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想
(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人民医院,江苏响水 224600)
化脓性骨髓炎当属中医“附骨疽”范畴,是一种毒气深沉,附着于骨的深部脓疡。好发部位多见于长骨的干骺端、肌肉深部及骨膜间。如治疗不及时可演变为慢性骨髓炎,给患者身心造成极大的痛苦。所以,早诊断、早治疗是有效治疗本病的关键。笔者收治12例初期及成脓期的患者使用自制膏药外治与中药汤剂内服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本组12例患者,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10~17岁,平均12.13岁。发病部位:股骨下段2例,胫骨上段6例,胫骨下段4例。致病原因:考虑血行感染5例,附近软组织感染直接蔓延2例,开放性骨折或骨折外科手术术后感染5例。
患者起病急骤,全身不适,寒战、高热。口干溲赤,苔黄腻,脉滑数等。患肢局部剧痛,被动体位。初起时色白漫肿,1~2 d后皮色微红发热,胖肿骨胀,随着时间的推移局部炎症更明显。X线检查:软组织肿胀,层次不清。起病2周后,见骨骼的干骺端松质骨中出现骨质疏松,继而形成多个不规则虫噬状小的骨质破坏区,骨皮质周围见骨膜反应。
1.3.1 内治方法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候进行辨证论治,并以传统成方仙方活命饮为母方化裁。其中含金银花、防风、白芷、贝母、连翘、当归、赤芍、天花粉、甘草、皂角刺、穿山甲、乳香、没药、陈皮等。仙方活命饮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定痛的功效;若热毒炽盛,高热,口渴,加黄连、黄芩以助清热泻火解毒;若舌质红苔黄,脉洪数者加石膏、甘菊、土茯苓、丹皮;若由于跌打损伤,导致经络阻塞,凝滞筋骨者,加三七、牛膝、桑枝、丝瓜络。若体虚气弱者,加黄芪。每日1剂,冷水浸过药面2~3cm,浸泡30 min,先武火后文火煎,制成汤剂约200 ml,隔8 h将药渣再煎1次,口服汤剂,汤剂宜温服。连续治疗2个月。
1.3.2 外治方法 自制膏药主要功效为润燥、清热、解毒、止痛。 黄连 10 g,当归 15 g,黄柏 10 g,生地 30 g,独活 10 g,白芷9 g,甘草9 g,与蓖麻油、凡士林各2 500 g同煎,熬至药枯,滤去渣滓,加入青黛、乳香、没药各30 g,冰片10 g,蜂蜡20 g煎搅拌匀再次滤去渣滓,趁热把膏药涂在纱条上消毒冷却备用。于患处每周1帖。
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附骨疽疗效标准评定[1-2]。治愈:全身症状及局部肿痛消失,患肢功能恢复,X线摄片显示骨质正常;显效:全身症状及局部肿痛消失,患肢功能恢复,X线摄片示骨质破坏部分修复,骨膜反应较前吸收好转;有效:全身症状及局部症状、体征均有好转,X线摄片示骨质破坏趋于修复,病灶稳定;无效:经治疗后全身及局部症状不能控制,X线摄片示病灶继续发展,有大片状死骨生成。
7例患者在使用本方、膏剂后3 d全身及局部症状缓解,高热消退,局部红肿减轻。5例患者于5 d后缓解。2周所有患者全身症状消失,局部红肿进一步好转。股骨下段2例,胫骨上段6例,胫骨下段4例。12例患者中痊愈9例,显效2例,总有效率为91.67%。1例因治疗中途失访视无效,占8.33%。
祖国医学将附骨疽又分为数种,根据发病的部位不同,名称各异。如生在大腿外侧的叫附骨疽;生在大腿内侧的叫咬骨疽;生在手足腿膊等处,溃破后腐骨的叫多骨疽。虽病名各异,其病因、证治则大致相仿[3-4]。其治疗宜根据患者的不同症候进行辨证论治,对急性期患者宜清热解毒化湿,消肿定痛,行瘀通络[5-6]。药用方仙方活命饮化裁,含白芷、贝母、防风、当归、赤芍、天花粉等;成脓期宜扶助正气,托里消毒。药用黄芪、白芷、赤芍、甘草、皂角刺、金银花等。再辅助膏药,以局部治疗和整体调整相结合,扶正抗邪,内外协同,以达到异曲同工的作用。从本组患者的治疗结果,不难看出自制膏药外治与中药汤剂内服治疗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疗效显著,效果确切,且药物价廉易得,在基层医院有较好的运用前景。
[1]李建威.中药内外合治慢性骨髓炎46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7,23(7):435-436.
[2]黄民兴.中医治疗慢性骨髓炎105例效果分析[J].海南医学,2010,4(4):63-64.
[3]刘海帆,朱艳玲.阳和汤结合西医疗法治疗慢性化脓性骨髓炎4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0,16(1):39-40.
[4]谢秀彩,戴雪梅,龙翠洁.辨证施护慢性骨髓炎20例[J].中医正骨,2010,22(3):80.
[5]潘振欢.三黄散外敷治疗急性化脓性骨髓炎28例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96-97.
[6]丁望,邢亮亮,曹海燕,等.自拟骨炎散治疗慢性骨髓炎35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4):478-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