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慧
医院专项审计是指专设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对医疗单位的某一项经济事件的会计资料及其反映的经济活动,用专门的方法进行审查、考核其资料的正确性、完整性和合法性。随着医院经济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医院的违纪违法现象也不断发生,2005年初国家审计署提出对医院等各个专项机构进行重点专项审计。作者结合我院对日元贷款、国家和地方财政对传染病医院专项资产使用的内部审计情况进行一下分析与改进。
1.1 专账或辅助账核算项目收支未建立 如未建立专账核算项目收支,而是将日元贷款项目纳入单位大账核算,此做法不利于项目的日常核算与管理,也无法完整地反映项目的总体情况。
1.2 项目单位未将购置的固定资产入账反映 如项目截至 2009年底累计到货设备金额数万日元,截至目前仍未入固定资产账,因此不能真实反映医院资产状况,不利于医院资产的管理。
1.3 有些项目单位会计核算不规范 如未按规定设置会计科目、提款报账资料不完整和未按照要求编制财务报表及相关说明等。
医院专项审计就是为了提高医院资金的使用效果,科研的投资效果,医疗器械的使用效果,药品的销售效果等,以便更加合理地使用各种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能够为医院更好地进行风险管理,杜绝资源浪费,从而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经营效果,是为医院提供增加价值服务的有效方式。
3.1 加强相关政策法规的学习,提高驾驭政策的能力审计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要求审计人员对政策法规相当熟悉,有驾驭政策的能力,在为领导做好决策参谋的同时,还应提供政策法规方面的咨询,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审计的应有作用,被领导所认可。
3.2 加强审计人员专业培训,提高业务工作能力 审计人员专业能力很重要,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需要不断学习业务专业知识,掌握现代管理工具。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提供了技术支持。
3.3 完善审计制度,有利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随着各级领导对审计工作的重视,审计制度得到进一步健全,单位内部的审计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而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相结合更加保证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4.1 正确处理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关系 专项审计随着时间和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它不能逾越客观经济环境的限制,要坚持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相结合的原则。宏观经济上要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投资要适度,不能超规模建设,杜绝基本建设中的浪费现象[1];微观经济上要根据医院长期规划结合年度计划,合理安排基本建设资金,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率。
4.2 正确把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审计意见和建议要付诸实施方能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医院的属性带有福利性和公益性,不管是非营利性医院还是营利性医院,其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基本职责和义务是不能改变的。因而,医院在考虑基本建设投资的时候,社会责任是第一位,不能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医院基本建设的投入,在满足社会效益的同时,从节约的角度考虑经济效益,力求花最少的钱,做更大的事。
4.3 注意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关系 由于开展医院基建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所涉及的部门多、业务内容范围广、专业知识要求高[2],因此应广泛取得本单位群众的支持。审计人员应善于加强横向的沟通,相互协作,共同努力,才能顺利地完成医院专项资金的审计工作。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管理手段、新的运行模式、新的所有制形式、新的投入与分配方式的出现,对医院内部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医院内部审计不仅在于查错防弊,监督和评价医院内部控制活动,还应在完善医院治理结构,内部组织重整,帮助医院营造“软控制”环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医院内部审计的职能将从“监督主导型”趋向“服务主导型”模式的转变。通过医院专项审计防患于未然,进一步加强与完善医院经济管理,使医院的改革稳步健康地发展。
1 党立军主编.2009高级会计实务科目考试大纲[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16-118.
2 刘圣妮主编.2009高级会计实务科目考试辅导用书精讲[M].大连出版社,2009:328-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