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栋华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轻中度高血压患者86例,均符合WHO诊断标准,年龄40~70岁,病程2~20年。入选患者均无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近期内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恶性高血压、进行性高血压和钙拮抗剂、磺胺类药物过敏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观察组41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苯磺酸氨氯地平5 mg/d加吲达帕胺2.5 mg/d,观察组予非洛地平5 mg/d加吲达帕胺2.5 mg/d,如疗效欠佳则两组均视血压情况分别加大苯磺酸氨氯地平及非洛地平剂量。两组在血压平稳2周后逐渐减量至最少有效剂量,疗程8周。治疗期间每日测血压2次,同时观察心率、临床症状及不良反应,并于治疗前后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和血脂检查。
1.3 疗效判定标准 ①显效:舒张压下降≥10 mm Hg且降至正常(<90 mm Hg)或下降≥20 mm Hg;②有效:舒张压下降虽未达到10 mm Hg但降至正常或下降10~19 mm Hg;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下降>30 mm Hg;③无效:未达上述标准者。
疗效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93.3%(42/45),观察组总有效率90.2%(41/45),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χ2=0.02,P>0.05),见表1。两组治疗前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变化比较经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治疗高血压疗效比较(例,%)
2002年我国卫生部、科学技术部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居民营养健康现状”指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比1991年增加31%,全国现有高血压患者达1.6亿,即每5名成年人中就有1例高血压患者[1]。2006年底公布的我国11省市队列人群危险因素与不同类型心血管发病危险的比较研究再次确认了高血压是我国所有心脑血管病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2]。
降压是减少高血压并发症、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与病死率的关键,这一观点已达成共识。在美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强化了噻嗪类利尿剂作为抗高血压一线治疗药物的重要地位。指南指出:①噻嗪类利尿剂单独或与其他类别的抗高血压药物联合应用于大多数无并发症的高血压患者;②为提高高血压控制率,尤其是收缩压控制率,多数患者需要联合用药,若血压高于目标血压20/10 mm Hg,治疗开始时就应考虑联合使用两种抗高血压药物,其中一种通常应是噻嗪类利尿剂;③噻嗪类利尿剂为最便宜的抗高血压药物,被公认对之无需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指南将吲达帕胺列入噻嗪类利尿剂[3]。钙拮抗剂也是高血压治疗指南推荐的一线药物,其与噻嗪类利尿剂联用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药物相互的优势效应,降压疗效叠加;进一步强化了降压及降压以外的器官保护效益。
本文中两种控制高血压的治疗方法均非常有效,而吲达帕胺相比于其他两种降压药物,价格明显便宜,患者依从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1]卫生部、科技部、国家统计局.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2002.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5.
[2]王薇,赵冬,孙佳艺,等.中国11省市队列人群危险因素与不同类型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比较.中华心血管杂志,2006,34:1133-1137.
[3]胡大一.降压治疗:重视和合理使用噻嗪类利尿剂.中国社区医师,2009,25(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