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传雄
甲状腺功能亢进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所致的一组常见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大部切除术仍然是目前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一种常用而有效的方法[1]。现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0年5月在我院进行手术的160例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5年3月至2010年5月在我院进行手术的160例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其中男72例,女88例,年龄20~55岁,平均(35.6±5.8)岁,病程6个月~12年。原发性132例,继发性28例。
1.2 术前准备
1.2.1 首先要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消除患者的顾虑和恐惧心理。精神紧张、不安和失眠者可给予镇静剂和安眠药。已发生心力衰竭者,给予毛地黄制剂;伴有心房颤动者,给予普萘洛尔或奎尼丁治疗。
1.2.2 术前检查 除全面的体格检查外,还应包括:①测定基础代谢率,T3、T4检查及131I吸收试验。在有增高的患者须定期复查;②喉镜检查,确定声带功能;③心电图检查;④有胸骨后甲状腺肿时,应做颈部X线摄片,并让患者同时咽下显影剂,以确定气管和食管的受压程度。
1.2.3 药物准备 降低基础代谢率是术前准备的重要环节。①如患者基础代谢率高,用硫氧嘧啶类药物(甲基或丙基硫氧嘧啶、他巴唑等);②在甲亢症状基本控制后,即可改用口服碘溶液,3次/d口服,从3滴开始,每天每次增加1滴,至16滴止,维持此量3~5 d;③对于常规应用碘剂或合并应用抗甲状腺药物不能耐受或不起显著作用的病例,可使用碘剂与普萘洛尔合用术前准备,普萘洛尔使用剂量每6 h给药一次,40~60 mg/次口服。
1.3 手术时机的选择 经上述药物准备2~3周后。甲亢症状得到基本控制(患者情绪稳定、睡眠好转、体重增加),脉搏稳定在90次/min以下,早、中、晚脉搏波动不超过10次/min,基础代谢率在+20%以下或T3、T4值在正常范围。腺体缩小变硬,血管杂音减少,便可进行手术。
1.4 手术方式 155例行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5例行一侧甲状腺全切加峡部切除术。残留腺体量4~8 g。
1.5 术后处理 加强术后观察和护理,密切注意患者呼吸、体温、脉搏、血压的变化。术后继续服用复方碘化钾溶液,3次/d,从16滴开始,逐日逐次减少1滴。如术前合用普萘洛尔作术前准备,术后继服普萘洛尔4~7 d。患者应取半卧位,以利呼吸及切口引流。帮助患者排痰,床旁放置气管切开包及手套,以备万一患者窒息时及时做气管切开。
术后进行3个月~2年的随访,随访率90.6%(145/160)。5例(3.4%)发生喉上神经损伤,8例(5.5%)复发,4例(2.6%)甲状腺功能低下,无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损伤,无死亡病例。
除了青少年患者,病情较轻者及伴有其他严重疾患不宜手术者外,甲状腺功能亢进均可手术治疗。对于继发性甲亢和高功能腺瘤,应用抗甲状腺药物或131I治疗的效果都不甚显著,同时还有恶变的可能存在,更宜以手术治疗为主[2]。手术操作应轻柔、细致,认真对待每一步骤。①离胸骨上缘两横指处做切口,横断或分开舌骨下诸肌,进入甲状腺外层被膜和固有膜间隙,即可分离出甲状腺体;②充分显露甲状腺腺体。结扎、切断甲状腺上动静脉应紧贴甲状腺上极,以避免损伤喉上神经,如要结扎甲状腺下动脉,要尽量离开腺体背面,靠近颈总动脉结扎甲状腺下动脉主干。这样,不但可避免损伤喉返神经,且使甲状腺下动脉的分支仍与喉部、气管、咽部、食管的动脉分支相互保持吻合,不致影响切除后甲状腺残留部分和甲状旁腺的血液供应;③切除腺体的多少,应根据甲状腺大小和甲亢程度而定,通常需切除腺体的80%~90%,每侧残留腺体以如成人拇指末节大小为恰当。腺体切除过少容易引起复发,过多又易发生甲状腺功能低下。另外,必须保留腺体的背面部分,这样既能避免喉返神经损伤,又能避免甲状旁腺的损伤。甲状腺峡部亦需予以切除;④术中要严密止血,对较大血管(如甲状腺上动、静脉,甲状腺中、下静脉)应分别采取双重结扎,以防滑脱出血。切口应置通畅引流24~48 h,以便及时引流出渗血,颈部的空间小,少量的积血,亦可压迫气管[3]。
[1]王深明.甲状腺外科的进展及热点问题.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3):174-179.
[2]李发炎,郑安瑜,陈大良.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手术的改进(附106例报告).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5,39(8)增刊:96.
[3]李一杰,曾庆安,刘星伟.甲状腺全切及次全切术中甲状旁腺及血供的保护.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8,30(2):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