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江涛
(中共大理州委党校 马列教研室,云南 大理 671000)
大理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条件及路径
杨江涛
(中共大理州委党校 马列教研室,云南 大理 671000)
发展低碳经济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大趋势,大理应以被评为“最具竞争力的低碳产业基地城市”为契机,切实从完善总体规划,制定相关政策;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发展壮大循环经济,抓好节能减排;重视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储备;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等方面作出努力,才能真正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低碳经济的路子。
大理州;低碳经济;现实条件;路径
与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相比,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最终目的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对发展低碳经济给予了高度的重视。2009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草案)》中明确提出,要立足国情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各级政府预算要做出相应安排,加大支持力度。2009年9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发表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今后,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2010年3月,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了“两会”的热门话题,同时也是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关键词之一。面对这样一种要求和大趋势,云南省大理州(以下简称大理)应该深刻认识自己的优势,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乘势而上,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子,确实值得我们思考。
1、优美的自然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多顶“桂冠”的获得是大理发展低碳经济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大理州地处云贵高原与横断山脉结合部,地貌复杂多样,水能蕴藏量丰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红河四大水系和大小160多条河流,呈羽状遍布全州,洱海、天池、茈碧湖、西湖、东湖、剑湖、海西海、青海湖8个湖泊分布境内。全州森林覆盖率为52%,特色经济果木林基地初具规模,风能资源独特,矿产资源丰富。生物资源富集,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有“植物宝库”之称。良好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为大力发展水电、风电、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提供了相当优越的条件。
从历史上看,唐宋时期,南诏国、大理国两个地方政权相继延续500多年,历史上曾经是云南乃至更广泛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大理又是白族文化资源富集和多民族文化交融发展之地,中原文化、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在这里碰撞、交流,形成了灿烂的南诏大理文化和特色鲜明的白族文化。悠久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璀璨的人文景观,使今天的大理州府所在地大理市集多顶“桂冠”于一身,先后荣膺了“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自然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及“最佳中国魅力城市”等称号,为大理增添了不少的魅力,成为海内外游客越来越青睐的旅游胜地。这一切为大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和低碳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生态优先、注重环保的理念和举措为大理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第一,高度重视生态建设,措施有力,成效显著。大理州历来非常重视生态建设,并把“生态优先”确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始终坚持把洱海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坚持把洱海流域的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采取“双取消”、“三退三还”、“禁磷、禁白”等环保行动,建立“大理海西无公害农业示范区”,建设“洱源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和积极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等一系列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措施,使洱海成为全国城市近郊保护得最好的湖泊之一。第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探索生态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大理州在招商引资中设置了许多严格的环保限制。几年来,一大批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对环保造成威胁的招商引资项目被一票否决,坚决挡在了门外,与此同时,围绕洱海保护,大理州树立“大洱海”的理念,在全州范围内进行产业布局的重新优化、调整。在工业发展上明确提出了以大理、祥云、鹤庆、漾濞、剑川5个市县为建设重点,把工业发展的重心转移到了不受环境限制的地区。但即使在不受环境限制的地区,工业发展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是大理的发展“铁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在世界都是难题,洱海周围都是密集的村庄,周边农业人口众多,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既要解决好生态与农业产量、品质、安全的矛盾,又不能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对此,大理州在湖区广大农村掀起了一场“农业革命”,大力推广控氮、减磷、增施有机肥技术和沼气池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家园。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逐步建立起了与洱海流域环境容量相适应的环境友好型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做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平衡,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第三,恢复建设湿地,提升入湖水源质量。生态湿地不仅可以有效吸附污染物,起到净化水质的重要作用,一定规模的生态湿地还是一种旅游资源。为发挥生态湿地在区域发展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大理坚持高标准规划,以“两江一河”为重点,在入湖流域打造生态湿地3000亩,其中永安江1000亩、罗时江800亩、弥苴河1200亩,形成一定规模的生态湿地公园,着力开发湿地经济植物种植、特色水产养殖和湿地生态旅游,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共同发展。
3、推广应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大理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产业和技术范例。近年来,大理州大力发展以风电和沼气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取得了一定成效。第一,大力发展风电。大理风电场是云南第一个风电项目,是中国目前海拔最高的风力发电场,总装机容量7.875万千瓦,设计总投资9.3亿元人民币,每年可为国家节约标准煤约4.6万吨。华能洱源县马鞍山风电场总装机容量49.5兆瓦,年上网电量可达11094万度。与同等规模的火电厂相比,每年可节约标准煤3.3万吨,可减少二氧化硫1000多吨、一氧化碳700多吨、二氧化碳70000多吨、氮氧化合物120多吨,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明显。第二,高度重视农村能源建设。全州沼气池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跨入全省前列,以沼气建设为主的农村能源工作推进迅速。同时,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建设、扶贫开发千村推进工程和农村沼气建设为重点的农村能源建设的力度,并大大推进了开发利用太阳能和微水电等优质能源的进程。
4、科学编制规划,为大理发展低碳经济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保障。《大理滇西中心城市总体规划》的完成,从宏观上为洱海流域低碳经济发展空间和基础设施建设作了科学的规划和保障。而《中国大理洱海流域低碳经济试验区战略规划》的编制,不仅提出了实施能源结构优化战略,产业结构升级战略,生活方式转变战略和低碳经济技术支撑战略,还为发展清洁能源、新型装备加工制造业和现代农业、农副产品加工、绿色物流等生态型产业,建立低碳农业、工业和循环经济园区等低碳产业体系;建立低碳空间发展模式和发展引导,发展多中心多组团城市结构,建立低碳交通模式和能源消费模式作出了规划。同时,还明确提出了洱海流域低碳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即人均GDP增长速度高于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速度的5倍;2015年前,率先在云南省建成低碳经济实验区,初步建立起低碳支撑的产业体系、空间模式、生活方式、能源系统,低碳发展的效益逐步显现,成为滇西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同时,大理将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发挥山地面积大的特点,完成100万亩中低产林的改造,增加农民收入,增强林地吸收净化二氧化碳的能力。
目前,大理州已明确提出把洱海地区建设成为全国低碳经济技术实验示范区的构想。这一构想的提出,意义非常重大,而这一构想的实现,不仅要立足现有条件,不断完善和推进大理环保、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和新能源建设,同时,还必须进一步根据低碳经济的内在要求做好以下一些方面的工作。
1、完善总体规划,制定相关政策,为发展低碳经济发展创造条件。目前,大理州虽然已经编制了《中国大理洱海流域低碳经济试验区战略规划》,但是,应根据发展要求不断加以完善和调整。第一,要将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和相关发展目标纳入大理州“十二五”规划和相关产业发展规划中,并与国家的“发展规划”、“能源规划”、“循环经济规划”和“节能减排规划”相衔接,确定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第二,制定符合促进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激励政策,引导企业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注重发挥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公众等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形成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第三,尽快成立大理州发展低碳经济领导小组,积极推进《中国大理洱海流域低碳经济试验区战略规划》的实施工作,尤其是尽快启动近期的优先项目及重点工程,以试点、示范带动大理州低碳经济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积极跟踪和关注国家、省和其他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新方向、新举措与新政策,充分利用国家逐步出台的相关产业政策,帮助相关企业申请项目资金。第四,设立低碳经济研究机构,建立低碳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设立州、县低碳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对低碳经济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对发展低碳经济政策研究、技术推广等给予资金支持。组织相关部门对全州企业的碳排放量进行调查,摸清底数,根据国家有关统计指标及低碳经济派生出新的技术标准对企业进行评价。
2、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发展低碳经济客观上要求大理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在完善和巩固“两开发、两保护”成果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大理洱海流域低碳经济试验区战略规划》的要求,立足大理实际,第一,要进一步优化三大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旅游观光产业、生态农业和相关服务业,这是大理州的优势所在。第二,要进一步优化工业结构。进一步引导公共财政资源、金融和土地等生产要素以及社会资金投向能源消耗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先进装备制造业、清洁能源开发、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加快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步伐,提升产业层次,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降低高耗能产业的比重,减轻经济发展对能源资源的过度依赖;严格执行建设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把好行业准入关,加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清理整顿和淘汰力度。第三,要优化能源使用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并大力推广应用,实现能源的多元化发展。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大理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水电开发建设的力度,扩大风力发电场的建设,推进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普及农村沼气池,积极进行生物质能开发研究推进工作。
3、发展壮大循环经济,抓好节能减排。第一,强化试点与推广普及相结合。要加快落实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组织实施重大关键项目,在优化发展目标、建立工业循环经济体系、延伸产业和产品链上下功夫。试点工业园区要坚持以试点实施方案为依据,以总体规划为指导,着重抓好项目布局和产业链接,集中建设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固体废物处理等项目,形成集约利用的公共工程,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企业集中布局、污染集中处理和废弃物循环利用,努力降低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同时,试点企业要以绿色设计和采用绿色制造技术为切入点,以项目实施为突破口,在节能降耗、综合利用工业“三废”上见成效;要重视抓好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综合防治洱海工业污染、发展环保产业以及全面推广工业循环经济典型,培育一批废水、废渣“零排放”示范企业,不断加大推广和普及的力度。第二,强化重点行业中的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推行低碳生产。随着大理滇西中心城市建设的推进,更应该把形成低碳理念和建设低碳城市引入设计规范,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并在建筑物的建设中,广泛推广利用太阳能,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采光,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交通领域要积极鼓励使用节能环保型汽车。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抑制私人机动交通工具对城市交通资源的过度使用,优化运营结构。同时,要形成对学校、医院、宾馆、饭店、商场、大型超市、办公楼、娱乐场所、行政机关等地方能耗定额标准和相应的行业考核办法,推进实施公共机构能耗定额和限额管理,加强能源消费计量和监测管理。
4、重视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储备。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的核心之一,也是低碳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大理来讲,第一,要引导风险投资,鼓励相关企业开发低碳先进技术,加快现有低碳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以及关键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为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加快经济转型提供有力支撑。第二,根据大理州资源的特点和优势,要重点突破绿色建筑、绿色交通技术、绿色能源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等,围绕重点产业,发挥优势,整合资源,重点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第三,积极打造“低碳工业园区”,全力打造低碳产业发展平台,逐步建立低碳产业支撑体系,坚持用低碳理念统筹城乡建设,走出一条具有大理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
5、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大力宣传普及低碳经济知识,不断提高干部群众的认知水平是大理发展低碳经济的客观要求。第一,要以观念创新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我们要立足大理经济发展实际和资源禀赋,认真审视低碳经济的内涵和发展趋势,努力将提高能效、降低碳强度和转变能源结构纳入大理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之中,并从战略规划、科技创新、示范带动、教育宣传等方面系统推进,形成阶段目标清晰、行动计划优先的路线图。根据低碳经济发展示范区的要求,力争在“十二五”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推广清洁能源和促进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的政策支撑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机制。第二,要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低碳经济。大理州市县电视台、广播电台、《大理日报》和政府网站等要专门开辟“低碳之窗”、“低碳与生活”和“发展低碳经济论坛”等专栏,适时宣传报道全州发展低碳经济工作。同时,要把发展低碳经济内容列为干部培训的必修课,充分利用中小学教育体系,向青少年灌输发展低碳经济理念,并发动青少年把低碳知识带入家庭。通过宣传教育,培养和提高干部群众的低碳意识,进而使大理真正走上一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政府、企业、公民为参与主体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子。
F062.2
A
1671-2994(2010)06-0088-03
2010-08-19
杨江涛(1962- ),男,大理洱源人,中共大理州委党校马列教研室主任、经济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市场经济与党的建设。
责任编辑:许如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