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平 肖银玲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瘫痪。临床以突然发生的一侧面部瘫痪、口眼歪斜为主症。该病治疗如果不及时彻底,极有可能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给患者的身体及心理造成给大的痛苦。作者采用经筋刺法治疗50例,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湖南省澧县中医院于 2009年 9月至 2010年 8月收治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 91例,其中男 57例,女 34例。年龄 2~70岁,平均 41岁。91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 50例,男 27例,女 23例,对照组 41例,男 25例,女 16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标准及疗效》[1]。排除中耳炎、腮腺炎、颅底脑膜炎、鼻咽部肿瘤等其他可引起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变。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予以激素、神经营养剂、抗炎、抗病毒药物治疗。即强的松片 30mg/d,地巴唑片 30~60 mg/d,分 3次服,维生素 B1100 m g,维生素 B12500μ g,肌肉注射,1次/d。病程 >1周者,除停用激素外,治疗药物同上,10d为 1疗程。
1.3.2 治疗组采用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的“经筋刺法”[2]。针灸取穴:主穴:阳白四透:采用一穴四针,针尖与表皮成 15°角,分别针向上星、头维、攒竹、丝竹空,进针 1寸,施捻转泻法。地仓与颊车之间阳明经筋排刺:指两穴之间按照阳明经筋循行,采取多针浅刺(以进入皮内为度)、排刺,每隔 0.5寸1针,施捻转泻法。颧髎:直刺 0.5寸,施捻转泻法。太阳透地仓:太阳向下穿颧弓透向地仓,进针 2.5寸,施捻转泻法。配穴:闭目露睛加四白两透、睛明;口歪甚者加下关;面瘫初起加风池、翳风、对侧合谷。
针刺体位:基本要求是穴位充分暴露,肌肉充分放松,体位舒适安稳,且能持久保持。本针刺法取穴方便,坐卧位均可。建议初次针刺者选用卧位,以防精神紧张、晕针等。针刺操作:以上诸穴均 1次/d针刺,留针 20 mi n,10d为一疗程。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
2.1 疗效标准 痊愈:双侧额皱纹、鼻唇沟恢复对称,蹙眉与闭眼正常,鼓腮时口角不漏气,进食时齿颊间不滞留食物残渣,说话和欢笑时无口角歪斜,面部表情正常;好转:双侧额皱纹与鼻唇沟基本对称,眼闭合欠实,鼓腮时口角不漏气,进食时齿颊间不滞留食物残渣,欢笑时可见口角略不对称;无效:经两个疗程治疗后仍未达到上述指标。
2.2 治疗结果 治疗组痊愈 32例,好转 17例,无效 1例,总有效率为 98%;对照组痊愈 16例,有效 16例,无效 9例,总有效率为 78.0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常因病毒感染或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因素引起局部神经营养血管痉挛,导致面神经缺血、水肿、脱髓鞘,严重者出现轴索变性。由于骨性面神经管仅能容纳面神经通过,面神经一旦发生炎性水肿,必然导致面神经受压,使受面神经支配的表情肌失去神经的支配与控制作用,出现面部表情肌弛缓不收的病理状态,俗称面瘫。祖国医学认为其发病机制是因机体正气内虚,外邪乘虚侵袭面部经脉,以致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或因素体气血不足,不能上荣于面,致肌肉纵缓不收而为病。
本病属中医学“口僻”范畴,俗称吊线风,由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脉络,气血痹阻而发生。《诸病源候论◦偏风口歪候》说:“偏风口歪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经筋急而不调,故令口歪僻也”[3]。根据经络理论,阳明经行于面部,为多气多血之经,故取面部的阳明经穴为主,配合太阳、少阳经穴,以疏通面部经气。病位在经筋,经筋刺法采用透穴刺法浅刺经筋,所选穴位均是手足三阳经筋循行于面部的要穴,如地仓、下关、颧髎、阳白等,可以鼓舞阳明经气,健运脾胃以培气血生化之源,促进气血运行,散瘀通经活络,使气血畅顺,营卫和调,肌肉经筋得以充足的营养。此法的特色是能直捣病所,发挥“通经络,调气血,荣经筋”的作用,因而能有好的疗效。
[1] 邱其光,林信章.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30例临床体会.新医学,2006,37(12):829.
[2] 王舒,王敏,张杰,等.“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50例疗效观察.中国针灸,2001,21(3):12-13.
[3] 闫钦生.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30例临床体会.医学信息手术学分册,2007,20(4):368-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