”。[1](P190)张申府又指出:“新文化运动所要造的文化,不应该只是毁弃中国传统文化,而接受外来文化;当然更不应是固守中国文化,而拒斥西洋文化;乃应该是各种现有文化的一种辩证的或有机的综合。”[1](P192)作为新启蒙运动领导者之一的陈伯达也指出:“我们并不是要推翻全部中国旧的文化传统。我们对旧文化的各种传统,都采取了批判的态度:好的,我们要继承下来,并给予发扬;不好的,我们就绝不顾惜。”[2](P79)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呼声在革命根据地延安也引起了热烈的反响,1937年11月延安《解放》第23期刊登了署名从贤的文章《现阶段的文化运动》,从贤说,我们要继承中华民族五千余年所积累下来的优秀成果,要用历史辩证法的观点把它发扬光大。他尖锐指出:“过去的新文化运动,外国的气味实在太重了,这是它不能成为大众文化的一个原因。”[2](P80)1938年,陈伯达从北京来到延安,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十七周年之前,他发表文章《我们继续历史的事业前进》,文章指出:“中国共产党信奉马克思列宁主义,但这不是说中国共产党就不要中国的固有文化传统,不要中国民族历史中一切优秀的人物所创造的学说。恰恰相反,中国共产党是继承中国一切最优秀的学说。中国共产党认为,自己是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革命精华的继承者,是近代中国维新运动和革命运动中一切优秀启蒙思想的继承者,是中国古代一切优秀文化的继承者。”[2](P83)

正是在以上的文化学术背景下,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毛泽东指出:“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予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毛泽东这里所讲的用马克思主义批判总结历史遗产,主要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总结,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这里所讲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现,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认为必须要把马克思主义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而我国的具体特点内在地包含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里,毛泽东所讲的“中国的具体环境”、“中国特点”、“中国的特性”,都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特点、特性。毛泽东认为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就一定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实现两者的结合。如果不能够实现两者的结合,就是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就不能很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教条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3](P533-534)“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就是指把产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与包含中国传统文化在内的中国实际相结合以后所形成的体现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顺便指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原来的表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是1952年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时由于特殊的政治背景所改。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真正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同时,毛泽东也精通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陈独秀等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所表现的过激态度,毛泽东是反对的。在青年时代,毛泽东就指出:“世界文明分东西两流,东方文明在世界文明内,要占半壁的地位。然东方文明可以说就是中国文明,吾人似应先研究过吾国古今学说制度的大要,再到西洋留学才有可资比较的东西。”[4](P474)在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后,他没有对头脑里原有的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全盘抛弃,而是运用新世界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原有的传统文化进行了鉴辨和拯救,用他自己的话讲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毛泽东思想十分明显地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在毛泽东的著作当中,很少直接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这些欧洲“老祖宗”的原话,却大量、经常地引用孔子、孟子、老子、孙子等中国“老祖宗”的思想,中国的成语典故、民间谚语更是随处可见。

[1] 张申府文集:第1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

[2] 许全兴.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我革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A81

A

1672-4445(2010)12-0023-03

2010-08-31

金忠严(1971-),吉林通化人,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2008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观研究。

[责任编辑:张洋生]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传统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