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当代电视文艺创作

2010-08-15 00:44包新宇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文艺美学科学

包新宇

(中国传媒大学 艺术研究院,北京 100024)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当代电视文艺创作

包新宇

(中国传媒大学 艺术研究院,北京 100024)

在全球一体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电视艺术以其巨大的媒介影响力,在整个国家的文化建设和美学建构中发挥着其他文艺形式难以企及和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立足于分析电视文艺的创作现状及其背后的美学思维、哲学根源,探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中国电视文艺创作的科学定位和可行性发展策略。

科学发展观;电视文艺创作;文化自觉;以人为本

当今时代,电视艺术以其覆盖面广、影响力大、渗透性强的巨大媒介影响力,创造了空前广阔而生动的影像世界,改变了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思维方式,并在整个国家的文化建设和美学建构中发挥着其他文艺形式难以企及和替代的重要作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中国的电视艺术能否担负起引领中国当代文化潮流的重担,能否为中国乃至全人类创造出有价值的审美思维新成果,审视当下电视文艺创作的现状,本文认为电视文艺离“既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又引领人民精神生活”①的科学定位还有相当的距离,中国的电视文艺创作必须坚持以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以人为本的美学理想来确定自己的发展定位和战略方向,唯其如此,电视文艺创作才能肩负起彪领时代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

一、当前电视文艺创作中的不良倾向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电视文艺创作在取得卓越成就的同时,也突显出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一是电视选秀类节目、低级搞笑类节目和一些以隐私揭秘为噱头的访谈节目,以情感猎奇为主旨的电视剧占据了荧屏收视的主导。二是一些电视艺术节目,如MTV和某些综艺晚会越来越注重以所营造的视听奇观的感官刺激征服观众,以至逾越了艺术美的界限,节目的艺术特点日益同质化,节目内涵日趋快餐化。三是某些电视娱乐节目如电视小品、相声节目在美学追求上日益浅表化和媚俗化,一味求“笑”,淡忘了求真、求善、求美,淡忘了时代的使命和社会的责任,沦落到只会笑而不知道为什么而笑的境地,以滑稽取代幽默,以傻笑取代思考,丧失了深刻的人文内涵和独立的批判精神,显示出美学上的贫乏无聊与思想内涵的浅薄粗俗。可以说,随着技术的发展,电视艺术在拥有了广阔疆域和广大观众的同时,逐渐失去了本应具有的艺术个性和审美优势。

早在上个世纪,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就曾对这一恶劣现象进行过尖锐的批评,他们认为,近现代以来通过技术包装和绝对模仿的工业文化,制造出的是虚假的个性化。这些肤浅、简陋、雷同的东西,带给了消费者闲暇娱乐的满足感,却也成为操纵大众意识,扼杀个性和自由的工具;它塑造、培育的是思想、精神退化的受众,使他们依赖,驯服;它公开地欺骗着大众,是一种精神鸦片,使人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②这些思想品位不高、文化内涵稀薄、审美格调低下的电视文艺作品作用于广大观众,所营造出的势必是一种肤浅、浮躁、畸形、油滑的群体性审美定势。这对于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精神素质,显然带来了负面效应。

深入分析以上现象背后的审美思维根源,反映出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广大电视文艺创作者对于快感与美感、养眼与养心的把握缺乏适恰的“度”。适度则和谐,快感升美感,养眼更养心;过度则不和谐,快感成宣泄,养眼变滥情。审美实践证明:人类生理感官的过度快感必然造成精神深度的麻木,无节制的感性刺激必然造成审美心理的失衡;伴随着观众视听感官生理上的过度快感享受,其精神上的美感和反思能力势必衰减。第二,反映出创作主体美学追求的偏差。一些艺术创作者认为当今时代已跨入“后现代”,人类的艺术创作尤其是影视艺术,是为了“生产快乐”,为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营造“视听奇观”,给观众带来感官的震撼和刺激,并以此带动丰厚的经济收益增长,进而导致了实践中一系列具有片面性的创作倾向:如把艺术笼统地从属于经济,用艺术来化“钱”,以利润方式取代审美方式去认识和把握世界;以“好人不好、坏人不坏”的所谓“非英雄主义创作时尚”解构英雄形象,随意戏说、杜撰历史;生搬硬套西方资产阶级的人性论、甚至以呈现“人性恶深度”为“审丑”能事……这些都源于部分创作者缺乏深厚的人文底蕴,在美学思维上陷入了“无标准”或“标准混乱”的泥沼,在经济浪潮和西方思潮冲击下迷失了自我的定位。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电视文艺的发展历程表明,电视作为文化传播平台,无论是对世道人心的影响力,还是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来看,都需要必要的引导和规范。有学者郑重指出:经济的发展促发了人们由政治角度思考生活变成从经济角度思考生活,大众文化潮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猝不及防地冲击了文化领域。无论是哪种娱乐节目,如果在自身活跃大众娱乐文化的同时,追求无所顾忌的低俗快感和没有限度的娱乐泛滥,终将会引起人们的警觉。我们在为受到压抑的大众通俗快感能够得以释放而感到高兴的同时,却不能不警惕超越常态的社会文化准则而大行其道的庸俗,对此,给予必要的刹车将有利于艺术文化更为健康地发展。③

二、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电视文艺创作

以上现象使我们警惕地认识到:当前的电视文艺创作离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科学定位还存在着相当的距离。那么,电视文艺创作如何起到正确“反映”与“引导”人民精神生活的功能,这就需要我们从自觉意识、美学理念、评估标准及政策引导等几方面入手。

1、坚守“文化自觉”意识。电视文艺工作者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和蜂拥而至的文艺思潮,如何冷静应对、睿智决断,本文认为,我们应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出发,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吸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天人合一”、“协和万邦”、“执其两端取法乎中”等辩证和谐的思维营养,在创作实践中秉承科学发展观所坚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方式,按美的科学规律进行艺术创作、鉴赏和批评;坚持“以人为本”的美学理念,杜绝“形而上学”的僵化的审美倾向和“一切向钱看”、“用艺术化钱”的媚俗创作倾向。只有文化工作者坚守自身坚定而鲜明的文化立场,才能自信地应对世界一体化进程所带来的纷繁多变的文化思潮,自觉地肩负起艰巨的文化传承发展使命。

电视文艺创作者的“文化自觉”意识,归根到底,源于其哲学思维上的自觉。这就要求电视文艺创作者,一方面要克服文化自卑心理,排除西方文化的消极影响,自觉从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中汲取创作灵感和精神养料,虚心借鉴外国同行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更要自觉匡正长期以来影响我们的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单向哲学思维模式,而代之以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在以人为本前提下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维。“文化自觉”意识,对于电视文艺来说,最核心地体现为坚持先进文化、和谐文化的审美理想的自觉意识。电视文艺工作者有了这种意识,就能心明眼亮,多创作出既“养眼”更“养心”的优秀作品。反之,则会污染荧屏,误人子弟。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指导思想,它与科学发展观所坚持的以人为本的电视文艺美学理想是一致的。

2、坚持以人为本的美学理念。王国维先生在上个世纪初有一段关于文艺创作的箴言:“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段话对于今天的电视文艺创作也颇有启迪意义。要将“反映人民精神世界”落到实处,就必须“入乎其内”,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坚持以最广大人民为服务对象和表现主体,深入平凡而广阔的现实生活,通过作品描写人民生活、抒发百姓情感、呼吁人间真情、创造世间至美,才能使作品有“生气”;要真正做到“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就必须“出乎其外”,坚持先进文化、和谐文化及其美学理想的引领,站在时代审美思潮的先头,用优秀作品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提升人民的精神境界和审美情趣,才能有所“高致”,促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近几年来,一系列题材广泛、人物鲜明、反映历史巨变与时代新貌的电视剧佳作,还有诸如“百家讲坛”等优秀的电视栏目,及《大国崛起》、《故宫》等制作精良又蕴含哲思的优秀纪录片,不仅让观众悦目悦耳,更赏心怡情,这些优秀作品以审美方式在荧屏上传播和谐理念,张扬和谐精神,充当了人民心灵的“润滑剂”和“减压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积极而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起到了健康蓬勃的艺术传播效果。

3、构建科学的电视文艺创作批评标准。恩格斯曾把“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作为评价文艺作品的“最高的标准”,④并把“美学观点”置于“历史观点”之前。在他看来,考察一部文艺作品在美学上的优劣程度,即审美化、艺术化的程度,应当是第一步的工作。当一部文艺作品经不住美学分析、不是靠审美的方式去把握世界的时候,而是公式化、概念化、说教式地把握世界时,就不值得再对它进行历史评析。文艺创作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题材再重要、主题再深刻的文艺作品,倘若美学价值太低,其艺术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便低,其征服受众和占领市场的能力也就很低,服务人、满足人、提升人的目的就很难实现。另一方面,历史标准也不可或缺。文艺创作始自人类的审美活动,贯穿着人类对世界的历史评价。别林斯基曾强调:“历史的批评是必要的。特别在今天,当我们的世纪有了肯定的历史倾向的时候,忽略这种批评就意味着扼杀了艺术”,“只是历史的而非美学的批评,或者反过来,只是美学的而非历史的批评,这就是片面的,从而也是错误的。”⑤

电视文艺创作的繁荣离不开科学的评价标准。面对复杂纷繁的电视文艺创作现状,当前中国的电视文艺批评陷入“无标准”或“标准混乱”的窘迫境地,批评对创作的审视、引导作用渐趋势弱,具有独立精神和批判意识的电视文艺批评沦为了对一些短期应景作品的奉承,凭关系和个人好恶的武断评价,甚至是对一些媚俗作品的阿谀吹捧。缺乏科学标准的电视文艺批评,势必沦为经济指挥棒的附庸,缺乏科学监督的电视文艺创作,也必将逐渐沦为市场经济规律控制下的纯粹商品,丧失艺术作品的独立品格和超功利的审美价值。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提出的“美学的”和“历史的”的评价标准,时至今日,仍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和鲜明的时代指导意义,其与科学发展观所坚持和倡导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方式具有高度统一性,应成为引领当前电视文艺创作的重要参考评价标准。

4、实施有效的引导。有效的政策引导是营造健康的电视文艺创作氛围的关键所在。我们提倡在坚持主流价值观引导下的多元的电视文艺创作,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雅俗分赏”的电视文艺作品,满足不同收视受众的文化需求。在政策引导过程中,应正确对待政府引导与市场作用之间、电视文艺的营利属性与非营利属性之间、受众的正确引导与寓教于乐之间的几对辩证关系。(1)促进电视文艺创作的协调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既要提倡多样化,又要倡导主旋律。一个社会正常的文化生态,应是多元文化围绕主流文化的和谐共生。张岱年先生曾提出“兼容多端而相互和谐”的观点。如果以此来概括中国电视文艺创作的发展趋势,应是最恰当不过的了。电视文艺创作应加强政策引导,把电视文艺的先进性与广泛性结合起来,既体现出社会主流价值的稳定深厚,又体现出多元文化环境下的包容和谐,努力营造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又错落有致、平衡有序的电视文艺环境,使先进文化占据主导地位,使主旋律在多元化的和声中引领方向。(2)在大力支持电视文艺创作繁荣的过程中,必须注意电视文化产品的双重属性,即营利属性和非营利属性,加强引导和适当的政策监控。一方面,要鼓励电视产业的体制改革,转换机制,增强活力,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电视文艺创作的政策支持和保障,鼓励对诸如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创作,鼓励对少数民族题材、农村题材及少儿题材等较为薄弱的电视文艺题材的创作,对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电视文艺创作发展给予投入和扶持。(3)在政策引导过程中,要坚决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防止以往出现的简单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和僵化简单的工作方法。我们尤其应注意到以下几种倾向:既要防止把电视艺术简单地从属于政治,又要防止将其简单地从属于经济;既注重电视艺术与市场联姻后带来的文化产业发展和以“文化软实力”作为综合国力重要组成部分的正面效应,又要防止片面的利润诱惑和拜金主义、技术至上主义等带来的不良影响;既注重市场选择功能和自娱、互动形式对提升观众参与程度和鉴赏能力的积极作用,又注重防止其中可能产生的误导和偏差;既注重文化产业的价值观以各种创新要求和相应的名利回报带给电视文艺的积极创新效应,又注重防止娱乐至上、作秀时尚和电视艺术的泡沫化、浮躁化、浅薄化,以至降低国民素质和审美情趣。⑥

注释:

①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②霍克海默、阿多诺著:《启蒙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41-146页。

③周星、李明茜:《2007年中国电视文艺状态观照分析》,《电视研究》,2007年第8期。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47页。

⑤别林斯基著:《别林斯基论文学》,新文艺出版社,1959年版,第261页。

⑥仲呈祥:《关于中国影视艺术创作现状的美学断想》,《文艺研究》,2007年第1期。

责任编辑:刘建文

J90-02

A

1671-2994(2010)05-0043-03

2010-07-16

包新宇(1978- ),女,上海人,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艺术学。

猜你喜欢
文艺美学科学
1942,文艺之春
盘中的意式美学
外婆的美学
点击科学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科学大爆炸
□文艺范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