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荣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腺体萎缩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是指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特别是 50岁以上的更为多见,男性高于女性。其缺乏特异性症状,临床可无任何症状或持续性进食后上腹部饱胀不适或疼痛,常伴有嗳气,泛酸,食欲减退,部分患者可有反复少量上消化道出血、呕血。由于病程迁延日久,寒热夹杂,反复不愈,病变多由气入血,由经入络[1]。胃气弱则百病生,脾阴足而诸邪息。根据“久病必虚”、“久病多瘀”之说,脾胃阴虚,因虚致瘀,是其病理的根本。近十年来,中医药在改善CAG患者的症状、延缓、阻止及逆转CAG的发展、防止癌变等方面效果显著。
1.1 一般资料 临床资料共入选 80例患者,所有病例均经胃镜检查确诊,并进行病理检查证实,均为单纯慢性萎缩性胃炎。男 38例,女 42例;年龄最大 72岁,最小 26岁,平均49岁;病程最长 32年,最短 6个月,平均病程 12.7年。
1.2 病因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中医属于“胃脘痛”、“痞满”、“嘈杂”等范畴,一般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由其他胃炎失治误治等原因迁延日久而致,主要有痞、满、胀、痛和纳差等表现。患者长期为其所苦,生活质量下降,疾病发展往往虚实夹杂,因虚致实,因虚致瘀,病程迁延。
2.1 疏肝和胃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功能的正常与否,与肝之疏泄和调畅气血的运行密不可分。肝为刚脏,喜调达而主疏泄[2]。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则横逆于胃,导致胃不适、胀痛。因此,治疗应疏肝和胃,调畅气机,以达和胃、安胃之目的。治法:疏肝解郁,和胃消痞。方中柴胡、香附疏肝理气;白芍、川芎活血解郁;苍术、神曲燥湿健脾,消食除痞;栀子泻火解郁;枳实行气消痞;白术健脾益胃;荷叶升养胃气。若气郁化火,口苦咽干者,合左金丸,或加龙胆草、川楝子、黄芩等以泻火解郁。中成药可用沉香化气丸、片。
2.2 健脾和胃 腑以通为用,以降为和。胃为水谷之海,腐熟水谷的功能有赖于脾之升清,胃之降浊 且脾胃同处中州,互为表里,生理功能上相连,病理上相互影响。脾主升,胃主降,而慢性萎缩性胃炎由于诸种病因所致脾胃功能的紊乱,升降失司,日久脾胃虚弱,则诸症皆显。因此,本病的治疗应注重调脾健胃,升降相因[3]。(金匮要略),方中以黄芪补中益气、饴糖益气养阴为君;以桂枝温阳气、芍药益阴血为臣;以生姜温胃、大枣补脾为佐;炙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温中健脾,和胃止痛之功。若阳虚内寒较重者,也可用大建中汤化裁,或加附子、肉桂、荜茇等温中散寒;兼泛酸者,可加黄连汁炒吴萸、煅瓦楞、海螵蛸等制酸之品;泛吐清水时,可予小半夏加茯苓汤或苓桂术甘汤合方为治;兼见血虚者,也可用归芪建中汤治之。若胃脘坠痛,证属中气下陷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化裁为治。
2.3 调气活血 胃为多气多血之府,肝脾胃功能的紊乱,胃病之初期尚在气分,日久入血,发展至萎缩性胃炎时,瘀血之象渐现。“久病多瘀”,一方面,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因肝脾胃功能的失和,导致气机不畅,必然引起血行壅滞,产生血瘀征象;另一方面,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一般病情迁延,渐致脾胃气虚,气为血之帅,气虚无力助血行,而致血瘀;血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病理因素,血瘀又加重气滞和气虚。理气活血,化瘀止痛。方药: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丹参饮(时方歌括)。前方以五灵脂、蒲黄活血祛瘀,通利血脉以止痛;后方重用丹参活血化瘀,檀香、砂仁行气止痛。若因气滞而致血瘀,气滞仍明显时,宜加理气之品,但忌香燥太过。若血瘀而兼血虚者,宜合四物汤等养血活血之味。若血瘀而兼脾胃虚衰者,宜加炙黄芪、党参等健脾益气以助血行。
萎缩性胃炎属于祖国医学“胃脘稍”,“痞满”“纳呆”“嗳气”“嘈杂”等范畴。发病部位在胃体.病机为郁热伤阴,气滞洛阻,并兼挟湿热之邪。临症时抓住胃阴不足,肝胃郁热,湿热内蕴,气滞血瘀几个方面,以凉润通降为总的治疗原则,具体采用滋养胃阴,清热化湿,和胃降逆,理气活血这一基本治疗原则,贯穿于本病的治疗始终,麦冬、元参、当归、白芍生津养血,润养胃腑。其中麦冬《本经》记载:“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赢瘦短气”是方中滋胃补虚的要药,玄参滋养阴液,兼治萎缩性胃炎患者常合并的咽部慢性炎症。归芍合用养血,与川芎相伍,辛柔和血,通行胃络。瓜萎、黄连、半夏相合即《伤寒论》中小陷胸汤,开痞散结,通降胃气,菖蒲一药,古书记载其可治心“腹痛”,并有健胃功效。
[1] 刘启泉,刘晓明,刘坤.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河北中医,2004,24(7):557.
[2]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9-40.
[3] 王长洪,董建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2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