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阈下的思想解放

2010-08-15 00:44刘继峰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特色改革建设

刘继峰

(浙江工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阈下的思想解放

刘继峰

(浙江工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回顾解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轨迹,揭示它们与时俱进、相互促动的逻辑关系;指明新时期解放思想的时代使命在于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深化改革开放为战略手段、以推动科学发展为内在规定、以促进社会和谐为根本指向和以实现全面小康为阶段目标,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起点上继续解放思想的实践指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解放思想;时代使命;实践指向

继续解放思想,是党的十七大的主题内容之一。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①这一重要论断,深化了胡锦涛总书记“6.25”重要讲话中关于四个“坚定不移”的核心表述,既高度总结了解放思想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又深刻揭示了如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鉴往知来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蕴。因此,回顾解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轨迹,揭示其相互促动的逻辑关系,进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全新视野中把握解放思想的时代使命与实践指向,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至关重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在思想解放进程中与时俱进

诚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顺应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立足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历次的思想大解放中求真务实、革新进取,走出了一条符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这条正确道路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对其科学内涵进行了系统阐述。回顾这条道路的每一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每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每一次重大的政策调整,每一项改革措施的出台,都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前提的,也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可以说,一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史,就是当代中国的一部思想解放史。

对于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历次思想大解放,理论界已经提出了一些大体相同而又有差异的看法。抛却那些冗长的历史叙事,撇开视角或关注重心的差异,从解放思想的广度、深度、力度及其带来的影响看,最为主要的思想大解放莫过于以下4次:第一次是以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在十年“文革”结束和两年徘徊的背景下,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成为解放思想的先声;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所做的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在历史前进的关键时刻起到思想上的正本清源、标明航向的作用。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第二次是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确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为标志的。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在国际社会主义处于低潮和国内政治风波的背景下,改革开放过程中引发了姓“社”还是姓“资”问题的争论。1992年春,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就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作出了重要论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紧要的历史关头扫清阴霾、拨云见日,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坚定了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发展方向的选择。第三次是以澄清姓“公”姓“私”的争论为标志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所有制改革不可避免地提上了议事日程。而这个经济体制中最敏感、最尖锐、最核心的问题也引起了理论界和全社会的广泛讨论与激烈争锋。党的十五大就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实现形式做了深刻阐释,并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回答了来自“左”和右的责难,结束了人们长期的认识偏颇。此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深刻地回应和解决了在新形势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第四次是以明确科学发展观为标志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持续推进,我国进入了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发展关键期,原有的利益格局发生了改变,国企改革、教育公平、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发展中深层次的弊端与矛盾不断涌现。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的错综复杂态势,如何看待和应对发展中的新问题、新矛盾,进而如何看待改革开放,这不仅是破除传统的非科学发展观念的问题,更涉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清醒地分析世界局势和我国的经济形势,以科学发展为核心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做出了全新部署,明确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问题,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稳步前进,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在30年思想解放的大潮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得以不断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得以持续高扬;思想解放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理论的创新和事业的前进。第一,解放思想催生了社会主义各项体制的完善。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始终清醒地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断拓展并丰富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以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道路。第二,解放思想催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典范,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之所以能成为引领中国不断发展进步的完全正确的理论体系。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在于他们能够“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③始终做到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④第三,解放思想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正确航向。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既存在着右的思潮干扰,又存在着种种“左”的思想禁锢;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左”。历史和现实都反复证明,只有高举了思想解放的大旗,才能做到“既破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⑤从而不断拓展和深化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二、新时期解放思想的时代使命: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是推进改革开放的内在要求,是不断开创我们事业新局面的重要保证,也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的必然选择。邓小平很早就有预见性和针对性地说过:“认为解放思想已经到头了,甚至过头了,显然是不对的。”⑥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站在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清醒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大趋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认真总结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要以新一轮的思想解放,推动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和科学发展难题的彻底破除,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拓展。具体而言:

1、要继续解放思想,以有效应对时代发展的潮流变化。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正在进一步深化,和平、发展、合作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潮流,突出表现为不可阻挡的经济全球化、日益凸显的政治多极化、方兴未艾的文化多元化和突飞猛进的科技信息化。时代潮流的大趋势,既给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进步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从世界历史的走向中拓宽我们的视野,把握发展的方向;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从各种不符合时代潮流和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和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着力增强改革创新意识,坚持用与时俱进的思维审视自己,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完善自己;在借鉴世界文明成果中更新我们的观念,丰富我们的经验,以更大的理论勇气和胆略推进各项事业的发展。

2、要继续解放思想,以不断调整改革开放的时代节律。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格局已现雏形,然而,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某些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未得到根本扭转、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等诸多难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势必会掣肘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而言,发展太慢等于不发展,停滞不前等于是倒退,又好又快发展是改革开放的必然选择。要实现这一点,我们必须不断更新思想观念,变革思维方式,改进精神状态,用深化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要破除“小进则满”、“小富即安”的意识,树立加快发展、富而思进的思想。

3、要继续解放思想,以充分把握并满足群众的新要求和新期待。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业绩无可辩驳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富民强国之路,是引导广大人民走向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光明大道。然而,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没有变。”这“两个没有变”清楚地告诉我们: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和全面发展需要,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依据,更是对新一轮思想解放的内在要求。我们应当紧紧围绕“三个有利于”标准,把思想从不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的陈旧模式中解放出来;坚持以人为本,不断追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为群众之欲为,着力重视改善与解决民生问题,使改革成果惠及全社会,真正为人民所共享。

4、要继续解放思想,以真正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过程,就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的过程。对当代中国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在将这些战略思想贯彻到思想、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弘扬在解放思想过程中形成的执著精神、求实精神,发展理念,创新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才能使各级领导者、决策者从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思想作风和思维模式中彻底解放出来,也才能按照“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科学协调发展。

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起点上解放思想的实践指向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一场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非凡的勇气、智慧和胸怀。实践证明,解放思想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动力,也必将对我们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那么,它将如何体现其现实价值呢?

1、要以深化改革开放为战略手段。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突破的重要历史转折,是新时期最鲜明之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持续推进也必然继续依重于改革开放的动力支持,才能解决更多的深层次矛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面临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面临着不断出现的新课题新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新的实践和探索。”⑦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才能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途径,正确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复合人民愿望的方针政策。但随着改革向纵深发展,越来越多地触及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管理机制等方面,涉及的问题愈益敏感、愈加复杂。实践证明,冲破旧体制的改革举措固然举步维艰,完善新体制的行动纲领也不会轻而易举地实现。这就要求将创新的精神贯彻到改革和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在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基础上继续解放思想,不断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努力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包容性;着力构建起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开放有序、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要达此目标,就要将解放思想的行动和要求落到实处。

2、要以推动科学发展为内在规定。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题来推动思想解放,既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解放思想功效的价值判断。党的十七大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社会改革、开放、建设、发展的全过程,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这就要求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第一,充分认识到发展对于当下中国的决定性意义。更新发展观念,对发展有一个全面科学的理解;着力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第二,要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判断解放思想以及解放程度的首要依据和根本标准。既要追求生产力的提高,更要注重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使人民真正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三,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协调。第四,要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真正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国内国际等领域,以发展型的思想解放,树立新观念、确立新目标、制定新战略。

3、要以促进社会和谐为根本指向。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科学理念和富民兴邦的行动纲领,是与科学发展内在统一的理论创新和时代要求。自党的十六大至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日益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问题;与以往的社会建设相比,和谐社会具有丰富的社会层次结构和利益相关主体,具有独特的价值取向和建设理念,是一种全新的社会模式,是我们党在社会管理和建设领域的重大战略部署。在社会结构多元化、复杂化,社会矛盾层出不穷,社会问题日益凸显的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建设与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党的执政能力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就要求解放思想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切入点,跳出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重视和抓好民生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解决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问题的举措要着眼于社会稳定与和谐,创新、发展的力度和改革的速度,要兼顾人民的满意度和社会的可承受度;创新和改革之举要能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积极主动地化解矛盾,理顺情绪,促进社会和谐。

4、要以实现全面小康为阶段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惠及13亿人民的到2020年的宏伟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我们已经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今后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只有思想大解放,才有生产力的大发展,才有全面小康社会不折不扣的实现。因此,要有解放思想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要有“三个解放出来”和“三个坚决”的思想意识和实际行动,要充分认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效和我国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等各类层次的思想解放要着眼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这个目标。当然,实践无止境,改革创新也无止境,解放思想亦无尽头。作为一个永恒的实践命题,解放思想永远是开拓创新的向导;新的起点、新的阶段、新的矛盾,要求我们继续以解放思想的政治勇气,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进一步推动和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注释:

①②④《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9、12 页。

③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9、364 页。

⑤习近平:《在中央党校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年3月1日。

⑦上海市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宝》,《光明日报》,2008年1月22日。

责任编辑:刘建文

D616

A

1671-2994(2010)06-0020-04

2010-09-03

刘继峰(1980- ),男,安徽蚌埠人,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特色改革建设
特色种植促增收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改革之路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完美的特色党建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改革备忘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