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星,苏效良,张兴文
(山西省畜牧兽医局,太原 030001)
从大面上说,中国奶牛业的快速发展是从农户散养开始的。进入上世纪90年代,奶类消费有一个快速增长期,原料奶市场开始兴旺,不少农户就尝试着养奶牛,一户养二三头,一户养了其他户就跟着养,几年时间就形成了“小规模,大群体”的格局。初时农户们按照过去养役牛的办法养奶牛,用自产的农作物秸秆做“粗饲料”,用自产的玉米再加点饼粕做“精料”,产奶上不去,就多多加精料,这就形成了“秸秆+高精料”的饲养模式,这种模式虽然单产只有4 000 kg左右,效益不是太好,但由于秸秆、玉米都是自己地里产的,不用花钱从市场上买,即使买点也是就近调剂,农户算帐还是有一定的效益。所以近几年专业部门尽管办了很多培训,做了很多宣传,还搞了典型示范,但改变不是很大。
农作物秸秆对于奶牛只能转化为较低水平的产能,因为在作物子实完熟过程中,秸秆的可消化营养物质大部分已输送到子实之中。虽然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的科学家一直致力于把秸秆中难以被利用的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加以分解,释放成可被奶牛消化、吸收的养分,但至今没有取得大的成效。没有优质的饲料,要使奶牛优质高产是难以实现的。我国奶牛平均单产4 000 kg,而美国则2倍于此。“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企图“种稗得稻”是常规所不可能的。
与散养户的“秸秆+高精料”模式不同,许多大中型奶牛场则是按奶牛的营养需要,实施“全株玉米青贮+苜蓿+低精料”的饲养模式。根据农业部奶牛科技入户专家组在河北保定市蠡县、高阳、定州的实地走访发现,不少奶牛养殖户已开始尝试利用“全株玉米青贮饲料”,专家组对此进行了重点考察和效益分析。调查的结论是,秸秆利用方式与奶牛单产存在密切关系,饲喂普通的干秸秆,奶牛单产只在4 000 kg左右徘徊。饲喂去掉棒子后的秸秆青贮,单产在5 000 kg左右,饲喂全株玉米青贮,奶牛单产很容易达6 000 kg以上。饲养全株玉米青贮饲料的效益非常明显。
再一个是苜蓿干草。苜蓿是一种非常优良的植物性蛋白质饲料,粗蛋白质含量高,消化率高,富含维生素和各种矿物质,苜蓿干物质粗蛋白质含量在18%以上,各种氨基酸占6%,苜蓿单位面积粗蛋白质产量是粮食作物的2倍,用苜蓿干草饲喂奶牛可显著提高奶牛的产奶量和牛奶品质,还可减少因为过多精料引起的奶牛瘤胃酸中毒等代谢疾病,延长奶牛利用年限,提高经济效益。
据国家牧草产业研发体系首席科学家韩建国教授介绍,中国农业大学在2001年就与北京三元集团合作,率先在国内研发出苜蓿干草日粮饲养高产奶牛技术,证明给日产奶30 kg以上的高产奶牛每天饲喂9 kg苜蓿干草可使奶牛单产由7 000 kg提高到9 000 kg以上,原料奶质量达到欧盟标准。从2002年起到现在,北京三元集团全面推广此项技术,2万头泌乳牛大量吃苜蓿干草,奶牛单产由2001年7 500 kg提高到9 000 kg以上。足见优质苜蓿为奶牛提供充足蛋白质饲料的重要性。山西、河北等地示范推广的结果表明,只需保证每天每头牛饲喂苜蓿干草6 kg以上,并合理改善日粮结构,减少精料用量,奶牛单产就能增加2 000 kg以上,生产出远远超过国家标准的优质原料奶。
在“全株玉米青贮+苜蓿干草+低精料”的饲养模式中,发展苜蓿种植是一个难点,也是重点。
在奶牛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的新形势下,转变奶牛的饲养模式,即实施“全株玉米青贮+苜蓿+低精料”的饲养模式已成“势在必行”之势,否则,规模化徒具形式,集约化无从谈起,标准化也成一句口号。
实施“全株玉米青贮+苜蓿干草+低精料”的饲养模式的基础是发展饲料种植。在以获取动物蛋白、动物营养为主的现代化奶业国家,饲料作物是种植业的主体,种植是按照奶牛业和其他草食畜的发展需要来安排的。现在我国有了规模奶牛场(养殖小区)等实施种植的主体,可以说发展饲料种植的条件已经成熟,发展饲料种植“正逢其时”。
发展饲料种植的相关问题简述如下。
要由现在的粮食、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调整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调整种植业结构是发展现代农业中转变生产方式的一个主要方面。
科学合理的草田轮作体系,可以建立占耕地面积约20%的丰产草地,其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可以提高20%,每亩地能增加氨素6.7~10.0 kg。国内外科学试验和生产实践都证明,草田轮作,在收获大量优质的草畜产品的同时,粮食产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所提高,再次证明了种草肥田的独特功效,说明草田轮作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治本之策。
按照发展现代奶业的实际需要,应在规模奶牛场(养殖小区)周围建立专用的青贮玉米种植区,使用青贮玉米专用品种,与拉巴豆混合播种,施用无害化生物有机肥,置备大中型的青贮玉米收获和切割机械。在气候适宜的地区,可以一年种两季青贮玉米,或者一季青大麦,一季青玉米,努力提高土地的产出率。
苜蓿应作为一个大的产业来经营。选择耕地面积宽的地方,规模化种植,机械化耕作,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形成若干大的草业集团。各地政府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苜蓿产业的发展。对种植户的直接补贴应与种粮相同。国家开发银行应给予低息贷款支持。以满足重点产区奶业发展对苜蓿干草的需要。
饲料作物包括粮谷精饲料、青刈鲜喂的青绿多汁饲料,人工种植的一年生和多年生牧草,用于青贮与干制加工的粗饲料。只有各种饲料科学搭配的完全营养日粮才能充分发挥良种奶牛的优质高产的遗传特性,保障奶业健康持续发展。
尽管粮食作物与饲料作物“异曲同工”,同样的功能是通过光合作用提供人类生存、发展必需的食物与营养。不同的是,粮食作物的生产目标是,收获完熟的子实、直接为人类提供食物。饲料作物是以大量绿色营养体为生产目标,以青嫩富于全面可消化营养和丰富的活性物质提供给奶牛和其它草食畜利用转化,生产奶类和肉食、蛋品供人类食用。
现在的粮食播种面积中,约有40%用作粮食饲料,用以发展畜牧业。但是用40%的耕地面积生产的粮食用作畜牧业的精饲料,子实收获后的秸秆作粗饲料,绝不同于在相应的耕地面积上按照畜牧业的特点和营养需求安排种植各类饲料作物。后者所提供的总营养物质必定高于前者,其营养物质转化效能也显著高于前者。以玉米为例,乳腊熟期获得全株玉米青贮要比完熟期的玉米子实和干秸秆提供给奶牛可利用的营养要高出50%,在步入现代化农业新阶段的今天,再以粮食作物兼作饲料,在经济上不可取,资源上有浪费,科学上也是滞后的。
现在我国种植业的生产方式面临必须改变的境地。由于人多地少,土地资源开发已接近极限,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耕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我国占世界10%的耕地却消费世界30%的化肥、单位耕地面积的化肥投入量是世界平均用量的2.8倍。农药超过130万t,单位面积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
为了扭转目前的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必须从思想观念到具体措施上作出根本性的改变。一是发展饲料作物,粮草结合,引草入田;二是农牧整合,用绿色农业微生物系统工程发展生态农业。
饲料生产以绿色茎叶营养为目标,在作物营养生长的高峰阶段收割,其地上生物数量最大化的同时,也是地下根系量生长的盛期,此时地上、地下的积累都要优于子实完熟期茎根枯萎时所含的营养。特别是生物固氮的功能使能流、物流在田间农业系统中得以相对平衡而良性运行,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有利于土地的保育。
我国耕地的中低产田占总耕地的60%以上,在各类农区的中低产田改造中要大力“引草入田”,以生产优质高蛋白苜蓿为重点,纳入粮经饲轮作系统,建立科学规范的农作制度,既考虑耕地农作体系的安全、丰产、增效,又要兼顾耕地的培肥,充分发挥饲草在耕地肥力上用养结合的功能。饲草不仅在畜牧业发展上作用重大,而且在农业水土保持、石漠化、荒漠化治理,中低产田改造上具有独特功能。对暂时不可利用或难以利用的荒漠、湿地、盐碱滩、滩涂等土地资源要以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结合进行改造、利用。
要实行农牧结合,对奶牛养殖和其他畜禽饲养要与种植业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有效进行整合。特别是对奶牛和其他畜禽的粪便,要采用“微生物好氧高温堆肥法”,大力生产生物有机肥。这种新型的堆肥方法是,把粪便和其他废弃有机物混合起来,通过加入堆肥专用绿色农用微生物,提高堆肥效率,通过好氧高温使其在十几天内迅速腐熟,高温还可杀灭病原体和杂草种子,生产出来的有机肥肥效高、无臭味,是发展生态农业的有效方法。农田通过增施生物有机肥,逐渐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可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形成良性循环。有机肥不仅可以解决土壤贫瘠问题,还可极大改善农村、农业的生态环境,是一个一举多得的举措。
4.1 紫花苜蓿 紫花苜蓿是一种耐寒耐旱豆科植物,是优良的植物性蛋白质饲料,粗蛋白含量高、消化率高、富含维生素和各种矿物质。苜蓿干物质粗蛋白含量在18%以上,各种氨基酸占6%。苜蓿单位面积粗蛋白产量是粮食作物的2倍,1 kg苜蓿草粉相当于0.5 kg精饲料的营养价值。
用优质的苜蓿植物蛋白饲料转化牛奶蛋白是最好的技术方法,不仅可显著提高奶牛的产奶量,而且使乳脂肪和乳蛋白率常年保持在3.6%和3.2%以上,饲料成本也比使用豆粕低很多,能使奶业减轻对昂贵豆粕的依赖,节本增效。还可减少因过多吃精料引起的代谢疾病,延长奶牛利用年限,提高整体的经济效益。
适宜种植紫花苜蓿的地域很广,在我国长江以北地区都可播种。可以单独播种,也可用作放牧和晒制干草的混合播种,用作土地改良和防止土壤侵蚀的效果也很好。苜蓿早春生长,夏末开花,收割后的再生能力非常强。
在北方地区,良种管理条件下,一年可刈割3~4次,干草产量可达15 000 kg/hm2以上。
此外,土地贡献率相对处于低水平且趋势缓和,也反映了单纯地依靠增加土地面积的农业生产不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而应该在现有的耕地上精耕细作以提高农业技术效率。劳动力的贡献率在多数年份为负值,反映出这种劳动要素投入型的农业生产也不利于农业技术进步的提高。
4.2 青贮专用玉米——奥玉5102
1)植株高大粗壮,株高320 cm左右,穗长25 cm左右。
2)综合抗性好。
3)生育期。春播出苗至乳熟中期105 d左右,全生育期(即出苗至籽粒成熟)130~135 d。
4)生物产量高。一般亩产(指茎、叶、穗鲜重)5 000 kg以上,较一般品种增产20%以上。
5)营养价值高。叶片宽大、肥厚、稠密、叶色深绿、茎秆粗壮,粮饲兼用。经检测全株中性洗涤纤维42.77%,酸性洗涤纤维21.42%,粗蛋白质 9.43%,木质素低,消化利用率高,营养价值极高。
6)适宜国内各玉米生态区专用青贮玉米种植。许多地方推广青贮玉米+拉巴豆种植模式。两行玉米套种一行拉巴豆,拉巴豆依附和缠绕在玉米植株上螺旋式生长,拉巴豆的固氮作用可提高青贮玉米的产量,二者互生互长,相互促进。青贮玉米亩产5 000 kg,拉巴豆产量2 000 kg,比单播增产30%左右。收割后一并制作青贮饲料。拉巴豆风干物中粗蛋白22.78%,营养价值全面,生物转化率高。
4.3 饲用甜高粱
1)甜高粱茎秆富含糖分,营养价值高,植株高大,每亩可产青饲料6 000~10 000 kg,被誉为“高能作物”。适口性好,饲料转化率高,青贮后酸甜适宜,奶牛喜欢采食。经有关单位在北京等地对奶牛进行的饲喂试验表明,饲喂青贮甜高粱比普通常规饲料日增产鲜奶805 kg。
2)饲用甜高粱具有抗旱、耐涝、耐盐碱3大适应特点,因此对播种地块的选择要求不十分严格,但在肥沃的沙壤土产量最高。
3)甜高粱分蘗能力很强,第1次分蘗可达5~10株,随着刈割次数增加,分蘗也增加,最高的分蘗可达30株,即越割越密,当植株长到1 m以上高度时,即可进行第1次刈割,以刺激二茬高产。以后每隔25~30 d即可刈割1次。植株在1.2~1.5 m时,植株中粗蛋白质含量最高,粗纤维含量适中,适宜奶牛采食,而且产奶增幅明显。每次刈割要追施尿素3~5 kg/亩。
4)甜高粱的利用:
首先适时刈割,作为青饲料直接饲喂奶牛。要铡碎饲喂,特别是6、7、8月份用甜高粱饲喂奶牛,对牛的后期健康有明显的好处。
第二,可以制作青贮。刈割后晾晒一定时间,使水分降到65%~70%时青贮效果最佳。可裹包青贮,压块青贮或窖贮。
第三,也可晒制成青干草,供冬春季饲喂。
还有一点供大家参考。畜牧业发达的澳大利亚农民,利用甜高粱放牧奶牛,不喂青饲料,同样可以保证5 000 kg以上的产奶水平。研究表明,用甜高粱喂奶牛完全可以单一饲喂,但要注意牛的适应期,用逐步加大比例的办法,20 d后即可全部用甜高粱饲喂奶牛。
5)甜高粱的青绿叶中含有氰糖甙,生长阶段被水解后产生有害物质氢氰酸,奶牛食用后有中毒危险,制作青贮后有毒成分会降解。另在雨天时不要刈割和晾晒。
4.4 大叶速生槐 大叶速生槐堪称“饲料之王”,在诸类饲料植物中,大叶速生槐集优质高产、抗旱耐寒、易繁易管、经济价值与生态效益于一体的高产蛋白饲料物种。经在不同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下种植,大叶速生槐的适应性很广,特别在西部农牧区、荒漠区和生态脆弱的退牧区种植,其抗旱速生丰产性能遥居各类植物之首。
大叶速生槐在目前我国开发的非常规饲料中,可谓是速生、优质、高产的超级枝叶饲料植物,概括起来有如下特点:
一是生长速度快。当年种植生长高度可达3 m,温湿度适宜,日生长可达2~3 cm。生长速度是普通刺槐的2~3倍。
二是产量高。大叶速生槐叶片宽大肥厚,亩产鲜茎叶可达1万~2万 kg。每头牛按日食15 kg,只羊日食5 kg鲜茎叶计,栽植1亩大叶速生槐可养2~4头牛或6~12只羊。
三是营养价值高。大叶速生槐的干茎叶中含粗蛋白质21%~25%,2 kg槐叶粉相当于1 kg豆粕的粗蛋白含量。含粗脂肪4.0%~5.5%,粗纤维11%~15%。还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和多种氨基酸。
四是适口性好,消化率高,各类畜禽都爱吃。
五是种植容易。埋根繁殖,成活率达95%,种植当年即可郁闭,生产费用仅是一般牧草的10%。
六是抗性强,在年降水量200 mm的地区,同样可以种植,生长良好,具有显著的抗旱高产特性。
七是兼具饲料、绿化、景观、改善生态环境等多种功效。
大叶速生槐茎叶的饲用办法,可以采摘鲜喂,可以集中采摘制作青贮、半干青贮饲料,可以晒制成干草,也可晒干粉碎后作为高蛋白饲料原料配制全价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