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对策

2010-08-15 00:52:41贾青松
中国当代医药 2010年26期
关键词:精神科职业倦怠精神病

贾青松

(新矿集团莱芜中心医院精神科三病房,山东莱芜 271100)

职业人在工作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耗尽,厌弃工作的感觉称为职业倦怠。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对不同职业群体的职业倦怠现象进行了研究。有结果表明,工作应激是导致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1],职业倦怠在精神科护士身上表现明显,现就倦怠的原因和相应对策作一阐述:

1 原因

1.1 个人内在因素

1.1.1 认识不准确 对倦怠没有正确的分析和应对,部分护士患上了倦怠症,但是自已并不了解情况,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延误了调整的最佳时机。

1.1.2 思维方式较消极 具有绝对化思维。有些护士就有僵化的思维模式。如“上次我发药这个患者就不吃药,这次肯定不吃,我是不是不适合这项工作?”这种绝对化的思维方式会导致个体对前景不看好,从而影响情绪,降低自信心。

1.1.3 心理承受能力差 心理承受能力影响着护士对健康的认识及应激源存在时的处理方式。承受能力差易出现失眠、头痛、消化不良等躯体化症状。

1.2 外在因素

1.2.1 精神科服务的特殊性及高风险性 精神病医院地理位

置较偏僻,现行的封闭式管理模式又使护士与外界减少了沟通机会。同时精神科的职业伤害对护理人员的影响也比较大。除针刺伤,皮肤黏膜感染等伤害发生率高外[2],患者的冲动行为对工作人员的身心也造成极大的威胁,加重了护理人员的负担。

1.2.2 精神科工作的高负荷和高责任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

平不断提高,生活节奏也不不断加快,导致心理问题及精神病发病率逐渐升高。从事精神卫生工作的医务人员相当匮乏,本院常住患者有140例,而护理人员只有35名,与卫生部提出的床护比1∶0.4相差甚远,这就使护士长期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健康状态和权益保护。精神科的突发事件发生率较高,护士又是事件发生时的可能唯一当事人,所以承受更多的精神压力,防备医疗事故以及医疗纠纷使护士长期处于复杂心情中,身体始终处于应激状态。李小妹等[3]的调查显示中国护士中有疲惫感的人有59.1%。

1.2.3 人际关系复杂,工作不稳定 精神科护士不仅要面对精神异常的患者,还要面对长期受精神病患者折磨、精神高度紧张及压抑的患者家属,同时还要处理医护、护护之间的关系。尽管长期以来一直在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但医尊护卑的观念仍根深蒂固,加之医护之间的待遇在本院差距较大,令护士们感到职业前景不乐观,自身价值得不到认同,工作无成就感。据调查:48.77%的护士想转行[4]。尤其是精神科护士近年来都是聘任制,年轻的护士不想面对这样大的压力,就趁年轻转到其他科室和行业去发展。

2 对策

2.1 社会方面

社会各界要倡导尊重护士,加大对心理疾病及精神病知识的宣传,使人们正确认识精神疾病,理解精神病患者,同时也尊重精神科护士的劳动成果。

2.2 医院方面

根据弗罗姆的期望理论,激励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达到目标的概率和人们对目标的重视程度和评价高低[5]。因此医院要充分应用奖励机制,要尽可能地为护士创造学习机会,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奖金分配倾斜于临床一线科室,充分体现高风险就要有高回报。

2.3 护理管理方面

护士长作为一名基层的管理人员,一定要理解爱护护士,为护士减轻心理压力。护士长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6]。因此护士长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要会称赞护士,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合理安排好班次,让护士有充足的休息时间,以减轻护士的工作负荷,营造好的工作氛围。还应对护士的家庭予以关注或帮助。如当护士要照顾老人、孩子需要请假时,要表示理解和关心,做到人性化管理,以降低护士的家庭冲突,进而预防或矫正护士的工作倦怠。

2.4 护士自身方面

2.4.1 积极调整生理状态 精神科护士要形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强壮的体魄不但能使护士有更高的工作效率,也使护士具备更好的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要学会有效地休息,如:采用深呼吸,肌肉放松,听轻松音乐等。积极参加适量的运动、科学饮食、饮食要粗细粮搭配合理,多吃蔬菜水果。

2.4.2 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 护士应该经常反思自身的局限,看是否是自已思维模式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改善。同样是患者拒绝服药,积极地思维是会想患者遇到什么情况或者患者对自己的工作态度有看法了,要怎样去改善。消极的思维会想可能我不适合这份工作,不吃药算了。要积极地思考,而不是消极地对待。

2.4.3 为自己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工作之外的时间可以和亲朋好友多聚聚,增加交流情感的时间。工作中的事情可以和同事多沟通,取得同事和领导的关心理解和支持,一些消极的情绪如愤怒、恐惧、挫折等应及时倾诉,以得到压力的释放。

[1]王玉林,刘碧英,王瑞.综合医院一线医务人员工作应激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9(3):206-207.

[2]吴安华,任南,吕一欣,等.护士面对针刺伤的危害及其对策[J].中华医学感染学杂志,2002,12(7):525.

[3]李小妹,刘秀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惫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45-648.

[4]刘晓荣.部分军队医院护理人员现状调查分析[J].解放军医院管理,2002,49(2):155-156.

[5]苏东水.管理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151.

[6]张目義.护士管理者的心理素质对群体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9):51.

猜你喜欢
精神科职业倦怠精神病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中老年保健(2021年6期)2021-08-24 06:55:46
完形填空专练(五)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
精神科护理工作研究进展
精神病
都有精神病
文苑(2018年19期)2018-11-09 01:30:28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精神科医院安全隐患多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01-22 13:50:58
参与式教学法在精神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