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明
(中国农业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北京 100083)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纪念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发表130周年
李 明
(中国农业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北京 100083)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之作,系统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清晰地归纳出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理论逻辑,反映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过程中,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潮的斗争,指导人民变革社会的实践进程中,由科学理论到思想武器进而成为物质力量的大众化路径,并显示了巨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被马克思誉为 “现代社会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1](P687)的恩格斯,不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马克思一起“共同创造科学社会主义”[2](P91),用革命导师列宁的话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工人阶级的功绩,可以这样简单地来表达:他们教会了工人阶级自我认识和自我意识,用科学代替了幻想”[2](P87);而且是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特别是在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对继承、发展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出杰出的无可替代的贡献。在马克思主义诞生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过程中,“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及其回答就处于“新世界观”的核心地位。恩格斯作为出色的“第二小提琴手”与马克思一起,总结人类文明成就、思想精华和科学方法,创造性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被马克思称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之作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就是恩格斯全面而系统、深刻而通俗地关于社会主义新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回答,这一马克思主义成熟著作既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总结,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经典,同时,对130年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产生巨大的影响。
1848年,年轻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写作了《共产党宣言》,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共产党的行动纲领,也是科学社会主义最初的成熟的经典文献。作为纲领性文献,这篇短小精悍的战斗檄文以格言警句和真理结论般表达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但并不是一篇通俗的理论著作,对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理论体系并没有像理论著作那样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历史的分析和理论的论证。因此,恩格斯认为,“现在首先要做的是对这门科学的一切细节和联系做进一步的探讨。”[1](P366)1870年恩格斯移居伦敦,直到 1883年马克思逝世时为止,他们两人始终过着充满紧张工作的共同精神生活。这种共同的精神生活的成果,在马克思方面,是现代最伟大的政治经济学著作《资本论》,在恩格斯方面,是许多大大小小的作品。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复杂现象。恩格斯在非常通俗的、往往是论战性的著作中,根据唯物史观和马克思的经济理论阐明了最一般的科学问题,以及过去和现在的各种现象。列宁从恩格斯的这些著作中,首推《反杜林论》,认为这部反对杜林的论战性著作“分析了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最重大的问题”,“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十分有益的书”。并且惋惜地说:“可惜只有概述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那一小部分译成了俄文”,这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1892年日内瓦第 2 版。[2](P92)《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是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1892年俄文版使用的书名。恩格斯的这一著作是由《反杜林论》中的三章编成的。
即使是 “只有概述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那一小部分”,这篇著作也可以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经典,按照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这一条主线,恩格斯系统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清晰地归纳出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理论逻辑。
第一,思想来源。科学社会主义并不是离开人类文明大道凭空出现突然产生的,而是继承人类思想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优秀成果,特别是近代欧洲的哲学、历史、经济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形成的现代文明的历史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既有物质经济根源又有思想理论根源,而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第二,理论基础。1883年3月,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1](P776)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1](P366)。
第三,基本原理。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历史趋势,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社会力量和道路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这些基本原理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于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不相容”的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在生产上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不相容性”的矛盾和冲突愈来愈发展,也愈来愈尖锐,必然导致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的必然产物,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而垄断组织和资产阶级国有化客观上为社会主义准备了充分的物质前提。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完成解放世界的事业,实现未来社会——共产主义新社会。
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后,社会发展形势发生很大变化。一是资本主义已经由其上升阶段即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开始向其最高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进入相对和平发展时期。二是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发展进入新的阶段。1848年《共产党宣言》出版,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到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版公开出版,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成熟阶段。从1871年马克思恩格斯总结巴黎公社历史经验,经过1883年马克思逝世,12年后恩格斯去世,这期间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得到系统阐述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并成为欧美各国工人运动指导思想的阶段。三是错误思想的不断发展泛滥,产生恶劣影响。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总是伴随着各种错误思潮的攻击。捍卫马克思主义,与错误思想战斗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中马克思主义者的突出特点。四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社会主义运动面临新的挑战。
列宁在1895年秋天获知恩格斯逝世后,撰写了《弗里得里希·恩格斯》,对恩格斯进行高度评价,特别对恩格斯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继承、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杰出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正如列宁所说,恩格斯在他的朋友逝世后就从事整理和出版《资本论》第2卷和第3卷的艰巨工作。1885年他出版了第2卷,1894年出版了第3卷。整理这两卷《资本论》,是一件很费力的工作。奥地利社会民主党人阿德勒说得很对:恩格斯出版 《资本论》第2卷和第3卷,就是替他的天才朋友建立了一座庄严宏伟的纪念碑,无意中也把自己的名字不可磨灭地铭刻在上面了。恩格斯总是把自己放在马克思之后,他在写给一位老朋友的信中说:“马克思在世的时候,我拉第二小提琴。”[2](P93)如果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可以更加深刻理解列宁对恩格斯的中肯评价。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共同撰写的《共产党宣言》是在1847年恩格斯撰写的《共产主义原理》的基础之上,而马克思的《资本论》如果没有恩格斯“很费力的工作”也是无法完成的,正是在这期间,恩格斯还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既要“正面阐发”“对这些在现时具有较为普遍的科学意义或实践意义的争论问题的见解”[1](P344),又要系统批判“到处流行”的、“并把一切淹没在它的高超的胡说的喧嚣声中”的“伪科学”[1](P345),同时,还要大力进行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和大众化的工作,反击“以通俗的形式在工人中散布”各种错误学说[1](P344),以防止“统一起来的党内造成派别分裂和混乱局面的新的可能”[1](P343)。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既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相结合,同时还在与对各种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想的批判中不断发展。《反杜林论》是恩格斯对杜林及其反动理论体系进行全面清算和彻底批判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成熟著作。《反杜林论》的中心是论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完整准确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阐明科学社会主义和庞杂的、以科学的理论体系自居的杜林思想体系的根本对立,真正以科学严谨的精神、态度和方法揭示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和不彻底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令人信服地说明只有坚持辩证法,才能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才能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才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1886年1月,费边社领导人爱·皮斯请求恩格斯为费边社准备出版的小册子《什么是社会主义?》写一篇文章,简要地叙述一下社会主义者提出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基本要求,恩格斯回信写道:“我所在的党并没有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1](P676)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所有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根本分野和区别,正是在于此。在对杜林错误思想的批判和论战中,恩格斯出色地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这种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坚持了批判反面观点和正面论述相对照的方式,强调理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重视现实的鲜明性和生动性,注意从马克思主义和杜林主义思想体系的对立出发,针对杜林以假乱真、以假攻真、以假代真的特点和手法,把杜林从原则出发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论断方法和从事实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论证方法对照起来,无可辩驳地指出杜林“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就是唯心主义”的虚假流言和糊涂观点,把杜林夸夸其谈的大话、断章取义的假话、大而无当的空话这种抽象的理论言说方式、“大吹大擂和阴谋的手法”[1](P344)及其虚浮的思想作风的实质放在社会现实基础之上进行深刻揭露,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根本上维护了马克思主义的尊严。
恩格斯对杜林错误思想的全面清算,进一步促进了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思想武器为人民所认识、了解和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形形色色唯心主义及非马克思主义的分水岭。马克思主义160年发展历程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历都深刻说明这一事实。1890年,恩格斯指出:“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作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3]整整半个世纪后,领导中国革命的毛泽东在思考中国向何处去的方向性问题时,显示了其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特点。1940年,毛泽东指出:“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4]1985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反思和总结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教训时指出:“中国搞社会主义走了相当曲折的道路。二十年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5]
列宁尊称恩格斯为“科学社会主义之父”,《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的理论著作,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核心命题和基本问题概述社会主义发展史,从思想来源、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三个方面,从发生学的意义上完整论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理论逻辑,科学分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系统阐释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现实运动、社会制度和根本目标“四位一体”这一既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又符合人类价值理想的新事物。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现代文明发展的现实中,吸收最新科技和理论成果,引领时代潮流,是关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类思维最新成就的系统总结,是与人类文明发展并行不悖的。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大道而凭空创造的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而是在综合人类思想积极成果和总结当代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实践运用中不断地得到验证和发展的。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6]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其产生与发展及其大众化过程,既是总结文明成果并指导人民进行变革社会实践的过程,也是理论创新与时俱进引领时代潮流推进人类文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与社会文明进步交相辉映,共同发展。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8.
[4]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5]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8.
[6] 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62.
Formation of theoretical system of scientific socialism——commemorating 130th anniversary of issue of Engels'"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from utopian to scientific one"
LI Ming
(facul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hina agriculture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
Engels'"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from utopian to scientific one"as an"introduction to scientific socialism"discusses systematically the ideological origin,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fundamental of scientific socialism,sums up clearly the historical process and theortical logic of socialist development,reflects the popular path of the transition of scientific-socialism theoretical system from scientific theory to ideological weapon and eventually into material force in the practical course of fighting against various non-Marxism erroneous ideological trends and directing people's revolutionary struggle and reveals its tremendous theoretical value and realistic importanc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from utopian to scientific one",Engels,scientific-socialism theoretical system
A811
A
1672-4445(2010)04-0006-04
2010-02-17
李明(1964-),河南太康人,中共中央党校博士,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高级访问学者,中国农业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主要从事政治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及“三农”问题研究。
[责任编辑:李 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