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金玲 孙敬英 石岩
1.1 标本来源 2007年至 2009年来院门诊妇科患者,随机抽取 2007年 369例,2008年 500例,2009年 500例。
1.2 标本采集 女性患者取宫颈分泌物:先用无菌棉签拭去宫颈口分泌物,然后用一次性女用拭子伸入宫颈口 12 cm~14 cm处停留 10~20 s,旋转 2圈 ~3圈,取出标本立即送检。
1.3 试剂与方法 支原体IST-2试剂盒(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包被抗生素:强力霉素(DOT)、交沙霉素(JOS)、氧氟沙星 (OFL)、红霉素(ERY)、四环素 (TET)、环丙沙星(CIP)、阿奇霉素(AZI)、克拉霉素(CLA)、原始霉素(PRI),严格按试剂说明书操作。
2.1 支原体药敏试验结果 3年中Uu单项感染 PRI耐药率为 <0.5%,DOT、TET均 <10%,CIP耐药率最高,>82.8%;Uu和 Mh混合感染中,2007年组 PRI为 0;2008年JOS、PRI为 0;2009年组 PRI为 0。耐药率最高的是:2007年ERY(96.8%)、CIP(96.8%),2008年 CIP(93.3%),2009年CIP(92.0%)。
2.2 Uu耐药率的变迁 JOS、PRI、DOT 3年中耐药率最低(<8%),中敏率(<5%);大环内酯类ERY、AZI的耐药率在20%~30%之间;CLA2004年 6.5%,到 2007年至 2009年分别高达31.6%和 26.0%,喹诺酮类药物OFL、CIP 3年的耐药率均处于最高水平。
2.3 Uu+Mh混合感染耐药性变迁 PRI 3年中耐药率为0,JOS和DOT耐药率略有上升,但 <10%;TET耐药率逐年上升,分别为 6.5%、15.0%、34.0%(P<0.01)。大环内酯类(ERY、AZI、CIA)耐药率呈逐年下降;喹诺酮类(OFL、CIP)3年中均呈高耐水平。
支原体是一种缺乏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性、能通过细菌滤菌器、在无生命培养基中能生长的最小原核型微生物,Uu和Mh主要寄生于人体泌尿生殖道,可引起急性尿道综合征、NGU、肾盂肾炎、阴道炎、盆腔炎、不育症、死产、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羊膜绒毛膜炎、流产热和产后热[1]。本文显示单项 Uu感染者,TET的耐药率都在 10%以下,Uu+Mh混合感染者,3年中的耐药率显著上升,这可能与我院近年使用该药物频繁有关。随着不规范的治疗和不合理使用抗生素,Uu和 Mh在抗生素的选择压力下,通过某些基因如DNA促旋酶的突变,不断出现新的耐药株,而且不同地区使用抗生素的频率不同,耐药率亦有所差异。结果显示,3年中 Uu单项感染患者中,DOT、JOS、TET、PRI均维持在低耐药水平,喹诺酮类(OFL、CIP)和 ERY、AZI 3年耐药率均持续在高水平,而阿奇霉素 3年中耐药率呈明显上升。Uu+Mh混合感染 3年的耐药率变化为:DOT、JOS、PRI同 Uu单项感染一致,维持在较低耐药水平,但喹诺酮类 OFL和 CIP的耐药率高达 70%以上,大环内酯类红霉素、阿奇霉素和克拉霉素也高达 64%~97%。原因可能与临床未能及时选用敏感药物及给药剂量不足、疗程不够,以致不能彻底治愈,使不敏感药物,低浓度药物与支原体长期接触,诱导支原体耐药基因产生有关[2]。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支原体耐药株日益增多,并出现了支原体多重耐药现象,而支原体一旦出现耐药,就有可能是多重耐药菌株尤其是Uu+Mh混合感染者。因此,对临床有症状患者应根据支原体培养结果,确定有否混合感染,再选择药物治疗,避免滥用,以提高疗效和治愈率。
[1] 程力明,梁流亚,徐孝伦.550例支原体药敏结果分析.中国微生态学志,2002,14(14):104-105.
[2] 王昕,宋新丽,李铮,等.泌尿生殖道感染者支原体耐药性分析.中华微生物学免疫学杂志,2002,22(4):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