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高志磊 何慧斌 汤海涛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06~2009年收治的20例下颌骨骨折患者,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4~58岁,中位年龄31岁,单发性骨折16例,多发性骨折4例(1例伴有上颌骨骨折),其中单纯髁状突骨折4例,陈旧性骨折1例,放射性骨髓炎伴病理性骨折1例。
1.2 固定材料 选用苏州双羊牌和西安中邦牌微、小型钛板及配套螺钉,钛板厚0.6~1.0 mm,螺钉5 mm、7 mm,形状有4~8孔直型、L型、Y型。
1.3 方法 根据颌骨骨折的不同部位选择不同的手术进路,麻醉选择全麻经鼻插管或局部麻醉,暴露骨折断端,清理碎骨片及血凝块,先行颌间牵引恢复咬牙合关系,然后进行手法复位,选择合适的4~8孔的钛板,塑形,再用电钻钻孔,配套螺钉旋入固定。术中注意避开牙根及下颌管,术后流质饮食1周,伤口拆线后恢复正常饮食。
20例下颌骨骨折患者中,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1例患者术后第2天出现咬牙合关系不良,为颏部骨折伴髁状突颈部骨折,即行颌间弹性牵引,2周后咬牙合关系基本恢复。术后6个月X线片示骨折线对位良好,骨生长良好,张口度>35 mm,咬牙合关系正常,钛板无松脱。
下颌骨骨折传统的处理原则是:首先使移位的骨折段复位,再行单颌或颌间固定。骨折超过两周以上,折断处已开始有纤维愈合,或在下颌骨有多发性骨折时,手法不易获得确切复位,则采用颌间弹性牵引[1]。而且颌间固定因受颌间牵引力的作用内转,形成牙槽嵴顶接触,而下颌下缘分离,骨断面留有一锥形间隙,骨断面骨性接触面积小,断面纤维组织长入,势必延长固定时间。坚强内固定没有颌间牵引固定带来的诸如口腔卫生不良、继发龋病、进食及语言障碍、影响社交活动等诸多弊病,而且操作方便,术后大大减少了颌间固定的时间,甚至可以不用颌间固定。
骨折线上的牙齿的保留问题尚有争议。我们认为应该尽量保留,即使骨折线上的牙齿也可考虑保留,除非骨折线上的牙齿已经松动、龋坏、折断或有炎症,才给予拔除,但下颌角骨折时,下颌第3磨牙一般都应拔除,以防止骨折感染或并发骨髓炎。
髁状突骨折是下颌骨的常见骨折,因其分类复杂,骨折发生后容易引起骨折块移位及下颌骨垂直高度的改变,甚至还可能影响下颌骨的发育,因此其治疗方法的选择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早在半个世纪之前,Bellinger等就提出了保守治疗和开放手术的不同观点[2]。目前认为除儿童髁状突骨折应慎重外,一般髁状突脱出关节窝,向内侧成角30°~40°以上的畸形,升支垂直距离明显缩短导致咬牙合关系紊乱者为手术适应证,其余可采用保守治疗。我们对髁状突骨折的处理原则是:关节囊内骨折或囊外骨折移位不明显、无明显张口受限者偏向非手术治疗。本组病例有4例髁状突骨折,其中1例下颌颏部骨折伴髁状突颈部骨折,下颌颏部骨折小钛板内固定,髁状突颈部骨折采用保守治疗,术后第2天出现错牙合,即以橡皮垫颌间牵引,待骨折片复位后,去除橡皮垫继续颌间弹性牵引2周,咬牙合关系得以恢复。
微、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可利用其不同形状对不同类型的骨折选择性进行固定,操作简便,软组织损伤小,固定稳定且牢固。因其组织相容性好,无毒,不致炎,不致敏,可以留置体内不予取出,避免二次手术的痛苦,也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1]邓春富,徐中飞,谭学新,等.颌面骨骨折的临床回顾分析.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5,5(1):77-78,108.
[2]邱蔚六,张震康.口腔颌面外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1-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