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全民海洋意识:海洋强国必由之路

2010-08-15 00:45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海洋权益海洋意识

张 宇 刘 莎

增强全民海洋意识:海洋强国必由之路

张 宇 刘 莎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是海洋开发的世纪,也是海洋争夺的世纪,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开发、利用、争夺海洋资源是不可避免的世纪潮流。中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必须顺应这一历史潮流。海洋意识是确立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思想基石。建设海洋强国,必须首先从增强国民海洋意识开始。

海洋意识;海洋强国;途径

2010年9月7日上午,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在钓鱼岛附近海域冲撞我国渔船,并以违犯日本“渔业法”为名强行扣留我方船只,逮捕我方船长詹其雄。此事一出,举国愤怒,海峡两岸纷纷掀起了“保钓”热潮,中日钓鱼岛之争再度引起世人关注。钓鱼岛事件虽小,反映出来的问题却关乎国家主权与民族命运,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海洋强国,增强国民海洋意识,维护国家海权是我们应该急需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我国海洋意识现状

根据1994年11月16日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中国拥有38万多平方公里的领海,约260多万平方公里的毗连区,领海和管辖海域的总面积为300多万平方公里。今天,这300多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不再是“苦海无边”,而是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空间,是开发食品、能源、水资源、原材料和生产、生活空间的战略性基地,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基础。然而,目前仅在南海就有143万平方公里的海洋权益处于争议状态。[1]在东海和黄海海域,与朝、韩、日三国之间也存在40多万平方公里的争议海域。另外,岛礁被侵占,海洋资源被掠夺,主权受到严重侵害等等,我国的海洋权益受到严重侵害。目前,我国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有争议的海域占一半以上。在传统的爱国主义文化中,我们是“还我河山”,为寸土不惜流血牺牲,然而面对众多的海洋国土被肆意侵占,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我们对自己所应拥有的海权却没有足够的认识。

1998年5月29日,国务院发表的《海洋中国工业的发展》白皮书宣布,中国960万平方公里领土是陆地国土,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但迄今为止中国的各种出版物在谈及中国的国土面积时,大部分仍然称960万平方公里,包括1999年末建造的“世纪之交标志性建筑”中华世纪坛,用960块花岗岩暗喻国土面积,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却没有任何体现。1998年中国青年报曾进行“中国青年蓝色国土意识调查”,有三分之二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我国的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2]在这些被调查者的脑海中根本就没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概念。北京、上海部分高校里的一些大学生对《望新闻周刊》提出的“海洋问题”并没显示出太多的兴趣:“南沙群岛距离大陆那么远,产生争议也很正常”。“中国国土面积那么大,争几个小岛有意义吗?”长期从事海洋研究的康建成教授告诉《望新闻周刊》,目前选课大学生中只有不到10%能够说出我国主张海域面积为300多万平方公里,许多大学生不清楚领海、大陆架、专属经济区等海洋国土的基本概念。”[3]2005年12月,北京一所著名高校对北部湾的归属问题向100名大学生调查,其中97%的学生竟然错误地回答:“北部湾在越南”。[4]近几年,随着南海问题、东海问题的升温,以及全球能源、资源竞争的加剧,对相关问题在专题性讨论常见诸于媒体和学术论文中,但是,针对海洋意识的研究还是乏善可陈,急需进一步的讨论和深化。

诚然,造成今日海洋权益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国民海洋意识淡薄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海权观念淡薄仍然是制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目标的重要因素。

二、海洋意识薄弱的原因

我国国民的极低的海洋意识觉醒度对维护我国领海主权完整、维护海洋权益、实施可持续的海洋发展战略十分不利。海洋意识的淡薄和海洋国土观的落后,不能不令人深深地忧虑。造成国民海洋意识薄弱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传统黄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海洋实践活动。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主要聚居在中原地区,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气候温暖,土地肥沃,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可谓得天独厚,百姓在这片王道乐土上安居乐业,土地更被视为安身立命之本。正是这种农耕心理与大陆思想培养了中华民族“以农为本”的黄土文化意识,并且这一意识维持了数千年。但是,中国是一个陆海兼备国家,而黄土文化缺乏走向海洋的意识,与海洋活动的探索实践有些不相协调,受此影响,海洋只是具“鱼盐之利”有“舟楫之便”。不得不承认,由于受传统重陆轻海文化思想的影响,加之不发达生产力的制约,海洋意识还是比较浅薄,重陆轻海思想依然存在,致使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很多重要岛礁被侵占,管辖海域被他国分割,海洋资源被掠夺,海洋权益受到严重侵犯。同时,由于海洋意识的缺失,近海资源无序开发致使海洋污染加剧,海洋生态环境受到极大危害。

其次,海洋权益保障意识在法律层面的体现有待具体和细化。海洋意识只有上升为一种法律意识才能真正发挥保障、规范海洋活动的作用。我国的海洋权益保障在法律层面受到重视的起步时间较晚,例如,被誉为“海洋宪章”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1982年12月10日就被签字通过,直到10年后的1992年我国才以立法形式宣布《领海及毗连区法》,又过4年,领海基线才部分公布,我国的领海及毗连区才有了国内法规定的轮廓。《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则到1998年6月26日才颁布。根据新的全国资源综合调查结果,“中国拥有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共有6961个,其中有人居住的岛屿433个, 500平方米以下的岩礁,还有上万个之多。”[5]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海洋上没有弹丸之地,海岛和陆地一样,可以划12海里的领海和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这些岛礁对于中国的海洋主权的意义不言而喻。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直到2009年12月26日才颁布。相较于大洋深海,海岸带是人类生产活动最活跃和理想的地方,也是生态最脆弱的地带,发展海洋经济、加强对海岸带的管理势在必行。在海洋法制度日益被重视的今天,中国的《海岸带管理法》至今未见立法计划。而美国国会1972年就通过了《海岸带管理法》,创立了一种国家对沿海地带实施综合管理的体制。相较于美国和周边海洋国家,不难看出,我国的海洋法制建设非常滞后。更有甚者,翻遍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至今没见“海洋”二字出现。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最后,海洋权益保障的教育宣传开展不足。从教育角度而言,中国广大国民海洋意识的缺乏与我国教育制度有着直接的关系。首先,我国的教育制度安排中,中学地理作为副科,考试时所占分值很低,甚至有的城市已不再把它纳入升学考试范围,因此,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也就在所难免。其次,地理教材内容比例失衡。中国有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的海洋国土。但长期以来,在初中地理新课本中,涉及海洋地理的内容少之又少。在《世界地理》分册直接涉及海洋的内容仅仅体现在“海洋与陆地”这一章中,而这章内容还不全是海洋地理的内容。在《中国地理》分册中,有关海洋国土的内容则更是少得可怜,要求也比较低:在“疆域与行政区划”中仅提出了“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的要求。对于我国海洋国土、海洋权益的现状及海洋在未来生活中的作用等等,一点没有提及。学生通过高考进入大学,除了涉海专业的学生学习较多的海洋知识外,其他专业的学生对海洋知识涉猎极少。在远离沿海的内陆,青少年读物中涉及海洋的内容非常少,宣传海洋知识、普及海洋知识和海洋科技的机构极少见到,学生不论从学校还是从社会都不能系统地了解海洋,致使相关知识浅薄。与沿海地区比较,内陆民众海洋意识的缺失更是令人堪忧。

从宣传角度而言,早在上个世纪,联合国就提出面向海洋的问题,为此国际社会采取了不少行动,呼吁人们重视海洋。21世纪,海洋对于人类的贡献更加突显。联合国通过决议,确定每年的6月8日为世界海洋日,呼吁世界各国重视海洋。从我国的情况看,无论从资源、能源还是贸易等方面,海洋已经逐渐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一定程度上,我们看待海洋的态度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顺利实现。另一方面,我国的海洋工作已经从单纯的发展海洋经济到了进行海洋综合管理这个层面,这是海洋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增强海洋意识的途径

古往今来,海洋意识和海洋力量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无论是超级帝国罗马的雄起,海上殖民掠夺第一代霸主葡萄牙西班牙的盛极一时,“日不落”帝国的崛起,还是现在纵横全球无敌手的美国。无论是秦汉的强大,唐宋的繁荣,还是鸦片战争及此后的百年耻辱,无不与重视海洋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重海则兴、轻海则衰,这几乎成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我国是个陆海兼备的大国,海洋是中华民族的半壁江山,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更加需要海洋,更加离不开海洋。当前,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的海洋发展既有着难得的机遇,同时也与世界其他海洋国家一样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等共同的挑战。从思想入手,普遍增强我国国民的海洋意识是构建和谐海洋、建设海洋强国的第一步。

首先,政府部门应充分认识到海洋宣传工作的重要性,重视海洋国情教育。一方面政府海洋宣传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可以引导民族海洋意识形成及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政府制定的海洋战略能影响国民对海洋与国家发展间关系的认识,同时也为海洋意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发展方向。因此,政府部门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有所作为:一是为海洋宣传工作提供制度保障。任何工作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长效的国家制度保障,海洋宣传工作也不例外,这既包括组织保障也包括后勤保障,政府只有不断解决组织机构、人、财、物等制约海洋宣传工作的根本性问题,宣传工作的运行才能健康、有序。二是制定符合海洋宣传工作实际的思路和措施。针对当前海洋宣传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政府可以在所制定的应对措施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上深练内功。三是推动海洋宣传工作的理论研究。组织和推动学术界和理论界对海洋国情的研究,科学制定海洋国情教育的长期规划。四是推动海洋宣传工作的创新活动。注重宣传形式和宣传手段的改革创新,不断创造出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大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让海洋宣传进入学校教育、深入社区、走进人心、落实到实处。

其次,教科书及相关读物加重海洋国情教育内容。一方面,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语文、地理、历史等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不同程度地增加海洋科学知识的分量,直至把地理列为高考必考科目之一。这方面,美国、日本和韩国的教育方法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美国已把地理和英语、数学、科学、历史一起,列为美国基础教育的5门核心课程。[6]美国在《21世纪海洋蓝图》中提出,要强化民族的海洋意识,建立协作的海洋教育网,协调海洋教育;要把研究和教育结合起来,在中小学教育中增加海洋教育,加强对高等教育和未来海洋工作力量的投资,满足未来对海洋队伍的需要;要对所有美国人都要进行终身的海洋教育。[7]韩国从向幼儿园提供海洋玩具开始,小学、中学逐步增加海洋内容,到大学开设海洋专业,海洋意识教育逐步深入。日本对其国民进行国情教育的主题是我们缺乏土地、没有资源,只有阳光、空气和海洋。”[8]另一方面,把海洋政治经济知识作为大学生必须研修的课程,使大学生对我国海洋国情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再次,营造普及海洋国情教育的环境。各地区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和资源,普及海洋知识。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馆、展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设施增加海洋知识和信息。另外,影视、报刊等媒体是现今社会大多数人特别是广大农村人的信息来源的重要渠道。可以通过影视、报刊、广播等各种媒体加强海洋国情的舆论宣传,引导社会公众逐步树立现代海洋观念,逐步提高海洋意识。在全国范围内塑造一个普及海洋国情教育的良好环境。政府和大众媒体应该以“增强全民海洋意识”为首要任务,牢固树立现代海洋资源意识、海洋经济意识和海洋安全意识等,为促进海洋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5]张世平.中国海权[M].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9.4.6.

[3][6]张淼淼,俞丽虹,梁钢华.“海洋意识”的缺失困惑[J].望新闻周刊,2006,(36).

[4]孟秋.时代的呼唤:强化海洋意识[J].今日中国论坛,2006,(9).

[7]焦永科.21世纪美国海洋政策的主要内容[N].中国海洋报,2005-06-17.

[8]许安森.海洋意识教育岂能可有可无[J].海洋世界,2001,(10).

(责任编辑 马晓黎)

book=190,ebook=190

张宇,刘莎,山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8级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邮政编码250014)

D647

:A

:1672-6359(2010)04-0090-03

猜你喜欢
海洋权益海洋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培育家国情怀的初中地理海洋权益教育探析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爱的海洋
意识不会死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中日东海划界争端的法律分析
我国海洋法立法现状研究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