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青
我科自 2009年 3月至 2010年 3月,分别用西拉普利、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 123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观察两种药物的降压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123例高血压病患者,年龄 18~58岁;连续3次非同日坐位收缩压为 141~179 m mH g,舒张压为 91~109mmHg的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入选病例均停用降压药及影响血压的药物,2周后如血压仍符合上述入选标准,则入选本研究序列。所有患者均不伴有靶器官损害。有继发性高血压、心力衰竭、严重心率失常,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未控制的糖尿病,孕妇、哺乳妇女者均排除入选范围。
1.2 治疗方法及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随机分为 2组,西拉普利(5mg/d)组和非洛地平缓释片(10mg/d)组。每周随访患者 1次,询问症状及不良反应,测量诊室血压。治疗期为 4周。诊室血压测定:患者休息 15mi n后用标准台式水银血压计连续 3次测量坐位右上臂血压,取最高的 2次血压稳定值(舒张压差值≤4mmH g为稳定)的平均值为检测的血压值,同时记录心率。
1.3 疗效判定标准 所有病例按血压下降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坐位舒张压下降≥10 mmH g并降至正常或下降 >20 m mH g;有效:坐位舒张压下降 <10 m mH g但降至正常或下降 10~19 m mH g,如为收缩期性高血压,收缩压下降≥30 m mH g也属有效;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1]。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 χ2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种药物降压疗效 治疗 4周末比较两组患者降压总有效率,西拉普利组降压总有效率为 82.26%(51/62),其中显效率为 67.74%(42/62),有效率为 14.52%(9/62);非洛地平缓释片组降压总有效率为 80.33%(49/61),其中显效率为 67.21%(41/61),有效率为13.11%(8/61)两组间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西拉普利组患者:头痛 1例,头痛头晕 1例,头痛胸闷 1例,颜面潮红 1例,心悸 1例,总计 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20%。非洛地平缓释片组患者:头痛 2例,头痛头晕 2例,头痛颜面潮红 2例,头痛轻度恶心呕吐 1例,头晕 2例,心悸1例,总计 10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16.39%。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结果显示:尽管降压机制不同,但 2种药物均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压。西拉普利是一种特定的长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能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从而抑制血管紧张素Ⅰ转换为具有强烈收缩血管功效的血管紧张素Ⅱ,使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下降。用于治疗各种程度的原发性高血压和肾性高血压。也可与洋地黄或利尿药合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非洛地平缓释片为二氢吡啶类钙通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与尼群地平和/(或)其他钙通道阻滞剂可逆性竞争二氢吡啶结合位点,可阻断血管平滑肌和人工培养的兔心房细胞的电压依赖性Ca2+电流,并阻断K+诱导的鼠门静脉挛缩。本治疗结果显示,西拉普利、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病降压效果好,两组药物降压作用差异无显著性。不良反应西拉普利较少,两组药物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耐受性好,是值得推广的控制轻、中度高血压病的降压药。
[1] 伍彩霞,刘树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10,12(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