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农业思想及其对当代“三农”问题的启示

2010-08-15 00:49姚季萍王庆荣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陈云三农农民

姚季萍 王庆荣

(1.广西大学 政治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陈云农业思想及其对当代“三农”问题的启示

姚季萍1王庆荣1

(1.广西大学 政治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陈云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是党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在长期主持全国财经工作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实事求是,针对中国农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其中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是陈云的远见卓识,对当时的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今天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也有很大借鉴意义。

陈云;农业可持续发展;“三农”问题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人口众多,耕地相对较少,可开垦的耕地不多,农业生产水平较低,中国的农业发展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陈云深刻理解中国农业的基本国情,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他提出了一系列相关思想。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陈云认为重视农业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的一个必然选择,毛泽东提出的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理论,他坚决拥护和支持。陈云关于农业基本地位的问题作过大量的论述。陈云认为农业“是民生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成为重要的国策。”[1](P210)农业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是“一大经济问题,也是一大政治问题”。[1](P350)陈云从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来考虑农业的基础地位问题,“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农业,农业好转了,工业和其它方面才会好转。所以工业不能挤农业,城市不能挤农村,而要让农业,让农村。”[1](P164)在1978年12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说:“我们国家是一个九亿多人口的大国,80%的人口是农民。革命胜利30年了,人们要改善生活。但不少地方还有要饭的,这是一个大问题。农民是个大头,不能让农民喘不过气来。如果老是不解决这个问题,恐怕农民就会造反,支部书记会带队进城要饭。”[1](P236)中国有几亿农民,陈云认为吃饭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一大政治问题,并逐渐形成了“无粮则乱”的思想。

陈云的农业基础地位思想对今天仍然具有借鉴意义,我们要发展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就要不断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二、调整农村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陈云把这一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应用于我国的农业生产的实际,主张当农村生产关系不适应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时要适当变革农村生产关系。在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后期,由于改造过快、工作过粗,使得当时的农村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陈云指出:“我们必须及时地纠正只注意集中生产、集中经营,而忽视分散生产、分散经营的错误做法。”[1](P8-9)陈云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建议,他说:“农民种自留地,可以种得很好,单位面积产量也会提高。增加一点自留地,可以使农民的口粮得到一些补充,生活有所改善。再加上包产落实、超产奖励、多劳多得等一系列措施,农民对集体生产的积极性提高了,种这样一点自留地决不会妨碍集体生产,相反地会促进集体生产的发展。”[1](P186)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农村推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不少地方的多余粮食甚至不易卖出,不利于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陈云主张在农民完成国家粮食征购任务的前提下,可以把粮食到市场上销售。今天我们在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注意体制和机制与当前的农村生产发展相适应,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同时,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制度,有些地方还可以适当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三、增加农业投资规模,加强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长期以来对农业投入不足,农业生产水平较低,要发展农业,必须增加对农业的投资规模。陈云对农业投资的观点是要加大对农业的投资,掌握资金投放的方向,投资要能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陈云认为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处理工、农业关系的问题上工业不能挤农业,而应该让农业,他主张工业为农业服务,要大力支援农业,尤其是要加强直接为农业服务方面的支援。在国家财政方面陈云主张首先要保证农业的需要,他认为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所以物资分配时,其他方面要“牺牲”一点,以保证农业的需要。陈云非常重视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陈云说“水利建设是治本的工作,是百年大计”,“从长远看,要以蓄为主,蓄泄兼顾。以后我们要重视蓄水,许多地方要修水库、筑塘堰,山区更要注意种树种草、保持水土,对水一定要好好利用。”[2](P141)陈云还指出了我国水资源缺乏的事实,南北旱涝不均,提出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兴修水利,这样才能防洪抗旱,确保粮食增产和农业丰收。陈云的这种注意兴修水利、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思想是具有战略眼光的,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当前注重对农业的投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强调了要加强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是陈云关于增加农业投资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现实启示意义所在。

四、依靠科技力量发展农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对农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陈云重视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提出了科技兴农的思想,主张把现代科技技术应用于农业,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农业的发展。他认真研究和分析中国农业的状况并与美国、苏联等国家的农业状况作了比较,得出结论说:中国和美国、苏联等国家不同,中国人多地少,不能单一依靠扩大耕地面积,而应该依靠科技力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陈云分析增产的办法时说:“归纳起来,一个是化学工业,一个是水利,这两项,可以对农业增产起很大作用。”[2](P79)他认为应该用化肥工业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他指出:“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增加粮食产量,必须尽可能加快氮肥工业的发展。”[1](P149)陈云提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发展化肥工业、防止粮食生产中病害和虫害及其它自然灾害都要依靠科技的力量。[4]

陈云的依靠科技力量发展农业的思想在今天仍然有着重大意义,特别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只有把科技应用于农业生产,才能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

五、节约利用、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

1991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荷兰召开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会议发表的《丹波宣言》对农业和农村持续发展的定义是:“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基础的方式,以及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以确保当代人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不断满足。这种可持续的发展(包括农业、林业和渔业)、保护土地、水和动植物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不退化、技术上应用适当、经济上能生存下去以及社会能够接受的方式。”这一定义要求达到的目标是:增加农作物产量,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陈云也注意到了有的地方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主张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他指出:“要看到,现在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工业生产,都相当普遍地存在着一种掠夺式的使用资源的倾向,应当引起重视。”[1](P336)针对农业的发展,陈云主张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水资源,陈云提出要保护好土资源就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他认为植树造林对水土保持和农田水利都很有好处;另一方面,陈云主张要保护土资源就应提倡多用农家肥少用化肥,因为少用化肥有利于保持土质。陈云曾提出过为提高粮食产量可以多用化肥,但是陈云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主张少用化肥多用农家肥的,1961年陈云指出:“虽然由于多施化肥,使粮食的亩产量仍略有增长,但是土质已经不如以前那样好。从长远着想,必须下决心把这种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迅速改变过来。”[1](P181)陈云特别注意对水资源的保护,他特别强调说:“水的问题始终是一个大问题。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水的问题的严重性。各级领导部门,尤其是经济、科技领导部门,应该把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治理污水和开发新水资源放在不次于粮食、能源的重要位置上,并按长远规划、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加以实施,以逐步扭转目前水资源危机的严重状况。”[1](P375)除了主张节约用水,陈云还提出过南水北调的建议,以解决我国南北水量分布不均的现状,并且认为南水北调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建国以后,我国为改变一穷二白的状况着力发展经济,由于科技水平不高,发展经济走的是一条高投入、低产出的路子,也忽视了对环境的有效保护,造成了环境一定程度上的恶化,陈云看到这一情况,总结我国和别国的经验后说:“经济发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否则就会贻害子孙,后患无穷。要注意环境污染问题,在生产的同时就要做好防止污染的设计,不要等到事后再解决。”[1](P186)后来,陈云又在多种场合表明了他的保护环境的思想,要求已经开办的工厂如果没有事先设计污染处理问题要加以改变,还没有开办的工厂在设计时就要考虑到污染治理问题。他还一再提醒大家,治理污染比防止污染花钱更多,所以防止污染必须先搞。[5]

陈云提出的关于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思想对保护我国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起到了重大作用,这些主张对于我们今天仍然具有很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注重节约资源和对环境的保护,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

六、保护农民利益,发挥农民积极性。

农民是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业的主要劳动者,农民积极性的发挥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农民积极性发挥的程度对农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必须切实保护农民利益。陈云认为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头等大事,他对农民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向高度重视。陈云在1926年说:“在以农立国的中国,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强的农民,是民族运动中唯一主力。农民不参加运动,中国革命鲜有希望。”[3](P2)1978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指出:“我们不能到处紧张,先把农民这一头稳下来。摆稳了这一头,就是摆稳了大多数。”[1](P321)从以上谈话可以看出,陈云始终把农民问题看作是革命和建设中重中之重的问题,陈云的这一思想促使他在主持全国经济工作时,时时考虑农民问题,着力于农民问题的解决。陈云非常重视对农民利益的维护,他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农民积极性的发挥,包括农业税收征购方面、工农业产品价格比方面和开放自由市场提高农民生活等,提出通过减轻农业税、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搞多种经营,拓宽农民收入的渠道等政策的措施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5]

维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首要问题是解决农民温饱问题。为了解决全国几亿农民人口的吃饭问题,陈云除了提出要发展粮食生产以外,在关于粮食统购问题上,还主张少向农民征购粮食,在农村没有太多粮食的情况下,如果向农民征购的粮食过多,农民就要挨饿。陈云在1957年全国粮食工作会议指出:丰收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应该多留一点,农民也应该多吃一点,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他反对征过头粮。在粮食统购统销工作中,陈云非常注意粮食价格问题,要求通过缩小农业产品剪刀差等办法保护农民利益。陈云强调:“至于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这是我们的目标,共产党的政权必须这样做,不能忘记。革命就是为了改善最大多数人民的生活。”[2](P194)陈云还一直主张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陈云提出对农民要减轻税赋、稳定负担。为了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陈云主张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还要发展多种经营,他提出了多种棉花、养猪和发展乡镇企业等多种思路使农民多获利。

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农民问题上就是要以农民为本,努力实现和发展好农民的根本利益,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离不开作为农村主体的农民,党中央尊重农民意愿,着力解决农民关心的问题,并努力让包括农民在内的全体人民共享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成果。

[1] 陈云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陈云文选(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陈云文选(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余明星.陈云“三农”观探微[J].党政干部论坛,2006,(2):24-25.

[5] 戴大新.陈云农业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1.

D267.2

A

1672-4445(2010)04-0015-03

2010-03-08

姚季萍(1979-),女,山东菏泽人,广西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共领袖人物研究;王庆荣(1972-),女,安徽淮南人,广西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科学发展观与当代社会问题研究。

[责任编辑:李 睿]

猜你喜欢
陈云三农农民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饸饹面“贷”富农民
My plan for new term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陈云贵:你是泥土你是光
TransitivityandCharacterization:AnalysisonDickinTenderisTheN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