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淑英
(中共聊城市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室,山东 聊城 252000)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梁淑英
(中共聊城市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室,山东 聊城 252000)
粮食问题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问题,更关乎政治和社会的稳定,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重视粮食生产尤为重要。我国粮食从整体上看是安全的,供需总量基本平衡,粮食库存充裕,可以保证国内市场供应和市场粮价的基本稳定。但也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应采取切实措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中国;粮食安全;现状;问题;对策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放在发展现代农业七项部署的首位,并指出:“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常抓不懈。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深谋远虑。粮食安全问题,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问题,更关乎政治和社会的稳定。
从中长期发展趋势分析,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将受人口持续增长、耕地和淡水资源约束趋紧、国际市场粮食供求变数增多等因素的影响。
1、粮食消费持续增长。一是人口的总量增长和结构变化增加了需求。过去10年,我国人口净增加9000多万人。目前,全国外出务工和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有2.3亿人,过去这些人在农村种地、养猪,现在已经变成买粮、买肉吃了。二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增加了对粮食的需求。过去10年,城乡居民购买食品的支出增加了80%以上,人均消费食用油增加了2成、肉类增加了3成、水产品增加了6成、奶类翻了两番。三是工业发展增加了对粮食的需求。“九五”期间工业用粮年均增长3.5%,“十五”期间年均增长5%。
2、我国耕地面积数量存在下降的趋势,制约着粮食总产量的提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建设占用耕地、生态退耕、灾毁耕地、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等因素造成了耕地面积的减少。1998-2007年九年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了1.19亿亩,人均耕地面积降至1.38亩,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全国有666个县(市、区)人均耕地已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警戒线。预计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今后每年还要征占一定的农业用地,耕地面积还将继续减少,耕地的减少直接制约着粮食总产量的提高。
3、淡水资源紧缺,环境恶化,严重地影响粮食生产。我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约为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46%,54%的耕地是缺乏灌溉设施的“望天田”。降水时空分布也极不均衡,80%的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地区,每年农业生产缺水约300亿立方米。随着粮食生产重心的北移,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我国北方地区干旱缺水,近年来,一些地方河湖干枯,水库蓄水减少。为解决浇地问题,只好打井灌溉,结果是机井越打越深,地下水超采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干旱也越来越严重。目前,我国耕地污染面积已达2亿多亩,占总量的10%,主要的污染来自三个方面:工业污染物排放、农业化学污染和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我国环境问题已经并将长期对粮食生产和供给构成严峻挑战。
4、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有所下降。一是农业生产成本的加大,总收益减少。目前,我们的农业是一种石油农业。随着石油价格的上升,以石油为原料的化肥、农药、农膜、柴油等农资价格也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加上劳动力工资、水资源成本的提高以及越来越多使用专业化服务,粮食生产成本出现较快幅度的上涨,导致粮食收益减少。二是农业的相对收益下降,农民不满足农业的单薄利润,而以打工的形式从事二、三产业,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减少,农村中剩下的是“386199”部队,农业经营趋于粗放,对粮食生产也造成一定影响。农业尤其是种粮比较效益偏低,极大地制约了农民务农种粮和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
5、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给粮食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我国是一个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涉及水旱、水涝、虫灾、地震、台风、冰雪等,而且,灾害发生的频度和广度还在日益加深,造成粮食损失越来越大。2007年,我国南涝北旱、台风、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相继出现。2008年更是自然灾害的多事之秋,年初南方发生五十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导致冬季农作物生产受到严重影响。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在造成人力大量伤亡的同时,给农作物生产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农田及水利设施遭到破坏。紧接着,南方大雨造成贵州、湖南、广西、江西等省区作物减产。2010年春季的旱灾和夏季的南方涝灾等对粮食生产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近5年来,全国粮食作物年均遭受水旱灾害面积5.18亿亩,成灾面积2.94亿亩,绝收面积6900万亩,年均造成粮食损失502亿公斤。
6、全球粮食供求变数增多。2006年以来,受部分国家粮食减产、生物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国际市场粮价剧烈波动,小麦、玉米、大米、大豆价格相继创历史高点,导致一些国家出现粮荒。国际粮食市场剧烈波动,预示着全球粮食供求矛盾加剧,未来国际市场粮食供求变数增多,这对我国有效利用国际市场平衡国内供需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金融安全并称为当今世界三大经济安全。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国家而言,确保粮食安全,不仅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同时还是确保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础。
1、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中央始终强调要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从全球粮食供求格局的角度看,我国年粮食产量和消费量大约占世界粮食产量和消费量的四分之一,大约5亿多吨。目前,全球年粮食贸易总量近2.5亿吨,仅相当于我国年粮食消费量近5成,由于国际市场粮食供求呈偏紧态势,我国大量进口粮食不仅会引发国际市场粮价大幅度上涨,而且国际市场也根本无法满足我国巨大的粮食需求。我国是人口大国,建设现代农业要坚定不移地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首位。一要稳定播种面积。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强化省级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分解任务,切实把责任落实到基层,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二要科学调整种植布局,优化品种结构。在稳定南方地区稻谷生产的同时,促进东北地区发展粳稻生产;努力扩大专用小麦播种面积,优化小麦品种结构;大力发展玉米生产,扩大东北春玉米区种植面积,提升生产能力;充分挖掘大豆单产潜力,力争大豆自给水平稳定提高;继续扩大优质稻谷、优质专用小麦、优质专用玉米、高油高蛋白大豆和优质薯类杂粮的种植面积。三要加快新技术的推广,提高单产水平。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多渠道农业科研投入机制,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实施一批高技术产业示范工程,提高优良品种的研发和扩繁能力。大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完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调动农民学科学、用科技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粮水平。
2、各地区都要明确和落实粮食发展目标,分担国家粮食安全责任。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全局性和普遍性,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主销区的生产、加工、流通、储备等粮食产业发展状况构成了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各地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和粮食流通、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将直接影响国家的粮食安全状况。因此,《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各地区都要明确和落实粮食发展目标,强化扶持政策,落实储备任务,分担国家粮食安全责任。一是要坚持和完善“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从严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切实落实地方粮食储备任务。二是加强全国耕地和水资源的保护,搞好粮食总量平衡,统一管理粮食进出口,支持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建立和完善中央粮食储备,调控全国粮食市场和价格。三是各省(区、市)负责本地区耕地和水资源保护,粮食生产、流通、储备和市场调控;将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充实地方储备等任务落实到实处,应逐级建立有效的粮食安全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机制。四是粮食主产区要重点加强粮食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建设,不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要着力加强产粮大县建设,确保区域内粮田面积不减少、粮食自给水平不下降。
3、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农民种粮、地方抓粮的积极性。近年来,我国支农惠农的力度不断加强。为确保农民增产增收,促进粮食和农业生产,国家应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力度。一是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各类支持农业的投入要向产粮大县和基本农田保护地区倾斜,积极扶持种粮大户和专业户发展粮食生产。二是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完善农业政策性贷款制度,加大对粮食生产者的信贷支持力度。三是完善粮食补贴政策,在现有基础上中央财政逐年较大幅度增加对农民种粮的补贴规模,国家建立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与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联动机制。相关专家认为,如何设计这一机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从机制上进行梳理,同时,保证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和农资生产企业的合理利润,而国家在监督市场价格的同时,须通过财政手段,及时加大给予农民的补贴。四是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逐步理顺粮食价格。使粮食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使种粮农民能够获得较多收益。借鉴国际经验,建立符合市场化要求、适合我国国情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种粮、地方抓粮的积极性,加快形成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财力增强相协调的发展局面。
4、积极搞活粮食流通,完善产销衔接。一是积极落实国家粮食收购政策,确保农民手中的余粮及时变现。二是积极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的主渠道作用,抓好政策性粮食收购,同时,引导和鼓励多元主体积极入市收购,搞活粮食流通。发展粮食统一配送和电子商务,稳步发展粮食期货交易,建立全国粮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促进粮食网上交易。积极培育大型跨区域粮食物流企业。大力发展铁海联运,完善粮食集疏运网络,提高粮食物流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信息化程度。三是鼓励粮食主销区与主产区建立长期的协作关系和创新产销协调机制。粮食主销区要支持销区的粮食企业到产区建立粮食生产基地,参与粮食生产、收购并定向运往销区。鼓励产区粮食企业到销区建立粮食销售网络,保证销区粮食供应。对主产区粮食企业在销区建立物流配送中心和仓储设施,主销区地方政府要给予必要政策支持。
5、提高全社会的节粮意识,强化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的节粮措施。一是强化生产环节减损。推广使用结实性好、抗病抗倒伏强的优良品种,采用科技含量高、损失率低的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加强精播精种精收管理,减少粮食种植和收获过程中的损失。二是强化储藏环节减损。进一步完善粮食储藏标准,采用先进储粮技术,改进烘干设备,改造仓储设施,减少粮食霉变率、陈化率。加强农户储粮技术培训,普及先进、简易、适用性强的农户家庭储粮装具,推广仓储、加工企业代农户储粮。三是强化运输节约减损。完善运输装备和作业标准,推广散装、散运、散卸、散储技术,建立现代化粮油运输枢纽和物流中心,减少运输环节,提高运输效率。四是强化加工环节减损。完善粮食加工和转化标准,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调整工业用粮结构,推广非粮作物替代物应用,控制不合理的粮油加工转化,提高粮食的综合利用率和加工转化率。五是加强餐饮业节粮。建立健全餐饮行业节粮标准和机关、事业单位、学校、部队等食堂节约粮油制度,提倡节约用餐,推广“绿色餐饮”。六是倡导家庭节粮消费。推广健康科学饮食,反对过度消费和浪费。七是加强社会舆论节粮宣传。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络等媒体,广泛持久传播节约粮食的重大意义、节粮措施、节粮事迹等,大力弘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传统美德,积极宣传节约粮食人人有责的公民职责。从我们的孩子抓起,将节约粮食、反对食品浪费等内容编入中小学教材,从小培养少年儿童的节约意识;举办世界粮食日、全国节约粮食宣传周等大型公益活动,形成全社会节粮氛围。
6、加强粮食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为改善全球粮食供给做出贡献。一是积极利用国际市场调节国内供需。在保障国内粮食基本自给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国际市场进行进出口调剂。稻谷和小麦要保持总量自给,通过进出口进行品种调剂;玉米要保持国内产需基本平衡,不同地方可适当有进有出;鼓励杂粮等特色农产品适当出口;鼓励国内大豆生产,同时合理引导进口。继续发挥国有贸易企业在粮食进出口中的作用。二是建立稳定可靠的进出口粮源保障体系,提高保障国内粮食安全的能力。积极参与国际粮农合作,倡导和加强粮食安全领域的国际对话与交流,加强政府间的合作,与世界重要产粮国建立长期、稳定的农业(粮油)合作关系;充分利用自身经验、技术和人才优势,加大向发展中国家派遣技术人员的力度,为发展中国家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努力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粮食安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向国际粮农机构和一些出现粮食紧急状况的国家提供捐赠和粮食援助,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责任编辑:许如江
D609.9
A
1671-2994(2010)04-0101-03
2010-06-07
梁淑英(1963- ),女,山东聊城人,中共聊城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副主任、教授。研究方向:经济理论与区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