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雪梅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发生率为0.61% ~1.5%[1],重者可致肺动脉栓塞而危及生命。2005年1月至2009年3月我们对12例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及护理,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12例患者初产妇9例,经产妇3例;年龄24~41岁,平均33.5岁;体重56~79kg,平均68.3kg;其中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剖宫产9例,产钳助产2例,顺产1例。产后6~17 d单侧下肢发病,其中左下肢10例,右下肢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肿胀、疼痛、皮温升高、活动受限,站立和活动时加重、皮肤颜色暗紫、双下肢周经差3~8 cm,平均4.5 cm,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静脉造影确诊髂静脉血栓6例、髂股静脉血栓4例、髂股胭静脉血栓2例。患者均无血栓病家族史,合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6例,胎膜早破2例,胎盘早剥2例,前置胎盘2例,过期妊娠1例,乙肝1例。
1.2 治疗方法 采用抗凝、溶栓、降低血液粘稠度、热敷、卧床休息等综合治疗,给予肝素5000 U皮下注射,2次/d,连用3 d;尿激酶10 u加入生理盐水500 ml中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加复方丹参注射液12 ml静脉滴注,1次/d,10 d一个疗程。每天检查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调整溶栓、抗凝药物的剂量,肿胀肢体给予局部热敷以减轻肿胀;9例采用静脉腔内置管溶栓术。
治疗10~15 d后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小腿腓肠肌疼痛、肿胀基本消失,皮温、皮色正常,继续口服抗凝药物3个月预防复发。随访6~12个月,复查彩超证实下肢静脉管腔完全再通10例,部分再通2例,均能正常生活及工作,未见复发及后遗症。
3.1 DVT早期症状隐匿或无症状,出现典型的静脉炎或静脉回流障碍的患者不足1/3,多数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的下肢酸痛及压痛,非常规筛查极易漏诊[2],护理人员要动态监测记录产妇是否有肢体疼痛与肿胀,是否有小腿肌肉及下肢股静脉压痛、肢体发绀、肢体周径增大等表现,重视患者的主诉,若患者站立后有下肢沉重、胀痛感,即警惕有 DVT的可能[3]。
3.2 DVT治疗方案为溶栓、抗凝、祛聚治疗,肝素抗凝、尿激酶溶栓等治疗后改口服抗凝剂3~6个月,治疗难度较大、恢复慢,且需改变新生儿喂养模式,患者常产生焦虑、忧郁、恐惧心理,责任护士应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需求进行心理疏导,讲解下肢肿胀、疼痛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有条件时请治愈者现身说法以减轻心理压力,消除其不良心理,做好产褥期DVT患者健康指导,解决母子暂时分离、新生儿喂养、乳房护理等问题,使其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及护理。
3.3 急性期DVT形成后1~2周绝对卧床休息,溶栓期间保持患肢高于心脏平面20~30 cm,膝关节屈曲15°,避免膝下垫枕,使髂骨静脉呈松弛状态以利小腿静脉回流;期间注意观察下肢肤色、温度、感觉及肿胀程度,定时监测凝血系列,以免抗凝、溶栓过度;禁止在患肢输液、按摩及热敷,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屏气等使静脉压增高,以防血栓脱落造成肺动脉栓塞;密切观察患肢肿胀消退情况,每天测量并记录肢体周径2次,同时观察皮温、色泽、浅静脉怒张及动脉搏动情况,如患肢疼痛减轻、肿胀逐渐消退、皮肤颜色转红、皮温转暖,表示治疗有效,反之则不佳;肺栓塞多在血栓形成1~2周内发生,如出现突然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咯血、发给,甚至休克,应考虑肺栓塞发生。
3.4 溶栓导管需保留3 d左右,超声检查可观察血栓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溶栓导管位置,使导管侧孔始终位于血栓内,以提高血栓内药物浓度。导管引出皮肤处每日碘伏消毒,更换无菌敷料,以防局部感染发生;拔管后穿刺点局部消毒后加压包扎24 h。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有无齿龈异常出血、血尿、黑便,尤其注意有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颅内出血迹象;血栓溶解后用50%硫酸镁反复多次热敷患处,以消肿和促进侧枝循环建立作用;患者卧床期间注意保持被褥平整,皮肤清洁干燥,以防褥疮发生。
3.5 血栓再通后继续口服抗凝药物3个月,预防复发,恢复期患者应适当下床活动,避免久坐久站,活动时穿合适的弹力袜或捆绑弹力性绷带3~6个月,促进深静脉回流。注意患肢保暖,避免外伤,瞩患者戒烟、限酒、多饮茶,以利疾病恢复。
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及静脉管壁损伤为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妊娠期胎盘雌激素浓度增高,促进肝脏产生凝血因子,妊娠末期纤维蛋白原大量增加,加重血液高凝状态;产伤或剖宫产使血管内膜受损,激活Ⅻ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产后、术后卧床休息及硬外麻醉后下肢肌肉松弛,静脉回流缓慢;止血药物应用及输血等使血液黏稠度增大等,以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前置胎盘、难产、产后出血、妊娠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会增加静脉栓塞的概率[4],为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常见于下肢,尤其是左下肢,以剖宫产术后最为常见[5]。
加强宣教工作对预防本病十分必要,对年龄>35岁、肥胖、有静脉血栓病史或具娠期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胎盘早剥等高危因素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及作好孕期检查,正确处理产程、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产后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凝血功能,注意早期临床表现,针对DVT病因特点健康教育,提高妊娠、分娩、产褥期保健和产科护理质量。产后1周是静脉血栓高发期,产妇应及早下床适量运动,补足水分以防血液浓缩,避免各种原因影响静脉回流导致血液淤滞,告知产妇出现站立后下肢沉重、胀痛等不适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之可能,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对出院患者注重加强口服抗凝药物剂量的调整及及下肢弹力支持的指导训练。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55-1559.
[2]刘玉珍,张震宇,郭淑丽.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实用妇科杂志,2007,23(1):53.
[3]胥明梅,曲桂荣.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进展.护理学杂志,2007,22(8):77-78.
[4]张美芳.产褥期并发深静脉栓塞的预防和护理.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6):684-685.
[5]李力.妇产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与处理.中国实用妇与产科杂志,2007,23(2):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