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齐
(华中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发挥民俗积极作用与强化国家软实力建设
刘 齐
(华中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软实力建设正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文化软实力建设更是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其中,作为文化软实力要素的民俗,以其特有的功能与软实力建设形成了有机结合,产生了良好的效用。因此,让民俗在国家软实力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
民俗;文化;国家;软实力建设
文化软实力,作为文化本身所表现出来的生存创造能力,既表现为对外来文化信息能量的个性化吸纳与自我聚集,也表现为与他者的竞争力、协调力、融合力、扩张渗透力等。而民俗、艺术、哲学又构成文化软实力最富于变化的三个要素。其中的民俗,事实上构成了一个民族国家生存发展的文化指南①。因此,关注民俗,重视文化软实力,对于国家软实力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民俗作为一套通过人们的身体力行而得到保持、传承和革新的完整的礼仪系统,具有着无法言说的文化魅力和生命魅力。它所具有的特征与功能在很多方面是和软实力建设,特别是文化软实力建设不谋而合的。
1、重视民俗的启蒙教化功能,可以增进人们的认知性,为国家软实力建设提供坚实基础。启蒙教化功能,是民俗的一项重要功能。可以说,每个人自诞生之日起,就在生活中接受着民俗的模塑。美国学者露丝·本尼迪克特说:“个体生活历史首先是适应由他的社区代代相传下来的生活模式和标准。从他出生之时起,他生于其中的风俗就在塑造着他的经验与行为。到他能说话时,他就成了自己文化的小小创造物,而当他长大成人并能参与这种文化的活动时,其文化的习惯就是他的习惯,其文化的信仰就是他的信仰,其文化的不可能性亦就是他的不可能性”②。可见,个人不仅接受了民俗的教育,还维护和加强了人们对它的观念和认知,确保了民俗的效用,使这一文化得以强化和保存。这种教育,对于我们了解和掌握我国传统优秀文化是非常必要的。这是我们的软实力建设的土壤,发展的基石,成长的母体。特别是在经历了20世纪的沧桑巨变,全球联系日益密切,文化发展日益多元,整个社会在教育、学术、艺术等方面的变化日益复杂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加强民俗的启蒙教化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提供合适本土的文化价值体系。
2、重视民俗的行为规范功能,可以提高人们的约束性,为国家软实力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民俗的启蒙教化一旦被认可并接受,自然就变成人们的文化自觉,此刻,民俗的道德规范价值就愈发彰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德规范功能紧承启蒙教化功能,是启蒙教化功能的结果。虽然社会规范有多种形式,包括法律、纪律、道德、民俗,但民俗却是产生最早、约束面最广的一种深层行为规范③。在社会生活中,法律、纪律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只不过是要求必须强制执行的一小部分,更多的行为还需要民俗这只无形的手去支配人们的行为。“一切组织和一切协调行为都是传统的绵续性的结果”④,民俗就是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与道德相比,民俗更难让人意识到它的存在,因此毫不抵制和反抗。从吃穿住行到婚丧嫁娶,从社会交际到精神信仰,无不是自觉地遵守民俗的指令。所以,民俗可以作为一种社会的稳定力,以其特有的整合功能,使社会某些系统平和地消除振荡和干扰,由此,人们必须在集群或社会中正确看待自己、善待自己,学会自由、独立、责任、冒险、忍耐、担当,形成追求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生命之间的生态和谐,凝筑出求真与存真、求善与扬善、求美与创美的人文精神。这样的人文精神及具有了这种精神的人,将成为软实力建设的有力保障。因为无论在经济领域,还是政治领域,通过民俗的行为规范功能,达到规范性的约束,形成引导性的遵守,克制过度的欲望,谋求道德的应得,彰显真善美的人文精神,文化就获得了最强劲的生存创造力和竞争力,社会就获得了最强劲的发展前进力和新动力,软实力的增强自不待言。
3、重视民俗的维系稳定功能,可以增强人们的凝聚性,为国家软实力建设提供良好环境。民俗的维系功能,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⑤。这就说明,民俗具有维系社会稳定和族群文化心理稳定的双重作用。从社会稳定来说,任何一个社会都在不断发展变化,任何一种文化也都必须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情况的变化不断加以调整。在社会生活的世代交替中,民俗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不断被后代复制,由此保持着社会的连续性。即便是在大规模的急剧社会变革中,与整个民俗体系相比,发生的变化总是局部的、渐变的,这就有效地防止了文化的断裂,维系社会生活的相对稳定。“民族的融合,国家的统一,不仅需要协调各民族、种族以及阶级、阶层、社会集团,还要协调这些群体中个人的行为及其规范”⑥,从族群文化心理来说,民俗不仅统一了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也形成了特定的集体心理,加深了民族认同。“一个民族若能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就能保证该民族的情感与个性不会消散,也就表明了此民族存在的价值”⑦。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俗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传承中,在多民族大家庭的组成中起到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毋庸质疑,民俗以其维系稳定的功能,成为统摄人心、团结族群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精华的民族精神依托,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力,是国家社会稳定的重要维护力量。
4、重视民俗的心理调节功能,可以增加人们的愉悦性,为国家软实力建设提供活力。民俗是人们在文化束缚及压力下放松和宣泄情绪的有效途径,因此,心理调节功能是民俗事象的另外一种不可忽视的功能。也就是说,我们的文明就是建立在对本能的压制上,但被压制的情绪并不会消散,它们总是寻找各种机会和场合,以适当的形式表现和发泄出来。而民俗中的娱乐活动、文体项目、狂欢节日、民间文学(笑话、歌谣等)、民间工艺等,无不使人赏心悦目,给人们压抑的心情予以宣泄、单调而贫乏的生活予以补偿。此外,心理调节还体现在民俗信仰上。例如,通过对神灵、图腾、祖先的祭祀、朝拜、供奉,祈盼赐福祛灾、逢凶化吉、保佑平安,以实现心理慰藉。民俗的心理调节功能,凸显了以人为本,保障了人们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愉悦舒畅的心情去开展工作,从而在国家的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一个国家要实现快速健康的发展和现代化,必然有赖于其拥有具有现代化素质的国民”,而“具有现代化素质的国民”的形成的内在要求,就是具有良好心理条件的人,因为“人是一种具有主体能动性的存在,人在竞争中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出自己的主体能动性,往往取决于其精神状态、思想倾向、心理素质、道德理想等诸多条件”⑧。所以,“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社会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人的发展和为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目标是推动社会发展,为提高自身素质创造物质基础和精神源泉”⑨。因此,具有启蒙教化、行为规范、维系稳定、心理调节等功能的民俗,与软实力建设是相互应和的,不仅不排斥,还有力的推动了软实力建设。特别是对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关注对象——人而言,真正确保了生命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
民俗的功用,确保了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实现,体现在对社会进步的贡献。因此,因充分发挥民俗在国家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
1、重视、传承和发展民俗,形成共同价值取向,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效推动力。构建和谐社会是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目标。和谐社会是社会的多元主体通过对某种行为文化的认同和行为选择的协调而形成的一种有利于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精神氛围。因此,第一,民俗是影响当今中国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人是在文化中得到完美的,社会也是在文化中得到发展的。作为一种行为文化的民俗,它是社会和谐存在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民俗对于和谐社会的价值在于: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是人,而和谐社会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保障;二是和谐社会需要人们在文化意识上的认同和提高;三是人们在文化活动中可以不断完善自身存在的方式。因此,只有重视民俗发展,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才能进一步传承和发展民俗,使人们在对其文化共同认知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和谐。和谐社会,就是社会各系统各要素均衡协调发展的愿景,它具有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基本特征,又在某一地区、某一群体中有独特的体现,这是由民俗的特殊性造成的。只有民族性,才有世界性;只有继承传统,才能发展现代。某一地区、某一群体传统的民俗只有通过融进现代意识,吸取一些现代文化,赋予更具新意的内容和形式,并与和谐社会的各要素协调均衡发展,民俗才能显现出其“和谐”的特质和价值。第二,弘扬民俗文化,可以为促进先进文化建设提供资源基础和价值导向。从这个意义上讲,民俗的和谐就是社会的和谐,民俗文化与和谐社会存在着本质的联系。这种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进步思想的追求、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们充满活力。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民俗的传承和弘扬,可以促进人的思想交流、感情沟通、关系融洽,促进各方面工作的协调发展。因为,文化建设直接影响到社会上层建筑。具有生命力的民俗文化是人类社会中各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内驱力,是社会进步的助动器。因此,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开发和利用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重视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充分发挥民俗的作用。同时,与时俱进,引进新思维,传播新文化,让生态文化、社区文化、旅游文化、娱乐文化等融入民俗文化色彩,突出民族特色,赋予现代意味,创新民俗类型,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其进步、健康和充满活力的作用。
2、重构民俗价值观,使其成为促进科学发展的友好服务力。第一,促进科学发展是软实力建设的基本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当前全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在软实力建设中必须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种发展是包含文化在内的,是需要文化的科学发展的。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重视文化的科学发展,发挥民俗在软实力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使它成为促进科学发展的友好服务力。一是充分发挥民俗在文化繁荣和小康社会建设中的能动作用。在当今综合国力竞争中,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越来越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如果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民俗就是这个文化的命脉。特别是在世界文化竞争和相互激荡的今天,我们对民俗文化就有了更高、更迫切的需要,使文化更加繁荣,也是我们建设惠及十几亿人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现实需求。二是努力使民俗成为文化建设的推力。发展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人文指标;不仅要增加促进经济增长的投入,而且要增加促进文化发展的投入。目前,我们在经济社会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小成就,但文化建设的水平和发展速度相对滞后,与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因此,必须下大气力加快文化建设,发掘文化建设的潜力,寻找文化发展的动力,而民俗自然应当成为文化发展的主力,文化建设的推力。三是深入研究,构建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民俗”。可持续发展,当然首先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持续的发展需要持续的动力,人口、资源、资本、文化等都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但我们注意到,文化因素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民俗因素越来越广泛的渗透到经济发展当中,凸显了“文化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而可持续发展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更是文化科学、民俗文化的包含对象。因此,从民俗的视角探索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加强对“生态民俗”的研究,总结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大量与自然生态相适应的良俗,摈弃破坏生态环境的种种陋俗,和谐地处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构建一种符合生态文明的“新民俗”,无论对于软实力建设,还是保护生态环境,都是十分必要的。第二,重构民俗价值观。既是时代使然,也是民俗自身的发展使然。正确的民俗价值观念是科学发展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重新审视已有的民俗文化观念,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反思,探索和揭示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民俗文化观念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保持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自觉意识,切实做到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
3、弘扬民俗文化,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对话、沟通和理解,使其成为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持力。和平崛起,展现新貌,在国际舞台上更加活跃的参与和创设国际运行新机制,担负起对世界应有的责任,是当代中国的国家战略,也是软实力建设的应有之意。历史上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既都面临着来自国际体系的强大压力,也都必须面对国内经济社会迅速转型带来的复杂挑战。而任何一个真正崛起的大国,也无不是既都具有雄厚的硬实力,同时也都具备强大的软实力。当今中国的和平崛起,客观上要求我们与其它国家加强交流、积极沟通、增进互信、沟通立场、统一行动、密切合作,而这些无疑都需要通过软实力来实现。第一,通过民俗,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像春节,在国外很多城市和地区都被当地政府确定为法定假日,或者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舞龙舞狮、爆竹烟花、盛装巡游、文艺表演,让人在异国他乡感受到浓烈的“中国年味”。这不仅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更是展开和延续民族文化生存的文化手段和力量,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使传统节日成为民俗文化的缩影,使民俗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符号,使中华民族文化成为软实力建设中的大众化载体。第二,通过民俗这一有效途径,竭力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沟通和理解。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各种文明只有在对话和交流中才能更好地发展、丰富与完善。因为,今后世界的冲突根源,主要不是意识形态和经济的,而是文化上的,“最可能逐步升级为更大规模战争的地区冲突是那些来自不同文明的集团和国家间的冲突”⑩。要努力使世界认识到,对不同文明的包容、尊重,不仅代表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同时也是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因此,“此时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在这个共同的文化中着力,加入我们中国的因素,补充其不足,匡正其错误,使这个文化因为包含了中国文化的成分而得以稍近完美,这不仅有助于全世界后世的人类,对我们祖先也有交代,不至于将这么一份丰富的文化遗产自外于未来的世界文化”⑪。特别是“中国当代文化输出是为了积极推进人类文明的伟大进步和健康发展,要为人类文明发展负责”⑫。所以,从总的方面来讲,文化的交流,民俗的交往,符合国与国之间人民的利益,也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4、发挥民俗在软实力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使它成为复兴中华民族的强大促进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百年来中国人为之奋斗的目标。发展文化软实力,就是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道路,就是要为复兴中华文化提供思想资源,生成精神创造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内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现代化,又要批判地吸收国外的一切优秀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丰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时代性、世界性。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离不开民族凝聚力的增强,而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又紧紧地依赖于民族精神的弘扬。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所共同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素质、思想品格和伦理道德,是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内容丰富且独具特色的民族精神。“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全体中华儿女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共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事业,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⑬。因此,培育和弘扬这些精神,必将大大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自豪感和自信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需要综合国力的显著提高。综合国力之所以“综合”,根本原因在于,它是多种因素构成的统一整体,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文化作为重要的软实力,是显示综合国力的重要表征。可以预见,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越来越在综合国力中具有根本性的作用和意义。
总之,无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还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以及综合国力的提高,这些恰恰都是民俗的重要作用和基本要求。我们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正确看待民俗在软实力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认识到文化的战略意义。可见,民俗——文化——软实力,三者一脉相承,民俗是文化的因子,文化是软实力的构成,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科学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复兴中华民族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注释:
①唐代兴著:《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页。
②(美)露丝·本尼迪克特著,何锡章、黄欢译:《文化模式》,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
③⑤钟敬文著:《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 29、30 页。
④(英)马凌诺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99页。
⑥司徒云杰著:《文化价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22页。
⑦许明、花建著:《文化发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9页。
⑧陈正良著:《中国“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37页。
⑨单培勇:《论中国国民素质的基本特征》,《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⑩(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
⑪许倬云著:《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6页。
⑫熊金星:《文化输出与责任》,《光明日报》,2010 年 3 月31日。
⑬《胡锦涛在山西考察工作时强调:继承光荣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人民日报》,2005年8月1日。
责任编辑:陈文兴
K892
A
1671-2994(2010)06-0055-04
2010-10-15
刘 齐(1986- ),男,河南郑州人,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