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大理州委党校课题组
(中共大理州委党校,云南 大理 671000)
增加大理州农民收入问题研究
中共大理州委党校课题组
(中共大理州委党校,云南 大理 671000)
“三农”问题的核心在于农民增收,而农民增收是一个涉及多因素、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要实现大理州农民的增收,加大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前提,加快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关键,提高统筹城乡的水平是核心,提升农民的素质能力是基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是保证。
大理州;农民;收入;增加;对策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用“三个仍然、三个最”集中概括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越来越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进程都表明,“三农”的发展和“三农”问题的解决与中国现代化过程的完成,是互为表里的一件事,农民不仅承担着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使命,而且还在第二、第三产业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从业者、参与者(农民工),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帮助农民解决其最关注的实际问题——增收问题。
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加快。2005年到2008年,大理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为0.3、2.12、4.86。2009年大理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3437161万元,第一产业1179494万元,占总收入的34.3%,第二产业1270233万元,占总收入的36.9%、第三产业987434万元,占总收入的28.8%;农民纯收入为3482元,与2008年相比,农民增收404元,大理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加快,已进入整体增长的上行通道。
2、家庭经营性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一般而言,经济发达程度越低,家庭经营性收入对农民全年总收入的贡献率越高。目前,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依然是大理州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增收的主渠道。2008年,云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家庭经营性收入的贡献率均超过50%。2005年至2008年,大理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全年总收入的80%以上,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线。
3、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关键性因素。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支柱。大理州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从2004年占纯收入的14.5%,到2008年占纯收入的25.4%。2009年外出劳务收入116413万元,人均384元,从本乡镇获得的工资性收入人均30元,两项合计达到414元,人均增收69元。但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大理州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水平整体仍然偏低,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的程度和收益还是不高。
4、家庭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稳步增长。除2006年外,大理州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财产性收入增长缓慢,2005、2006、2007年还出现倒退的现象。2008年,转移性收入占大理州全年农民纯收入的6%,财产性收入占全年总收入的2.4%,但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5、农民收入地区不平衡突出。由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大理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异。2009年,大理州12个县市中只有大理市、宾川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超过全省、全州平均水平,最高的大理市为4875元,是全州平均值的1.4倍,最低的剑川县为2069元,最高的大理市是最低剑川的2.4倍。
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特色产业发展较快。目前,大理州农业生产已由单一的粮食生产发展为粮、烟、畜、果、林、蔬菜等大农业为主导产业的、众多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服务业的结构比例由 1952 年的 79.3:2.7:10.1:0.5:7.4调整为 2008 年的 46.9:8.1:40.5:2.4:2.1,种植业的比重明显下降,林牧业的比重上升。在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结构也由1952年的95.1:4.9调整为2008年的70.7:29.3,基本形成了农林牧渔业协调发展的农业生产结构,核桃、茶叶、蚕桑、梅果、优质水果、无公害蔬菜等特色经济稳步发展。特色产业的较快发展提高了农民增收的能力。
2、林权改革深入人心,经济林果业发展迅速。在2009年大理州的农业经济总收入中,农业增收幅度最大的是林业,增幅达到21.9%。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州集体林地面积2693.99万亩,已明晰产权2674.52万亩,确权率达99.28%,确权到户面积2600.87万亩,确权到户率达96.54%。根据《关于建设2000万亩林产业基地的意见》,全州林业步入了生态建设与产业建设科学协调发展的新阶段,林业产业步伐加快,以核桃、红豆杉、林浆纸、松脂松香四大产业为支撑,华山松、膏桐、果梅等区域性特色产业为补充的林业产业体系基本构建起来,特别是核桃产业的发展已成为山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截止2009年,全州核桃种植面积已达410.35万亩,实际合格面积369.24万亩,农民人均核桃面积达1.36亩,全州核桃产量12.33万吨,同比增加2.08万吨,收入30.825亿元,增5.2亿元,扣除成本,人均纯收入增加90元。
3、惠农政策不断出台,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强化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了7个中央一号文件,着力破解“三农”问题;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着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加大农业技术培训。特别是2008年以来,各种家电下乡、农机具补贴等启动农村消费的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投入不足,农业基础不牢,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由于地方财政投入能力有限,大理州农田水利设施条件较差,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科技支撑体系薄弱,远远不能适应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绝大多数耕地只能靠天吃饭。2008年入秋以来,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使大理州因干旱受灾的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50.74亩,占总播种面积的94%以上,人均蓄水库容只有187立方米,远低于全国人均521立方米的平均水平,抗旱救灾保民生、水利基础设施就成了重中之重。
2、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低。大理州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成效是明显的,但就整体而言,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低,制约了农民增收。一是农业分散经营,集约化程度低,市场信息不灵,易使众多农户形成相似的预期,造成农产品生产大幅波动。而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又低,再加上农产品易腐变质、运输不易、储存损耗大的特点,使得农产品价格波动更大,一旦不能产销对路,就将使农户血本无归,生计无着。二是特色产业的发展特而不优、特而不强,大而强的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加工企业设备陈旧,技术含量较低,品种单一,合作创新、自主创新、模仿创新的意识和品牌意识不强,与国内年销售收入上百亿元的龙头企业和世界销售收入几百亿美元的涉农工业企业相比,差距甚远,规模效应和带动作用十分有限。三是花卉、生物制药、观光休闲农业等特色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严重滞后、涉农服务业等相对不足,新兴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四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各类专业技术和经济合作组织在组织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技术指导等方面虽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农业生产资料的采购、正确使用等方面却几乎是一片空白,农民在农业生产方面不得不面对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等问题,既增加了农业成本,又使农民面临较大风险,不利于农民增收。
3、城镇化进程缓慢。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使农民变市民,而长期存在的城乡隔离发展的二元经济结构,造成农民增收困难。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2009年,大理州的城镇化率仅为31%,低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城镇化水平的滞后又反过来阻碍了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极大地削弱了大理州农村产业在其结构转换过程中吸收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制约着农业形成适度的经营规模和持续快速地增加农民的收入。
4、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从整体上看,大理州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总体偏低,接受科技知识的能力有限,难以适应非农产业的发展要求。2008年,大理州外出务工人员中,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92%;具有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仅占8%。由于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致使农民务工范围狭窄,工作不稳定,工资收入不高,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受到很大的制约。
5、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缺乏有效保障。制度是影响大理州农民增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主要是农村土地制度不完善,有限的土地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农村金融体制不健全,农村担保体系缺失、有效抵押物不足,农民、农村合作组织和中小企业贷款难,“三农”得不到应有的金融支持;由于政策性农业保险缺失,农民遭受自然灾害和动植物疫病损失后必然会影响增收;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标准低、覆盖面窄、功能弱、“碎片化”,农民对看病、养老、失业等心存恐惧,不敢贸然离土离乡,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土地的规模经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到目前为止,大理州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只有1.2%,34.8万农村老年人中,享受到高龄补贴的人数为3万人,人月均仅10元;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取消农业税后,以义务教育为代表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制度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农村事业农民办”的不合理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在农业灌溉用水、村级公益设施等一些公共服务设施仍然需要农民配套投入或承担较重支出,农民承担的地区性、区域性、行业性负担仍然较重。
要按照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的“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把水利设施建设作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抓紧抓好。为此,要区分农村水利设施的不同情况,一是要由政府灵活运用财政手段和金融手段,在增加政府投入的前提下,采取举债的方式,加大对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二是要以各种生产要素获得社会平均利益回报为标准,由农村基层组织开展工作,动员广大农民群众为大规模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提供一定的资金,共同解决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这样,农民既可以在基础设施建设中通过劳动挣到工资,又可以将自有资金投入建设获取收益,既保证了农业生产,抵御自然风险对农业发展的限制,获取经营性收入,又能在建设中获取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这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增收途径。
要围绕大理州的资源优势和地理气候优势,调优农业农村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创汇产业和新兴产业,为此,一是要按照“市场导向、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结构重组、突出特色、形成产业”的思路,调整农业的品种和品质结构,结合不同区域的资源特色和生产基础,坚持“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按照建设专业化、规模化、优质化、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要求,规划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使基地建设与加工能力相匹配,避免盲目发展。二是要按照贸工农、产加销、农科教一体化的经营方式,围绕优势产品和产业,把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作为农业产业化与新型工业化的重点,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增强大理州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综合竞争力,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三是要拓展农业的发展空间,加快涉农新兴产业,如种子种苗业、农产品保鲜包储业、观光休闲农业等农业服务产业、农机装备业、粮油加工工业、食品加工业、饲料加工业等涉农工业、农产品加工和物流服务业的快速全面发展。四是要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提高农民自我服务和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农民隐性失业和返乡农民工“双碰头”,是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和引导农民工稳定就业。一是靠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借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二是靠中小企业带动就业。通过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三是靠农民自主创业。要充分发挥农民工有条件自主就业创业的作用,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回乡自主创业,发展乡村旅游服务业,广开就业门路。四是充分发挥职业技能培训对提升农民就业能力的作用。要选择具有一定文化程度,从事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农业经营收入作为家庭主要收入的专业农民,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系统进行发展蔬菜、养殖、经济林果和农产品加工、市场营销、安全生产、政策法规等方面急需知识的培训。
农业的弱质、低效、零散特点和产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决定了社会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不得不予以大力支持,从而使农业成为“社会特殊扶持性产业”,其发展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与保护。基于此,一是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制度体系,将目前针对不同作物和牲畜品种、不同补贴标准、不同补贴方式和由不同部门分散管理的涉农补贴加以统筹整合,实现涉农补贴的统一申报、测算、审核、发放和监督管理,减少交易成本,提高补贴效率。二是农业的发展已进入到品牌农业的时代,各级政府要在农产品质量控制、安全监督、生产和品种技术、品牌建设和品牌保护等方面给予积极的支持,从而不断增强农业经营主体的品牌意识和建设能力。
一是要推进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要切实解决农民“守着土地讨饭吃”的问题,就要打破城乡规划的二元分割,建立健全耕地保护补偿制度,适应农业产业化和农业机械化的需求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这就要求在严格农村土地管理、确保耕地面积的基础上,探索完善“土地换社保”、“宅基地换住房”、土地入股等模式,引导鼓励农地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在提高土地配置效率的同时增加农民的资本性、财产性收入。二是要健全农村金融体制。放宽准入条件,降低进入门槛,规范发展适合“三农”特点的小额信贷、村镇银行等草根金融;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和担保体系建设;加快质抵押贷款试点,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的范围,逐步将农机具、农业保险保单、粮食最低保护价收购合同、农业订单、林权及房产纳入贷款抵押物的范围;强化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加快电子化建设,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可及性;健全完善农业保险政策,充分利用保险的风险转移机制,通过风险评估,建立防灾机制,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通过充分利用保险机制的资源分配效能,不断提高财政投入的惠及范围,增强农业生产的保障能力;通过充分利用保险机制的经济补偿功能,确保农民受灾后能获得充分的救助和足够的再生产启动资金,提高农业的可持续生产能力,保障农民稳产增收。三是要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健全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供给制度,解决农民生产成本和负担仍然较重的问题。按照国民待遇原则和城乡一体化的理念,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农业科技等社会事业及基础设施方面为农村居民提供基本的、大致均等的公共服务,使农民能真正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减轻农民的生产、生活成本。要达此目标,在公共服务的供给上,引入政府、农村社会、农村私人、非营利性组织等参与的多元化的公共服务投入主体,根据农村和农民的真正需求,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决定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和提供方式,改变动辄要求农民配套投入的做法,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四是要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逐步提高新农合的保障水平和基金的使用效率,完善和规范新农合统筹补偿方案,逐步提高封顶线和医疗费用补偿比例,进一步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规范医疗机构的行为,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加;积极推动大理州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和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及基础设施建设,紧紧抓住国务院决定2009年在全国10%的县市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2013年覆盖50%的县市,2020年全面覆盖的总体要求这一有利契机,按照国家和省的部署,积极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认真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相关工作,适当提高征地补偿标准,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下降;加快建立农业保险体系,多渠道、多形式将农业保险的范围扩大到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发挥保险的社会稳定器和保障器功能,减弱由于自然灾害、动植物疫情等不利于农民增收因素的影响。
1、陈锡文:《2010年农业农村面临的形势和主要任务》,《党政干部参考》,2010年第5期。
2、徐恒杰:《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适逢其时》,《党政干部参考》,2010年第5期。
3、安毅著:《中国农村多元经济政策》,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年9月版。
4、钱克明:《最需要帮助的是农民》,《光明日报》,2009年 3月25日。
5、金三林:《立足城乡统筹扩大农村消费》,《学习时报》,2009年8月24日。
6、大理白族自治州统计局:《2005——2009大理统计年鉴》。
7、大理白族自治州统计局:《2010大理州领导干部经济工作手册》。
8、大理州农村经营管理站:《2009大理州农村经济收支情况统计年报》。
责任编辑:刘建文
F323.8
A
1671-2994(2010)05-0054-04
2010-07-09
马云波(1964- ),女,云南巍山人,中共大理州委党校副校长、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课题组长)。
郑学美(1974- ),女,云南鹤庆人,中共大理州委党校函授部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农村经济理论与实践。
杨 晔(1980- ),男,云南弥渡人,中共大理州委党校函授部助教。研究方向: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
*本文系中共大理州委党校2010年校级重点课题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