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兴 游启道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省情与政策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111)
景洪市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
陈文兴 游启道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省情与政策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111)
在景洪市委、政府的强有力领导下,景洪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了新台阶,全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发展的质量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景洪市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高,教育科技发展滞后等问题严重地制约着景洪市的发展。为此,必须强化研究,找准存在的问题,施行科学有效的对策,方能促进景洪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景洪市;经济社会发展;制约因素;发展对策
景洪市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全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06年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强有力领导下,景洪市各族人民抓住各种机遇谋发展,使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2009年,景洪市实现生产总值74.9亿元,人均19043元(约合2800美元)。在景洪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市外,包括全州、全省、全国,乃至与景洪发展关系比较紧密的东南亚,发展水平也是今非昔比,因此,除发展起点不同外,“十二五”期间,景洪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关联因素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为此,必须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找准存在的问题,实施有效的对策。
1、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仍然不高。与过去相比,这些年来景洪市的发展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毕竟景洪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差、起点低、底子薄、起步晚,发展不充分、发展不平衡、发展水平不高的矛盾非常突出。第一,整体水平低。尽管2009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9043元,但全国人均生产总值已超过25000元,景洪市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18元,高于全州、全省水平,但与全国的5153元相比,差距较大。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2983元,低于全省和全国水平。全市经济总量虽然位居全省129个县市区的第20位左右,但与昆明市的五华区、玉溪市的红塔区、曲靖市的麒麟区相比,相距甚远。第二,发展不平衡。在全市经济发展中,江北与江南、山区与坝区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差距较大,条件较好、发展较快的地方已经过上了小康生活,但也有的群众尚未解决温饱。第三,基础设施薄弱。尽管全市县乡公路都已经油化硬化,但90%以上的乡村公路路面等级低,基本上处于晴通雨阻的状况。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滞后,成为制约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瓶颈。尽管全市农业水利化率达到45.2%,但一半以上的农田仍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遇到干旱年份,农业生产就将受到严重影响,象2010年这种情况,胶农和茶农将蒙受巨大损失。在对外开放方面,基本建设严重滞后,景洪港的装卸方式基本上还是人背肩扛,“240”这个货物进出口居全省前列的重要通道,连一个像样的货场都没有,等待出境的车辆常常要在狭窄、陡峭、蜿蜒的公路上排队长达数公里,等候数小时。通道上居民的饮水等生活设施不配套。第四,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不太合理。从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看,尽管近年来第二产业有了快速发展,在经济结构中的比例有了较大提高,但二、三产业的比重仍然偏低,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过大,而且对橡胶的依赖过重。
2、教育科技滞后,人力资源开发不足,劳动者素质偏低,经济管理人才奇缺。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基石,也是一个地区科学发展的核心。教育和科技是制约景洪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短板”。目前,全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为8.5年(上海超过了12年),云南为7年,而景洪又远远低于全国全省的水平,仅为6.5年,而实际年限还大大低于这个数。在广大农村,厌学、辍学现象非常普遍,尤以初中阶段更为突出。特别是在国际橡胶产品价格飙升的时候,很多农户子弟更是因富失学,并带动更多的人弃学。教育水平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劳动者的素质,使他们视野狭窄,无法到更广阔的市场上去参加竞争,无法克服小农心理,形成不了市场意识,不懂得积累、投资创业,难以培养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这将对景洪市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造成严重制约。
3、和谐社会构建面临着一些复杂的问题。第一,大规模建设带来的新问题。未来五年,是景洪市的快速发展期,但国内外的实践证明,经济高速发展期往往是矛盾凸显期。随着景洪城市建设的加快及一些重点工程的实施,征地拆迁、土地补偿、失地农民的安置等问题将会接蹱而来,处理不当,将会引发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上访等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的和谐和稳定。第二,农场改革带来的问题。2010年初,云南省委、省政府决定,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深化农垦管理体制改革。景洪市辖区共有五大国营农场,农垦人口约8万,占全市总人口的五分之一。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涉及农场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必然会逐渐暴露出来,并持续地产生影响,这对于全市的稳定和发展将是一个全新的考验。第三,边疆、民族两大地域特点和国际形势变化带来的问题。景洪市地处中缅边境,国境线长112公里,是多民族聚集的边疆民族地区,在全市13个世居民族中,傣、哈尼、拉祜、布朗等民族跨境而居,属跨境民族。这些民族与境外民族同根同源、同宗同族,语言相通、民俗相同、山水相连,自古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异常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边疆”、“民族”这两大问题将对景洪市提出严峻的考验。
4、旅游业发展面临新挑战。近年来,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抓住云南省实施旅游“二次创业”的机遇,打基础、调结构,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加大旅游营销力度,使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在经历了一度的徘徊之后,又迈上新的台阶。最近三年,全州接待的游客数量分别突破500万、600万、700万人次,2009年达到732万人次,全州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旅游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第一轮旅游地的热点已经不在景洪,而且景洪乃至整个西双版纳经营主体在游客的一级市场上并不占主动权,造成景洪真正获得的好处比例不高。在新景点开发中,虽然相关部门花了很多心血,但有竞争力的很少,再加上宣传力度不够和切入点难以反映特色,未能给人们留下什么深刻印象,不容易引起目标游客的足够重视。在管理上,也面临着如何克服过度低价竞争、靠给导游高额回扣维持经营给本地旅游业和旅游市场带来根本性损害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自有公平的竞争秩序的问题。除了本身的一些问题和省内各州市之间的竞争外,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实质性推进,经西双版纳进出境的人流量必然会大增。2009年,经老挝进入中国的泰国游客就达15万人之多,这个数据在今后几年还将会大幅翻新。为在跨境旅游中分享更多的好处,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旅游企业必定会进入西双版纳,与当地的企业形成竞争之势,景洪市的旅游业经营者在获得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受到更多的挑战。
5、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在西双版纳,环境保护永远是外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生态优良,是西双版纳最大的特点和优势,所以州里提出了生态立州的战略,市里一直强调保生态不动摇。但随着人们发展热情的不断增强,景洪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任务艰巨。第一,景洪市所在的纬度带本身就是一个环境脆弱带,同纬度带的绝大部分地方都是荒漠,仅仅是独特的东南亚季风的恩赐,才塑造了这块季雨林。第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多、特别是橡胶和茶叶的大规模种植,全市虽还保持了较大比例的森林覆盖面积,但生态环境的质量已经严重下降,很多地方表面看是林地,很绿,但动植物种群结构单一,自我平衡及保水能力很弱。第三,随着节能减排任务愈加繁重,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将越来越大。根据我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承诺,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将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更加严格地控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的排放。基于国家粮食安全的考虑,国家还将加大耕地保护的力度,死守18亿亩这根红线。这些限制,对于起步晚、基数小,迫切需要加快发展的景洪工业经济和城市经济来说,无疑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1、以项目为抓手,紧紧扭住经济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为推动城市化培育产业支撑。第一,必须把思想和行动始终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做到全市一盘棋、上下一股劲,团结一条心,坚持2009年市委市政府就提出的并在实践中初步发挥出指引作用的“三个不动摇”和“四条原则”,特别是其中的“抓大投入、大项目”及“好字优先,干字当头”,充分发挥“经营”和“市场”之手工作法的潜力,到市场找资本。第二,积极优选、论证、推出项目,对一些重点鼓励项目,甚至可通过适当的担保,使其因为可信、比其他主体推出的同类项目更可行而能融到更多的资金。要围绕各产业中最有潜力、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来选项目。在工业中,项目应当根据景洪市资源和交通条件,将重点放在在电力、建材、矿冶、绿特食品加工和傣医药方面,在生产、深加工、营销各环节设计项目。农业畜牧业中,可以抓住特色农产品、肉牛基地建设、小耳猪产业化、特色家禽林下生态养殖等设计和论证项目并将其推向市场。根据规划和市场需求的发展实际安排更多的房地产项目进行招商引资,对景洪市经营城市,积累资本,培养本地商人,准备发展后劲,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旅游业是景洪的支柱产业,第二次创业中,由于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旧有景点景区的创新,一些资源价值的升级,使得一些项目的营利空间在上升,也具备了越来越强的招商引资价值,极有必要花心血设计推介。
2、正确处理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保生态之间的关系,使发展始终有一个稳定的环境。作为以傣族为主、有多种民族杂居的景洪市,处理好这几层关系,不仅关系到尽快完全走出危机阴影的短期目标,而且对今后更长时期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域内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非常重要。在几者关系中,增长是前提,稳定是条件,民生是目的,生态是基础。因此,第一,要按照“一园两区布局”,推动产业聚集,大力发展市域工业,加强场地院所经济协作,加快信息化建设;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以及农业机械化水平、特色绿色产品开发和竞争能力,实现传统产业的提质增效。旅游业方面,要设法保持景区景点的魅力经久不衰,使更多的各族人民在产业链上经营,并千方百计增加效益。第二,努力促进就业,把失业率始终控制在5%以内;处理好大规模建设用地造成的征地补偿纠纷问题,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始终对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保持高压、打好禁毒防艾战争,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与恐怖分子的渗透活动;加强民族宗教工作,深入开展普法教育,使各族人民、各合法宗教信仰者对法律的认同和公民意识不断增强。第三,在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提高全市各类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对贫困地区进行持续的援助、给予边境一线群众应有的照顾,坚持不懈地抓好新农村建设。第四,必须把“生态立市”的理念和各个产业发展城镇化实践结合起来,促进环保产业发展、农村居民减少、城镇环境优化和人民的环保意识增强。
3、统筹旅游业发展和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增强旅游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旅游业是景洪市“十二五”期间实现域内跨越发展,城乡统筹的最重要的环节,因此,在景洪旅游业的第二次创业中,除在一级市场开拓上要取得大的成就外,第一,经营好城市。在建筑业的发展中,要把西双版纳傣族文化的精魂注入建筑物的布局、建设和装潢之中,在引水入城中要充分体现傣族人对水的理解和应用,绿化中特别注意傣乡特有物种的搭配,饮食文化中高度重视在配料、口味、色泽、器具、环境的创新;在白象湖公园等园林建设中特别注意同其他民族园林的区别;向外解读傣文化要做到不失傣文化本意,又使受众有足够的耐心和热情接受和互动,从而使城区既成为景点,又是展示其他地方的窗口,使更多的经营者落户于此并吸收各类劳动力就业。第二,在旅游小镇建设中要高度重视对传统民居的保护和经营。通过各种方式促使一些傣族居民乐于继续使用传统民居,同时借用内外智力设计出多种用新材料新技术建筑,又较好地反映傣族传统民居在审美上、功能上的一些特点,又比较舒适的建筑方案,引导群众正确选择,推动小镇旅游地的功能不断强化,产生较强的聚集力,吸引更多的资金、产业向这些小镇集中,并创造出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提供给当地农民,使他们在本地实现就业,而一些没有聚集力的小镇随着人口的减少而逐渐被撤并。第三,要加大对地方文化研究的投入力度。从史籍、域内农村社会、精英人士的记忆和理解中找出能够支撑景洪作为东南亚傣族人民寻根问祖地的必要理由;对贝叶经承载的文化信息及其在傣族人民身上的印迹进行激活,并设法连接目标客源,创新阐释方式,发挥其启迪智慧的功能。要对已经由几代农场人在景洪铸造的文化,作为第二次创业的重要资源,根据游客状况提纯出有开发价值的东西,建设景点景区招徕游客。第四,在新农村建设中重视处理新与旧的关系。在赋予农村二十字新内容的同时,努力保护傣乡农村的性质,不要把整洁等同于整齐、把城市化搞成在农村复制城市。第五,要坚定不移地贯彻生态立市战略。通过旅游业的二次创业和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使生态文明的理念转化成全市人民的自觉行动,促进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毁林乱垦,乱砍滥伐行为受到严厉打击,水源林、公益林及生态补偿机制逐渐完善,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逐渐得到生态治理,从而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4、强化教育,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人才基础。要按照“科教兴州”战略的要求,第一,针对各族群众因靠橡胶等经济作物收入提高后读书意识衰退的问题,寻找一条切实可行的办法,使家长们逐步认识到,读书不仅事关他们的收入是否能继续增加,而且关系到他们能否生活得更健康幸福,从而唤取更多的上学热情。第二,要推动州里制定单行条例,创新义务教育法的执行方式,使有足够能力承担教育费用的父母,对子女不能接受义务教育付出一定的代价,从而使他们重新权衡利弊,防止有适龄青少年因富失学。第三,要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建立完善的奖励制度,使在校优秀学生,特别是接受义务教育的部分,不仅因学习优秀而感到光荣,而且有经济实惠。第四,要积极鼓励职业教育的发展,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对到各类职业院校就读的学生,根据学业情况给予不同档次的直接补助,促使域内外职业院校展开竞争。第五,要积极探索普通高中教育和学前教育民办化问题,引进市外各类主体在景洪市开办此类教育,确保政府有限的教育经费用在最有价值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上,促使教育更加公平。第六,要建立健全公办学校校长公推公选的制度机制,完善相关考核机制和指标体系,使各类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确保教工队伍充满活力,承担得起景洪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历史使命;要充分利用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通过严格的考试程序,招募全日制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的热爱教育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公办学校从事教师工作,推动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
5、充分利用通向西南桥头堡建设带来的机遇,加快景洪市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第一,要正确定位景洪市在桥头堡建设中的作用。着眼于若干年后泛亚铁路修通、“10+3”各种协调机制作用更加稳定,人流、物流更加自由和便捷,景洪市各种基础更加完善,景洪市在面向东南亚问题上与其他周边城市比较优势(省内同时具备最靠近东南亚、有成熟良好的公路、空运、水运和几年后铁路即将通车、主体民族与东南亚各民族有更多话题并有过长期多元、深层次交往等的唯一区域中心城市)最为独特等,把景洪建成云南面向东南亚桥头堡建设的前沿主阵地。第二,要发挥景洪市现有投融资平台的作用,建立健全相关担保机制、信用档案制度,引导市外金融机构在景洪市拓展业务,疏通各类主体与市内外金融机构的沟通渠道,让市内各产业发展能获得更多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也能从产业发展中分享更多的好处,使金企双赢的层次不断提高。第三,要发挥景洪市现有产能、技术和工业园区建设,特别是水电路和行政管理效率等优势,在互利基础上大力开拓东南亚北部、特别是老挝和缅甸市场,把原材料输入和深加工产品输出的文章做好做大,使此方面外贸的比重随着自由贸易区的日渐成熟不断增加,并变成地方产业发展中的重要而稳定的支柱。第四,要根据“10+3”合作的深化情况,把招商引资的目光投向东南亚,特别是东南亚的华商和泰商,让他们中的投资人把资金,项目甚至人才转移到景洪。要根据“10+3”给国内商人带来的实际机会和国内投资商们对此事关注的焦点设计项目,让持币观望的投资商下决心将业务做在景洪,并以此为跳板,向东南亚拓展。这样,景洪市工业发展就不再仅仅依托本地市场资源,甚至不仅仅依托附近的资源和市场,是依托自己中国和东盟连接点的优势,通过大贸易图大发展。
6、创新政府的服务方式,为景洪市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创造最优的公共环境。第一,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防止服务型政府和创业型政府的建设不进而退,为此,要坚持效率为上,正确设定年度或特定期限目标并加以正确分解细化,推动高效落实,确保政府的工作目标得以高效实现,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解决在一线和第一时间。第二,要始终保持足够的创新动力,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汲取别人的经验教训,创新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政府运作机制和管理方式,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创造越来越优越的自由、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树立政府重法、亲民、亲商的形象。第三,要始终自觉地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包括接受人大、政协的工作和法律监督、民主监督,正确应对各种媒体监督,尊重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意见,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支持审计、监察部门履行职责,抓好信访工作,严格实行绩效管理、行政成本控制,以提高各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服务效率和质量。第四,要坚定不移地抓廉政建设,不断推进“六位一体”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解决好影响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第五,要以事业为动力培养、使用、监管、教育干部,使景洪市始终有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始终对艰苦创业,追求景洪市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充满热情和执着的干部队伍。这需要围绕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建设中的关键问题、难点问题和热点问题,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使想干事的人有机会在推动景洪市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招商和项目管理方面公平竞争,愿意努力学习和开展创造,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为人民服务、为发展服务。
责任编辑:刘建文
F127
A
1671-2994(2010)04-0116-04
2010-06-13
陈文兴(1965- ),男,云南东川人,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省情与政策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法学与区域发展。
游启道(1964- ),男,贵州天柱人,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副校长、副教授。研究方向:党的建设和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