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平,丁利忠,王延博
小儿哮喘是以反复发作,喉间痰鸣,呼吸急促,甚至呼吸困难为主要特征的肺系疾病[1]。中医防治本病注重分期证治,目前多遵从元代医家朱丹溪所言:“未发以扶正气为要,已发以攻邪为主”,分发作期与缓解期两期辨治。导师王烈教授通过多年临床实践,认为小儿哮喘在发作期之前往往已有特定症状,即先兆阶段,并把该阶段称之为“哮喘苗期”[2];在这一时期进行早期中药干预,并指导家长针对性护理、密切注意病势发展、及时用药等,可有效减少发病,并形成了系列防治方药。本文从理论依据、临床研究等方面论述“哮喘苗期”理论。
1.1 “哮有夙根”学说 哮喘有“根”是一种极为朴素的认识,古代医家早有相关论述,表明人们已经认识到本病的反复发作特点。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喘促》曰“喘有宿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明·戴元礼《证治要诀·卷六·哮喘》也提到“喘气之病,哮吼如水鸡之声……此谓嗽而气喘,或宿有此根……遇寒暄则发”。清·李俊《圣余医案诠解》论曰“一遇外邪即发者,内有宿根也。盖其先皮毛受邪,失于表散,入留肺俞,或食寒饮冷及酸咸等物,以致血脉凝滞……此其致宿根之由也,有此宿根则相傅之官早失治节,故一触即发耳。”但在本病的“除根”治疗方面则论述较少,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哮》提出“按穴灸治,尤易除根”的治疗方法;明·万全《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哮喘门》也认同此治疗方法,倡“若要断根,常服五圣丹,外用灸法”。上述文献记载均说明人们已认识到该病之“根”,但对发病先兆却鲜有提及。
王烈教授通过大量文献研究与临床实践,结合哮喘“夙根”学说,创造性地提出“哮喘苗期”理论,将哮喘病的防治提前到了无任何咳喘症状的时期。所谓“苗”,《辞海》所载含义颇多,指一般植物出生时的名称或禾类植物开花结实以前的名称,也可引申为事物的因由,端倪或略微显露的迹象。每每提起“苗”,多与幼小初生相关联。在中医理论中,“苗”论并不少见,如“惊为风证之苗”“舌为心之苗”等。王老所谓“哮喘苗期”即指小儿哮喘病的“端倪”,可谓早矣!
1.2 “哮喘苗期”理论的现代医学依据 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在形态结构、功能活动方面固有的,相对稳定的个体特征[3]。体质异常是遗传和遗传倾向性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确定体质类型有助于找到疾病的病因。人的体质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可变性,通过干预可以使人的体质偏颇失衡状态得到改善与调整,从而恢复健康[4]。哮喘是一种多基因的遗传病,体质学说及人体病理研究为哮喘病的发生提供了理论依据。匡调元[5]根据中医临床诊疗实践经验将人类体质分成六型:正常质、燥红质、迟冷质、倦白光质、腻滞质、晦涩质。温振英等[6]结合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将小儿体质分为阴阳平和型、滞热型、脾胃气虚型、脾胃阴虚型、脾胃气阴两虚五型;郑启仲[7]以小儿形、舌、脉、证特点作为依据,将小儿体质分为正常型、脾胃虚弱型、肝肾不足型、肾气不足型、血虚型五种类型。诸多医家对不同体质的易患疾病进行探讨,说明医者已重视体质因素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赵霞等[8]提出了用体质理论指导小儿哮喘的防治。现代医学也认为具有特应性体质的个体如湿疹、鼻炎等是哮喘的高发人群[9]。
目前针对疾病预防的分级定义为:一级预防(基础预防),是指消除一切尚未导致疾病发生的高危或致病因素;二级预防是指疾病发生后尽早进行诊断和治疗;三级预防则是将疾病的危害降至最低限度[10]。虽然,医学家早已认识到基础预防的关键性,但尚无完整的可行性方案,所以至今对小儿哮喘的预防仍多为二、三级水平,只是疾病发生后的对症处理,基本上不改变自然病程[11]。而“哮喘苗期”理论的创立,符合中医“治未病”理论,旨在为本病的早期防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与依据。
王烈教授“哮喘苗期”理论的形成,始于一个幼儿哮喘患者,5月龄时患儿曾食后即泻1个月,之后常有喉间痰鸣;生后10个月就诊时曾有喘息,分析其病史得知其幼时有脾虚史,脾虚湿邪聚而为痰,痰贮肺络,外邪引动日久哮作。此后重视哮喘病例既往史的调查研究,逐渐归纳出一些临床特点,如虚胖、面色白光白、鼻塞、喉间痰鸣、湿疹、佝偻病明显,既往有易感、经常腹泻病史,并且有药物过敏、家族成员中有哮喘病史等。而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病史回顾,发现其具有全部或部分上述临床特点。在20世纪80年代系统观察了100例具有苗期特殊状态的婴儿,发现其中有38例发生哮喘;又对100例哮喘婴儿的病史进行回顾性调查,确认具有苗期征象者70例[12]。王老称此类表现为“痰蕴状态”[13]。上述诸象,乃先天肺脾肾虚所致,拟固气抑痰法防治,先后拟防哮汤、固哮汤进行早期干预治疗。
王烈教授认为,“夙根”产生责之于肺脾肾三脏之虚,所以用药应有所侧重,多归经于肺脾肾脏,治以益气补肾、固本防哮,治疗分两个疗程,方药选自拟防哮汤、固哮汤加减。第1疗程:药用黄芪、玉竹、女贞子、补骨脂、太子参、五味子、牡蛎、大枣、佛手、山药。第2周加熟地;第3周加何首乌;第4周加海螵蛸。之后休药 3个月。第2疗程:黄芪、陈皮、生甘草、佛手、山药、熟地、何首乌、海螵蛸、大枣、黄精;第2周加百合;第3周加山茱萸;第4周加桑葚子。诸药合用可使肺气固、脾气健、肾气纳而达扶正祛邪的作用,从而使痰饮无以内生,从根本截除哮喘“夙根”的产生,以期达到在苗期防止哮喘发病之目的。
“哮喘苗期”理论针对可能发生哮喘的征兆,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预防,旨在改善肺脾肾脏虚损体质,有效降低哮喘患儿的发病率,防患于未然,符合中医“治未病”理论。作为医生,明确小儿哮喘发病前经历的苗期阶段,可采取早期干预措施,以期达到预防哮喘发作的目的;而作为家长,认识到此期的重要性在于加强护理,医患配合共同防止病作,即使发病,亦可及时用药,防止病变,此即王老所谓“精治细防”。
在“哮喘苗期”及早采取干预治疗的关键,在于祛除哮喘发作的夙根——伏痰。此外,深入研究“哮喘苗期”的理论并临床应用,进行体质、分子遗传学、分子免疫学等方面研究,进一步结合人类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与基因芯片技术,对哮喘高危、高发人群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力求改善体质状态,努力把哮喘的预防提升到一、二级水平,并有效防止“过度医疗”,必将对小儿哮喘病的防治大有裨益。
[1] 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7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75.
[2] 王烈.婴童哮喘防治诠论[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0-13.
[3] 王琦,盛增秀.中医体质学说[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15.
[4] 王琦.“治未病”的中医体质辨识理论与技术[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8,2(4):193-194.
[5] 匡调元.两纲八要辨体质新论[J].中医药学刊,2003,21(1):108-110.
[6] 温振英,郑军.小儿体质类型与辨证论治[J].中医杂志,1998,39(6):362-363.
[7] 郑启仲.略论小儿体质“三说”[J].河南中医,1997,17(1):3-4.
[8] 赵霞,洪两,汪受传,等.用体质理论指导小儿哮喘的防治[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1(3):148-149.
[9] 陈育智,王红玉,王海俊,等.中国儿童呼吸道及特应性疾病患病情况调查[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26(3):143-147.
[10] Gore C,Custovic A.Primary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allergic airway disease[J].Paediatr Respir Rev,2003,4(3):213-224.
[11] 李晓青,洪建国.生命早期过敏体质形成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儿科杂志,2004,42(2):150.
[12] 王烈.婴童医鉴[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78.
[13] 王烈.哮喘苗期辨治经验举隅[J].山西中医,2002,18(6):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