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论马克思主义的三维历史定位

2010-08-15 00:49韩狄明詹兆雄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时代化大众化中国化

韩狄明 詹兆雄

(1.上海商学院,上海 200233;2.同济大学,上海 200011)

也论马克思主义的三维历史定位

韩狄明1詹兆雄2

(1.上海商学院,上海 200233;2.同济大学,上海 2000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科学命题有一种动态的视觉立体感。其表现力给人触手可及,呼之欲出的三维逼真感。推进"三化"是从思想、理论、政治上建党的重大举措,对于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时代价值和长远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维历史定位

如果将“三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分别作为三维坐标三个轴,那么在任何一个时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唯一的一个点就确定下来了,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位置就确定了。在某个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形成了一个轨迹。我国曾经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命名不同阶段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如果将每个时点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三维坐标上的点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一条轨迹,清晰地看出了一定时空背景下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鲜明地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科学命题。有一种动态的视觉立体感。其表现力给人触手可及,呼之欲出的三维逼真感。这是从思想、理论、政治上建党的重大举措,对于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时代价值和长远意义。

一、中国化——在既定的时代和受众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应同特定的国情相适应。

马克思主义首先在俄国演变为列宁主义,然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演变为毛泽东思想。同为马克思主义,但两国革命的主体、内容和方式等随国情不同而不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问题,深刻认识和掌握中国国情,认识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是对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西方社会实践的科学总结,一经形成就必然具有理论抽象性,在中国的运用必须实现从抽象到具体的转换,变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方针和政策。即通过中国的民族形式出现,以中国的文化形式和表达方式来阐述马克思主义,总结中国的独创性经验,“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1]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几代党的领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立场和科学态度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密切地联系起来,这是我们党的一贯的思想原则。”[2]“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3]“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4]“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更好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5]80多年来,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找到了两条中国特色道路,创立了两大理论体系,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成果。

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过反复探索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体系,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指引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总结国内国际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指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伟大成就。

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紧密结合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坚持不懈地用中国化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使马克思主义不断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成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指引方向的精神旗帜,成为党带领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从思想上政治上为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坚强领导核心提供了根本保证。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是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党的十六大总结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个坚持”的基本经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总结了我们党55年执政的6条主要经验,党的十七大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来“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于我们党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已经产生并且还将长期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们党的历史上出现过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本本化而脱离中国实际的问题,也出现过使马克思主义超越时代和滞后时代的“跨越化”和僵化的问题,还出现过把马克思主义“膜拜化”和“庸俗化”以及书斋化的问题。在党的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提出并以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相继解决了上述问题,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的过程中又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与机遇。这就要求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要求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能力。一场金融危机,使我们清醒了许多,《资本论》又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国际经济界的畅销书,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案头书。离开了马克思主义无法解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外交、党的建设等中国众多领域的复杂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回答四个重大问题,划清四个界限,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划清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划清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能不能回答好这四个重大问题,能不能划清四个重大界限,是善于不善于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事情,关系到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二、时代化——在既定的国情与受众的条件下,马克思主义要依时代的不同而发展变化。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是以自由竞争为特征的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上升阶段,从十九世纪初开始到七十年代达到其发展的顶点,然后进入了另一个时代,即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列宁主义就是这一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在俄国产生绝不是偶然的,它首先是由当时俄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条件决定的。也就是说,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的俄国,为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发展提供了最适宜的土壤。

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内涵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在与历史和时代的变化的新特征的结合中、在与各国的具体国情的结合中,对某一时代出现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新的回答、得出新的科学的结论。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同时代特征、时代主题,和日新月异的发展实践相结合,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使马克思主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总是同一个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本国化、民族化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这样才有了从德国诞生的马克思主义到俄罗斯的列宁主义再到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接下来又有与中国建设相结合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作为对世界历史和社会实践进行客观、科学概括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推动着时代的发展,同时马克思主义本身也总是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使之能够适应时代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课题。邓小平同志在深刻总结当代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指出:“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根本要求就是要反映时代精神、回答时代课题、引领时代潮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

时代化包括内容的时代化、形式的时代化、话语体系的时代化。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必须首先把握时代主题,积极回应时代挑战,创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范畴、新论断,同时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语言,用适合当今社会的表达方式,阐明对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重大问题的主张和看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地包含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党的十四大报告在评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说,这个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与当今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时代精神的结合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既包含了当代中国背景,包含了这个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洞悉时代发展变化大势,站在时代前列,才能制定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理论、方针、政策,从而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

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一是要不断分析时代主题的变化,在世界格局的重组和国际风云的变幻中把握好机遇,迎接挑战,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二是要不断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保留成功的,剔除过时的,作出新的判断,提出新的主张,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马克思主义;三是要不断经受实践的检验,把广大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上升为科学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同时代背景相适应相锲合,应答时代主题的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深刻的时代背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同样带有时代化的烙印。

三、大众化——在既定的国别和时代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应以特定的民族可接受的方式出现。

马克思的著作大都是用德文写的,马克思主义产生在欧洲,他们的语言方式与我们的不同,马克思的著作中还有许多历史典故,直到今天,有许多中国人看《资本论》都感到有困难,再加之中国整个民族的文化水平较低,有不少是通过阅读一些大学老师写的“资本论解读”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当初,马克思主义是通过陈望道、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知识分子介绍进来的,但要把马克思主义让工农群众了解,仍要做艰苦的“大众化”的工作。毛泽东、邓小平等同志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作出了极大的努力,他们创造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如毛泽东在安源煤矿搞工人运动时,亲切地问工人:什么是工人?工人两字上下合起来就是“天”。毛泽东用大量类似的通俗化的语言来普及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后,我们讲“坚持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的语言是“老祖宗不能丢”,我们讲“发展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的语言是“老祖宗没有讲过的新话”,类似的语言还有“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摸着石头过河”等,生动形象,可接受,更易于为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接受。

“大众化”就是能被最广大的中国民众喜闻乐见,乐于接受,有中国民族特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就应该包含在内,“中国化”就是化为中国的东西,形成中国化的理论,有中国的文化特色,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用中国的文化融合,穿上中国的“服饰”,有中国的形式、中国的气派和中国的风格。“中国化”一定是“大众化”的过程。“大众化”一定是“中国化”的,中国化了,大众化就在其中了。毛泽东和邓小平是“大众化”的典范,当然也是“中国化和时代化”的典范。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把握的着力点主要是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亲和力,要创新理论形式和话语体系,从传统文化、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中发掘理论语言的内涵,把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结合起来,将逻辑的力量与情感的力量结合起来,把理论逻辑还原为生活逻辑,以生动活泼、通俗晓畅、平易朴实的表达方式,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可亲可敬可学。

十七大报告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表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是和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分不开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要求是关注大众需求、回应大众关切、解答大众困惑,采用通俗的语言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譬如传播方式上的生动化、生活化、形象化、简明化等,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知识为广大群众所认同、理解并转化为行动的指南。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今时代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革命导师列宁早就说过,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化。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人民大众的理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俗化、具体化,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需要了解接受主体的文化水平和认知需求,同时还要采取为他们所愿意接受的方式和途径,如果认为,只要把理论的科学性、深刻性的东西照本宣科地照搬、照传,那造成的结果必然是脱离接受主体,不为接受主体所欢迎,更谈不上他们能接受理论并用理论自觉地指导实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由抽象性到具体化、由学理性到通俗化、由少数领袖人物的理念到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的过程。把深刻的道理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使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变为形象的生活逻辑,成为广大党员普遍信仰、人民大众普遍认同的强大思想武器。如同毛泽东同志所说,“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6]理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是前提,但同时要把深邃的理论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讲清楚,把深刻的道理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说明白,让科学理论从书斋走进人民群众的心灵。理论传播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是一个面对理论接受主体、改造接受主体的实践过程;理论传播还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是一个面对不同理论接受主体,不断创新传播方式和途径的过程。

外来的理论有其自身的文化基因、文化形式,翻译要符合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习惯,把宣传科学理论与人民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有血有肉、有的放矢地把科学理论的种子播种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脑际心间,真正为他们所接受、所信仰,才是“大众化”。

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基本的就是推进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既不能等同,也不能相互取代。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题中之义。是十七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举措,也是《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重要内容。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的同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发展。

[1]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1938年10月14日)[A].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2] 毛泽东.共产党人创刊词[J].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4] 江泽民.党的十五大报告[R].

[5] 胡锦涛.党的十七大报告[R].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A81

A

1672-4445(2010)12-0010-04

2010-09-11

韩狄明(1950-),浙江宁波人,上海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科学社会主义研究;詹兆雄(1950-),浙江宁波人,同济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科学社会主义研究。

[责任编辑:李 睿]

猜你喜欢
时代化大众化中国化
习近平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时代化”视角下的毛泽东思想——兼论“国际时代”与“国内时代”及其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