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启
在消化道中胃憩室较少见,多位于胃贲门附近小弯侧,有时可见于胃大弯,极少发生幽门前庭部,病因不清,有人认为是先天性异常,多数学者认为与肌肉发育有关,因胃底环形肌缺如,斜行肌薄弱,胃贲门压力较大引起。我科2007年4月至2009年11月通过钡餐,X线检查发现16例,现结合临床及X线表现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 16例患者中男11例,女5例,年龄40~70岁,平均52岁,临床上15例有上腹部疼痛不适,腹胀,嗳气,查体示上腹部压痛,1例为查体时发现。实验室各项检查均正常。
1.2 结果 16例患者中,7例位于胃底后壁,9例位于贲门与胃底交界处,均有程度不一的胃炎改变,2例表现为向腔外丘状突出,内可见胃黏膜,14例颈部狭细,大者约3 cm×4 cm,小者约0.5 cm×1 cm,其中1例合并胃体部良性溃疡,3例与十二指肠及空肠憩室并存。16例患者均经胃镜及病理证实。
例1,患者,女,77岁,胃部不适伴烧灼感2年,饥饿时明显,服药无明显改善,饮食较好,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影像学表现:胃底近小弯后壁见1个约2.4 cm×1.4 cm大小凸出腔外的椭圆形囊袋,边缘锐利,轮廓光滑,有一狭颈与胃底相连,可见黏膜伸入其内。
例2,患者,男,47岁,上腹部疼痛不适1个月,加重2 d。有结核史多年,身体消瘦,精神欠佳,饮食尚可,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影像学表现:胃底下部小弯侧见1个长约8.5 cm、宽约4 cm凸出腔外的囊袋(图2),边缘光滑,立位憩室如悬挂一个小圆底烧瓶,并可见三层不同透亮度阴影,即气体、分泌液、钡剂,憩室内钡剂排空较慢,在胃排空后还有钡剂滞留于憩室内。
例3患者女,56岁,上腹部不适数年,饭后有时可出现呕吐,心窝痛等症状,查体:腹软,肝脾为触及。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检查:显示胃贲门小弯侧,可见一突出腔外的囊袋状影,其内可见小液平面,憩室颈部黏膜无聚拢,约0.3 cm×0.8 cm大小。X线意见:胃憩室。
例4患者男,39岁,上腹部间断疼痛半年余,期间呕吐数次,饮酒后加重,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检查:发现胃贲门下方后壁小弯侧,可见突出腔外的袋状影,内有少量钡剂存留,边缘光滑,约0.4 cm×0.9 cm周围黏膜连续,无纠集聚拢等异常征象,胃呈钩型黏膜清晰余无明显异常。X线意见:胃憩室。
例5患者男,65岁,上腹部不适数年,偶有呕吐,近段时间略加重,故来院检查,查体:上腹部轻压痛,肝脾未触及。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检查:胃底后壁小弯侧见突出腔外的囊袋状影,边缘光滑,口部无环堤,黏膜无聚拢,囊内有钡剂存留,约0.3 cm×0.7 cm。胃及十二指肠未见明显异常。X线意见:胃憩室。
胃憩室[1]是少见病,检出率为0.01% ~0.18%,贲门区占80%,好发于中年人,大多数单发,也有多发病例报告。憩室的病因尚有争论,多数学者认为胃憩室形成机制主要为胃底环肌缺如,斜行肌薄弱,加上贲门区有主要血管经过增加压力,进食后在胃内压的作用下,逐渐形成胃壁局限性向外膨出,还有学者认为是先天性的。胃憩室主要依靠X线钡餐造影检查时发现,典型的胃憩室X线诊断并不困难,主要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凸出腔外的囊袋影,边缘光滑,有一狭颈与胃腔相连,黏膜伸入其内,较大的憩室立位时可见钡、液、气分层,憩室内的钡剂排空较慢,合并炎症囊袋形态不规则,边缘毛糙,钡剂充盈不均匀。胃底憩室有时会与胃良性溃疡相混淆,根据囊袋轮廓光滑,有狭颈,并可见黏膜伸进憩室内等特点,并结合临床症状不难鉴别。纤维胃镜对诊断也有一定的帮助,胃镜所见:憩室入口呈圆形,边缘规则清楚,周围黏膜完全正常而无浸润现象,并可见黏膜皱襞直接进入囊内,憩室口处看到有规律性收缩,口的大小可以改变。
胃底憩室较少见,一般可分为牵引性憩室及内压性憩室两种[2],牵引性憩室较少见,多因自身及周围组织的炎性改变或肿瘤等粘连形成,可呈幕状突出,开口较宽,可有胃底黏膜进入,本组2例;内压性憩室多为胃壁的局限性薄弱,即先天性发育不全或缺损,加之胃内压增高,使黏膜及黏膜下层肌肉间呈囊袋状向腔外疝出而形成,其憩室壁由黏膜层、黏膜下层及浆膜层组成,其中缺乏肌层或有薄弱肌层存在,胃底内压性憩室多具有幕状的颈部,由于有颈窄腔大的特点,所以当有食物进入后不易排出时,易并发憩室本身炎症、溃疡及结石等,甚至有出血、穿孔等,所以其本身很少有单独临床症状出现,本组有14例属于内压性憩室。X线钡餐是诊断本病可靠的方法,安全、简便、无痛苦[3]。服钡剂后要多方位转换体位,将憩室于切线位上显示,呈向腔外突出的丘状、半丘状或狭颈样充盈影,边缘光滑锐利,无动力改变,内可见胃黏膜,憩室大小不一,小者如豌豆,大者如核桃。胃底憩室于立位时通常明显变小,个别可消失,但卧位或头低足高位易于显示其清晰轮廓,本组有9例。有的钡剂随体位变化而排出,如排出困难时,可引起临床症状。本病需与良性溃疡及胃癌鉴别,结合其病史及X线表现鉴别不难。
[1]郭启勇.实用放射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49.
[2]尚克中,陈九如.胃肠道造影原理与诊断.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245-247.
[3]上海第一医学院.X线诊断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1022-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