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剑宁
(中共昭通市委党校 科研办,云南 昭通 657000)
昭通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陈剑宁
(中共昭通市委党校 科研办,云南 昭通 657000)
生态文明建设对昭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昭通生态文明建设已取得初步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昭通生态文明建设。
昭通市;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对策
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一个亮点,表明我们党明确地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社会发展目标中统筹考虑,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子孙后代和世界负责的庄重承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构建和谐昭通,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社会的文明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昭通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区位独特、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着基础设施差、历史欠账大、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率较低、污染治理技术落后、投入严重不足、机构不健全、执法难度大等问题,给环保和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资源开发利用矛盾突出。第一,人多地少、耕地质量差、水土流失严重。昭通全市土地面积约3364.53万亩,其中山区面积(含河谷区)占全市总面积的96.24%,人均占有土地面积6.41亩,仅为全省人均的一半,而且,高寒层土地占43.3%,中暖层占24.7%,低热层占32%。地质结构破碎,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1696.1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0.41%。全市545.97万人中,农业人口500.85万人,人均耕地仅为1.1亩。垦殖指数高达28%,少数高达40%以上。同时,“石漠化”危害呈逐渐加重的趋势。第二,随着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三站”建设进程的推进,水电开发和大坝建设将不可避免地带来不利的环境问题。大规模、长时间的工程建设,将加剧原已脆弱的生态环境,削弱区域内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三,昭通已探明的矿产资源33种,但由于地勘工作差、设备老化、技术落后等原因,不仅导致开发的资源利用率和产品加工度低,经济效益差,而且造成矿业开发秩序混乱,资源浪费严重,还严重地污染损坏环境。
2、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无灾不成年”,强度大、成灾重,是制约昭通经济社会发展和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社会公害。土地垦殖过度,全市垦殖指数高达28%,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3倍,其中镇雄县垦殖指数高达41%;森林资源基础脆弱,森林资源和森林植被分布不合理,不适应生态平衡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天然植被破坏严重,极大地削弱了森林的生态防护功能,加上近年大量的工程建设,使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状况没有得到根本遏制。
3、环境污染十分严重。近年来,随着昭通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第一,逐渐兴盛的采矿业、建筑业、化工业、食品加工业等,尤其是小矿、小厂遍地开花,不但损坏地面,引起水土流失,也对土壤、地表和地下水造成污染。第二,农村面源污染加剧。由于昭通山地农业生产处于较原始的粗放型阶段,规模农业的推进使单位土地的化肥、农药负荷迅速增大,食品污染、土壤污染和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广度和强度明显呈上升趋势。第三,以城镇为中心的环境污染呈上升趋势,水环境、声环境、空气环境污染日趋突出。昭阳区酸雨出现频率高,属国家酸雨控制区。镇雄、威信等县主要城镇环境空气已受中度污染,重点集镇环境污染也越来越突出。第四,城市环保基础设施滞后,城市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严重污染,城镇的河流污染严重、水质恶化。近些年来,昭通市在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排名落后。第五,地表水水环境污染严重。境内金沙江下游、长江上游干流和乌江三大水系,监测断面水质良好达到I至Ⅲ类标准的仅占23.9%,已受污染水质达到Ⅳ至V类标准的却占57.1%,污染严重水质劣于五类标准的占19.0%。渔洞水库等饮用水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城镇主要饮用水源水质个别有超标现象,农村集镇人畜饮用水逐年减少,有的地方枯竭或受到不同程度污染,饮水安全受到威胁。第六,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目前只有昭阳区城市污水经过处理排放,其它各县都未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0%,生活污水、垃圾直排江河;对环境的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多,污染治理进程缓慢,市场化程度偏低。
生态文明最核心的观念,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因此,人类应当约束自己,摆正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关注自然的存在价值,彻底纠正以往向自然索取没有限制、破坏生态平衡没有限制,引发生态恶化的做法,要使全体人民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并自觉地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
1、控制人口数量,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人既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又是生态文明的直接受益者。作为西部贫困地区的昭通,人口增长过快,贫困人口比重过大,是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各级领导、政府部门必须坚决落实昭通市委关于把人口问题放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位置的要求,切实抓好计划生育,降低人口增长率,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紧紧抓住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着力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利益导向,努力构建企业内循环、企业间循环和社会循环三大循环体系,使循环经济发展成为推进昭通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核心力量。一是产业结构调整是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关键措施,要继续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设备与企业;所有产品都要贯穿循环经济理念,做到低消耗、低排放、少污染、能循环、可回收、再利用,要预防一些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的新建和引进。二是切实抓好科技进步。加快研究发展生态科技,集中解决制约昭通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传统工业技术的改造;加大资源再生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倡导绿色消费,推行绿化经济指标体系。
3、努力做好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工作。针对昭通土地资源利用方面人多地少、耕地质量差、水土流失严重的情况,必须始终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必须按照“云南省四项机制打造耕地保护新平台”的要求,着力建设好维护权益新机制,保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建立开源节流新机制,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建立土地管理长效机制,强化执法监察;必须严格执行落实昭通市委、市政府“落实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的规定,努力实现昭通“十一五”节能减排的目标和任务。
4、加大环保力度,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一是加大对水电、采矿等资源开发类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力度,实现昭通市大中型资源开发项目环评执行率100%。二是加大现场监察工作,对已批在建项目,加大监察频次,督促落实相关环保措施。三是督促业主与施工单位签订环保责任书,建立环保部门监督建设单位、建设单位监督施工单位的环境管理体系。四是加强与发改、水利、国土、煤炭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及时掌握资源开发项目的信息,主动督促业主办理环保手续,为建设单位的环保工作提供热情高效的服务。五是继续深入开展好“七彩云南·昭通保护行动”的各项工作,提高环境管理和综合治理能力;结合“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建设,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工作。
5、进一步搞好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昭通是农业大市,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市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大农业科技培训和推广的力度,抓好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积极打造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品牌,依托品牌增加效益,从而逐年降低农田化肥、农药、地膜等对农村土地的污染。二是加强农村生态林业建设,积极参与国家的“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农村能源建设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的建设,不断提高农村绿化的面积和质量,加大生态治理,促进生态修复,逐年降低农村水土流失面积。三是采取切实措施,做好乡村生态绿化建设,逐步改善人居环境。
6、建章立制,继续严格执法。对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处罚依据,不仅要根据国家新颁布的《森林法》和云南省政府颁布的《实施细则》及《云南省昭通渔洞水库保护条例》,还要根据昭通实际制定一些规章制度,使执法人员在操作过程中遇到实际困难,易于操作和严格执行,坚决遏制住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责任编辑:刘建文
X24
A
1671-2994(2010)06-0059-02
2010-10-10
陈剑宁(1951- ),男,云南剑川人,中共昭通市委党校科研办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