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生
(沈阳炮兵学院基础部,辽宁沈阳 110162)
海防的起源和海防概念研究述评*
高新生
(沈阳炮兵学院基础部,辽宁沈阳 110162)
海防的起源众说纷纭。海防概念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海防概念与海权、海军、海疆、边防、国防等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新形势下,海防问题成为中国国家战略和军队建设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海防;起源;概念;述评;海防学
长期以来,存在一种偏见,即认为中华古老文明基本是农耕经济的产物,传统上认为中国古代“有海无防”。中国海防起源于何时,海防的概念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变化?这一问题影响到学术界对中国整个海防的认识。新形势下,澄清海防起源和概念问题,应该是海防问题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国筹划沿海防务可以追溯到很久,“从人类有了军事实践活动那天起,海就与战争联系在一起”,[1]所以,有政权就有海防,“自从阶级和国家产生以后,濒临海洋的国家便有了海防”,[2](P441)这时候的海防活动主要是对付本国的敌对势力、海盗或其他少数民族。
(一)先秦海防说
明史专家范中义认为:“我国在沿海设防可追溯到很早。”[3]国家海洋局战略研究所的杨金森指出:“中国地域辽阔,在沿海有时有不同的诸侯国或割据势力,他们各自有自己的海上武装力量,即海军,为了防范对方,也在岸上设立防御设施,建立防守沿海的军队和城堡。从而形成了地方性的海防。……中国这种地方性的沿海设防是从春秋开始的”。[4](P45-46)两人在《中国海防史》论及海防起源时,认为“齐国无疑是有了海上的设防,而从进攻是最好的防御而言,吴国也有了海上的防御。所以这一仗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海防建立的标志。”[5](P2)另外,现代学者黄鸣奋著《厦门海防文化》和驻闽海军军事编撰室编《福建海防史》等著作也都是从先秦海防开始写起的。
(二)唐代海防说
《边防论》的作者毛振发认为:“中国海防的实践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以前,但是‘海防’的文字概念则出现较晚。”[6](P2)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唐朝在我国海防事业发展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7](P10)由于连绵的对外战争,朝廷担心来自北部沿海国家的威胁,唐中央政权在登州常年驻扎征调服役水手5400余人,每期两年,轮番更调;密州港初为“掌捍防守御”,将这里作为黄海沿海区域的海防要地。742年,设登州守捉,莱州领之,东牟守捉,登州领之。“这显然是为了加强山东半岛沿海的防守”。[5](P9)798年,唐“在海南‘建立城栅,屯集官军’,使得海南岛及其周边的广大海域都处在唐朝军队的控制之下”。[2](P163)
(三)宋代海防说
从史料来看,清代儒者惠士奇在其《防海》文中说:“防海之法,莫详于宋:有海军,有海船,有海道。”[8]学者卢建一在其专著《闽台海防研究》中指出:“就收集到的相关资料来看,宋以前未见有海防的一记载。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后,开始有了海盗,也就有了海防水寨的最初记载。”[9]青年学者王青松博士致力于研究南宋海防,指出为了应对来自海上的军事威胁,南宋政府加强了对海防的统一领导,设立了沿海制置司,并且在千里海岸建立起了严密的防御体系。[10]有学者认为宋代海防与明代海防相差很远。台湾学者王家俭认为:“我国……历代对于海防经营大都不如塞防经营那么的锐意而积极。……至于防海之法,虽有宋代渐趋整备之说,可是,宋代的海防不如明代海防严密。”[11](P2)
(四)明代海防说
海防是国防的一部分,一个朝代采取什么样的海防模式,根本上决定于统治阶级的海洋观念和海防思想。“岛寇倭夷,在在出没,故海防亦重”,[12]构成东及东南沿海地区海患,迫使明朝统治者对东和东南沿海地区采取“御海洋”、“固海岸”、“严城守”等方略。明代一大批官员和将领,在致力于海防斗争的同时,还组织编纂了《筹海图编》、《海防纂要》等许多海防著作。于是,海防一词应运而生。清代学者蔡方炳在其《海防篇》中说:“海之有防,历代不见于典册,有之自明代始,而海之严于防自明之嘉靖始。”[13]《广东通志》也有“古边防而无海防,海之有防自明始”的记载。[14]但“海之有防”并不是海防的起源,“历代不见于典册”,只是从海防一词来说的,不能因此而否定之前海防物质的存在。明朝开始有海防,这种观点代表了学术界普遍看法,不仅因为明代出现“海防”一词,更是因为明代抵御外敌从海上入侵,形成了相对完整的防御体系。范中义认为“明以前,除元朝有抵御外敌从海上入侵的作用外,其余多是对付本国的敌对势力或其他民族,而且仅限于个别地域,没有完整的防御体系。因此这些不过是海防的萌芽,真正形成防御体系,则在明代。”[3]另外,由于明代为我们研究古代海防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海防资料,所以,中国海防研究的很多成果都集中于明代,在海防制度、海防基础建设、海防思想等方面都有相对杰出的成果出现。
总之,人们分歧的产生在于学者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有的从防御对象为外国入侵者的角度出发,有的把防御对象扩大到包括国内的各种海上敌对势力。中国海防发展具有其他国家所不同的特点,研究中国海防不应以海防概念的出现为标志,也不能以今天的海防概念套用古代海防,海防力量的出现、海防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海防思想的萌发都应该是我们考察中国海防起点的重要因素。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世界范围内的海洋问题变得日益复杂,关于海防问题的研究也再次引起世人关注。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到现在,海防概念经历了一个由狭义海防向内涵扩大化海防的转变过程。
(一)狭义的海防概念
古代关于海防概念的阐述,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基本都是从狭义上定义的。明代郑若曾在《筹海图编》中,对“海防”的解释是:“防海之制谓之海防,则必宜防之于海。”[15](P12-13)把海防释义为防海,突出了一个“防”字,包含了守土防御、海岸防御、防民出海等消极防御思想,这对以后海防观的形成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明朝谭纶说:“今之谈海事者,往往谓御之于陆,不若御之于海。其实大海茫茫,却从何处御起?!”[15](P12-13)这种观点代表了当时相当一部分人的观念。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帝指出:“朕思海防之道,惟在陆路兵弁守御严密,乃为扼要。”[16](P199)正是在这种社会思想基础下,才使后来的清廷在筹建海军之始,就确立了消极保守的海防战略而不知,认为所谓“‘海防’二字,顾名思义,不过斤斤自守,亦不足以张国威而慑敌情”。[17](P266)然而,“以陆制海”的看法至今还存在于不少人的思想中。
20世纪70年代,《辞海》解释说:“海防,为保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备外来侵略,在沿海和领海内所采取的一切军事措施”。[18](P2154)很明显,这是从狭义的视角来定义海防的军事属性的。按社会职能而言,海防当属于军事领域,具体应包括海防领导体制、常备海军建设、海防武器装备、海防后备力量动员、海防科技与教育、海防工程设施等内容。
1990年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福建海防史》,该书对海防的定义仍没有突破军事定义的范畴,认为“海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濒海地区在建立国家政权或划归内地政权管辖之后,为保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御敌人侵犯,在沿海及其相关海域内采取的防卫措施。”[19](P1)但这一定义已经将“海防”概括为海防主体、海防任务、海防措施三大方面。需要说明的是,随着海防问题研究的深入,对海防狭义概念的理解也有了新的认识,认为“‘海防’是指海上防卫,即以海上武力抵御外患,消灭来犯敌人,确保国家安全。”[16](P224)而从“近代意义上讲,是指有海岸线的主权国家对来自海洋方向的代表政府行为的外敌入侵的防御”,[20](P23)前者把“海防”特指为“海上防卫”,后者把“海防”定义限定在近代,未免不会得出“中国古代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海防”的结论。
(二)内涵扩大的海防概念
20世纪90年代这一理解发生了变化。《辞海》再版时阐释说:“海防,国家为保卫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维护海洋权益,防备外敌入侵和人员、物资非法进入,在沿海和海疆进行的防卫和管理活动的统称。”[21](P2634)这一定义,不再把海防看作是一种军事行为,而是将其内涵扩大化了。
1990年,范中义在《历史研究》上发表的文章中指出:“海防是指为防御从海上入侵的敌人,为保卫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安全和海洋权益所采取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措施和斗争。”[3]这样,从海防对象、海防任务、海防方式和海防内容几个方面对“海防”做了定论。这时出版的《军语》为了突出海防的军事属性,删除了《辞海》再版时“人员、物资非法进入”的词句,认为海防是“国家为保卫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维护海洋权益,防备外敌入侵,在沿海地区和海疆进行的防卫和管理活动的统
称”。[22](P55)
(三)21世纪的海防概念
进入新世纪后,学术界对海防的认识更加全面而系统了,黄鸣奋对海防概念的阐释最有代表性,他认为“就其本质而言,海防是为保卫国家安全而在沿海地区布置的防务”,从大文化角度研究海防,具体化分析把握海防与18个社会部门的关系,即“海防18面”,把海防视为一种特殊的交往形式,从而将“海防”的研究范畴细化为“海防环境”、“海防主体”、“海防手段”、“海防方式”、“海防内容”、“海防对象”6部分。作者对“海防6要素”分别作了解释:海防环境,“兼及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海防手段,“系就应用于海防的各种设施而言”;海防方式,“指的是对付海上入侵、防止内外策应、保证沿海地区安全的具体做法,包括布防、会哨、巡逻等。”海防主体,“自然以军队为主”,兼及地方政府机构和民众力量;海防对象,“指的是对一个国家的沿海地区的防务构成威胁的社会力量。”海防内容,“指的是海防过程中所发生的具体事件。”有一条主线贯穿海防各要素,那就是“海防精神”,即“展现于与特定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沿海防务相适应的海防科学、海防教育、海防文化(狭义)、海防道德、海防礼仪、海防法律、海防艺术、海防管理、海防政治、海防哲学、海防史学,乃至于海防宗教;合起来说,海防精神是由特定海防环境中的特定海防主体在同特定海防对象进行斗争中所形成的、物化在海防手段里、体现在海防内容中的一种宗旨、情怀。”[23](P1-13)
从狭义上讲,“海防”问题的中心内容就是如何防的问题。当前,现代海防的职能发生了变化,海防的职能“至少是在海上防卫敌国对周边海域的侵犯,而不是单纯的防御敌国从海上对陆地的进犯”。[24](P44)海防的范围增加了,海防不仅要保卫沿海的陆地国土,而且还要保卫广阔的领海、领空和专属经济区、大陆架。“海防战争一旦爆发,战场不应该局限在本国的领土、海口和海域,最积极的战斗方案是‘以战为守’,最大限度地发挥机动攻击能力”。[25](P323)海防的难度明显加大。过去保卫沿海陆地和领海离岸较近,海水较浅,相对容易;现在要在海洋国土外侧线防御,离海岸线较远,海水较深,海情和气象以及周围情况特别复杂,这里的防卫必然是全方位的、远距离的、天上与水面以及水下和海底的多维防御。岛屿防御的任务加重。由于海岛的新价值诱发了某些邻国“占岛夺海”、“以岩礁为岛”的新威胁,国家对于海岛尤其是边缘的岛、礁、暗滩、暗沙,都特别需要加强防御,任务更加繁重。[26](P295-298)
但是,海防又不仅仅局限于对边界的军事防卫,而是指在陆、海、空等海域范围为保卫国家“政治和经济利益”所采取的“一整套措施”。所以,有人指出:海防问题“辐射面绝不仅限于军事,而是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法规等诸因素。因此,应当从广泛的意义上,以更开阔的视野来看待海防。”[27](P2-3)“‘海防’问题所涉及的具体内容是繁多的,其研究范畴也是相当宽泛的”。[28](P2)今天,我们理解现代意义上的海防应该是指在海域内外一切军事与非军事活动的统称。
一直以来,人们把海防归属于边防中,认为海防就是岸防,海防是海军,海防是海权,这种概念上的含混不清,影响到人们对国家海防战略的认识及海防建设的整体进步和发展。海防概念与海军、边防、国防、海上力量、海疆、海权等概念有联系又有区别。
(一)海防与海军
海防的主体是军事方面的建设和斗争,尤其是海军的建设和应用。海防离不开海军,海军主要是在“海洋遂行作战任务”,但海军只是海防力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少数人理解海权的涵义是可能的,而让多数人认识海军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是相当困难的。”[25](P323)换句话说,让人们理解海防的内涵和外延则更难了。在对中国海军历史问题上,有人指出:“中国古代海军史的探索和研究,长期以来基本上处于空白的状态。人们一提‘海军’,往往都认为是从甲午战争,或者是从近代购舰、造船、用西法练水兵开始。其实,这至少是混淆了古代海军和近代海军的概念。”[29]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中国古代“有海无防”,忽视了海防名词出现以前我国古代海军力量的存在,一提到“海防”,就会想到是从明朝抗击倭寇开始的,混淆了古代海防与近代海防的概念,这种思想对今天国家海上安全战略的确定及整个国民海防意识的提高都是无益的。
(二)海防与边防
古今中外,国必有边,边必设防,概莫能外。古人云:“备边足戍,国之重事。”现代边防无论在其概念含义,还是在功能、任务或对象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边防不仅表现为军队对国界的守卫,而且也是国威、军威、民族精神与国家对外政策的综合体现。
《辞海》对边防的定义为:“为保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备外来侵略,在边境地区所采取的军事措施”,[18](P2154)这也是一种狭义的定义,仅仅把边防看成一种军事行为。《军语》的定义相对全面,认为边防是“国家为保卫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敌入侵,在边境地区进行的防卫和管理活动的统称。”[22](P55)毛振发认为边防是:“为保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维护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和周边环境,促进国家边境和沿海地区的政治稳定与经济繁荣,在边境、海疆和空疆的边缘地带所实施的建设、管理和防卫措施。”[30]但是,用边防概念囊括海防、空防似乎并不妥,因为除此之外,还有电磁空间、太空等国家防御内容。
(三)海防与国防
国防是一个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它更多是一种军事上的术语。军语认为:“国防是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而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22](P44)海防、边防、空防、信息防御、空间防御等都应该是国防的组成部分,在一定时期,每个国防的组成部分表现出来的强弱都有所不同。比如鸦片战争后,整个社会掀起的“海防”“塞防”之争思潮就是这一反映。现阶段,我国陆上环境相对稳定而海上安全形势相对复杂,不安定的因素有所增加,“海防的目的在于实现国家的战略安全,而不是被动地抵抗侵略。”[24](P49)必要时我们的海防应该走出国门,在更广阔的空间最大程度地保护国家的海上利益和安全。有人提到“大边防”的概念,试图把与国防有关的都成为边防,但这种称呼容易忽略特定时期国防应该突出的重点。
(四)海防与海上力量
“海权”论者在定义海上力量时,指出:“它不仅包括用武力控制海洋或任何一部分的海上军事力量的发展,而且还包括一支军事舰队源于和赖以存在的贸易和海运的发展”。[31](P38)关于“海上力量”的定义:张序三中将认为海上力量是指一国拥有的用于开发、利用和控制海洋的实力,包括平时利用海洋进行航海运输、科学考察、渔业生产和资源开发的力量;战时控制一定海洋区域的制海权,保障己方行动自由,必要时阻止敌方行动自由的力量。[32](P9)因此,海上力量包括海上军事力量和海上非军事力量。海上非军事力量涵盖范围比较广泛,包括与海洋有关的一切因素,大体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硬实力,如海洋经济、港湾条件、海外基地等;二是软实力,如海洋意识、海洋科技、海洋法制、海洋管理等。从以上定义看,海防活动离不开海上力量,海上力量为海防建设发展提供重要的安全保障。
(五)海防与海疆
海疆是指领海基线以外的国家管辖海域,包括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国家管辖海域和岛礁等。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沿海国对其拥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领海是指沿海国的主权及于其陆地领土及其内水以外邻接的一带海域,它是国家领土在海中的延续,与国家领土的其他部分一样,沿岸国对领海内的一切人和物享有完全的、排他的专属管辖权。传统的地理概念片面地把陆上疆界作为研究考察的对象,忽视了海上地理环境的存在,大陆海岸线至领海基线的海域是国家的内海,其法律地位与领土完全相同。有学者认为古代海疆就是指海防区域:“当时(指清朝)海疆所指仍主要是东南的海防区域,即东南沿海的府县,包括海口、沿海半岛和大小岛屿等。”[33]当前,一个沿海国家的现代国防,其海洋方向的前线不是在海岸线,也不是在领海外侧线,而是在大陆海岸与岛屿海岸的领海基线以外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外侧以至350海里的“海洋国土”外侧线海域的广阔空间的外沿上,这里才是国家防卫的新前线。
(六)海防与海权
“海权论”者认为:海权,“它涉及了有益于使一个民族依靠海洋或利用海洋强大起来的所有事情”。[31](P1-2)按照马汉的定义,海权“不仅包括用武力控制海洋或其任何一部分的海上军事力量的发展,而且还包括一支军事舰队源于和赖以存在的平时的贸易和海运的发展。”[31](P38)海权的本质,就是扩展海上贸易和航运,开发海洋,以及保障其安全的能力。当今学者从国际法角度出发,认定海权即“海洋空间活动的自由权”,它包含狭义和广义两层涵义。狭义的海权指“国际法赋予的一个国家对本国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海域上部大气空间的管辖、控制权和在受他国武力攻击、蓄意侵占时的自卫权,以及对待他国在海域违反国际法和本国法律时的裁决权”。广义上的海权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的公海、国际海底区域自由航行、开发利用的权利”。[34](P288-291)显而易见,狭义海权是广义海权的基础,一国若无法保障本国领土,毗连区及专属经济区,则在公海的自由航行及开发利用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广义海权是狭义海权的发展和延伸,如果一国仅具有狭义海权,那么其未来发展就会受到很大限制。“无论狭义海权还是广义海权,关键是军事海权。……军事海权虽然是各种海权的核心,但它决不是任何一个国家发展海权的最终目标。”。[35]也有人指出:“海权国家是一个国家经略海洋的战略产物,只有当濒海国家对海上各种力量予以正确运用,并对本国的海洋经济和未来发展以及涉及海洋争端的事务产生威慑力时,海权才能成立。”[36](P5)因此,中国海权是一种隶属于中国主权的海洋权利而非海洋权力,建立在这样一种概念之上的中国海权,其实质上就是中国海防,即在当前中国国家海上领土仍然不完整的条件下,其海权发展都是有限海权,“中国目前的海权实现能力尚未‘溢出’其主权范围”,[37](P8)在一定意义上,对一个从事积极防御国防政策的国家来说,中国的海防发展,更多地属于有待于争取和实现的合法海洋权益的范畴。
综上所述,海防的概念应该是一国为保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捍卫国家管辖海域的权利,维护国家合法的海洋权益,防御敌人从海上来的侵略,以及在沿海地区、岛屿、领海、内水、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及整个管辖海域乃至部分中、远海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和行为活动的统称。对此,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站在国家和军队建设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海防问题
世界海洋格局的新变化,给中国走海洋强国之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开发海洋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38]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和我国的主张,中国有宽度12海里的领海、24海里的毗连区及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管辖海域,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陆地领土的1/3,还分享有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的海洋权利。
21世纪,中国海防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威胁,中国海上领土实现国家统一面临许许多多的新问题。尤其是目前我国重视海洋,发展海洋事业,倡导提高国民海防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海防是一个大概念,海防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历史、文化、外交、法律等内容紧密相联。边防概念的定义忽略了海上交通畅通、战略利益维护等内容,用边防概念涵盖海防,或者把海防作为边防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来研究,容易忽视海防的特殊规律和发展特点,即海上斗争方式特殊性和手段的复杂性,比如民族问题在边疆地区是一个相对敏感的问题,但在海防地区则主要是与周边海域国家海洋权利与权益的矛盾问题,民族问题并不突出,因此,国家和军队所采取的政策和方针也就有所不同;边防只是在边境线内进行防御,而海防除了要维护领海主权外,还要保卫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海上战略通道的安全。
(二)从中国国防政策来看,用海防概念符合中国国情
积极防御是我国海上防卫政策的实质。20世纪70年代后期,邓小平同志对我国海上防卫政策的性质作出了明确的阐述。他强调指出:“我们的战略始终是防御,20年后也是战略防御。就是将来现代化了,也还是战略防御。”[39](P43)这一战略思想,表明了我国海上军事力量为维护国家海洋利益、保卫国家安全和为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服务的立场和目的。
与欧洲、美洲等许多国家不同,中国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大陆国家。中国陆地面积广阔,地产丰富,气候适宜,是传统上的农业国家,不必像那些海洋国家要发展就面临到土地问题、资源问题甚至是衣食问题,有限的国土被大海包围,要想发展,就必须征服大海,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所以中国自古以来从来就是一个典型执行海防政策的国家。直到近代以后,中国人第一次意识到西方海权强大的威力。所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致力于建设发展强大的海防。从保护国门安全到保护生命线安全,中国海防的目的只有一个——防御。这与西方海洋国家进攻型的海权战略有着明显的不同。
《2008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指出:“中国实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在战略上坚持防御、自卫和后发制人的原则。适应世界军事发展的新趋势,依据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的要求,中国制定了新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40]因此,中国海防力量绝不会以武力侵略或威胁任何和平国家,也不会谋求建立扩张为目的的军事基地,相反,中国海防将是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法,行使、维护海洋新秩序和“和平利用海洋”的和平、均衡需要,充当维护世界和平、安全、稳定的坚定力量。
(三)科学统筹边海防建设,构建中国特色的海防学学科体系
中国是一个陆地大国,同时,又是一个海洋大国。在国家战略的制定上,一定要统筹好边海防建设的关系。2005年11月15日,在全国边海防理论研讨班上,周永康要求海防理论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宽广的战略眼光,积极探索边海防的指导规律,十分珍惜宝贵的历史经验,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创新,坚持与时俱进,努力提高指导边海防工作的水平”,“要改革创新,着力解决制约边海防发展的重点问题”。[41]
长期以来,海防问题渗透和包容在军事学、战略学、边防学、政治学、历史学、地理学、海洋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中。目前,人们对海军历史、海军战略、海军力量和装备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丰富,在海防研究方面有了很大进展,但是以往研究的相对滞后,造成了这一领域研究具有某些先天不足,其中最基础、对确定海防研究的范畴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确立中国海防学理论体系。“在我国人文社会学界,海洋问题研究仍附属于传统学科之下,处于主流之外的边缘地位,还没有形成推动学科建设的研究主题,与海洋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一些学科的海洋研究虽有分支细化的迹象,但还没有分化出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42]因此,“把以往分散在不同学科内的涉海理论和重要论述,发展成学科体系,赋予新的含义和实践要求,创造出相互贯通、紧密联系的新思想、新论断。”[43]从一定意义上来看,海防学就是随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从其他相关学科分化出来的且相对独立的新学科概念。当前,海防学理论研究还很薄弱,现实中,急需要搭建一个海防学理论体系,使各个方向或领域的研究进一步深入,逐步丰富内容,完善体系,并使之系统化。在两会期间,部分人大代表针对我国边(海)防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建议“建立解放军边防学院,专门培养边(海)防部队指挥军官”,并“依托这所学校,构建具有我军特色的边(海)防学科体系”。[44]
(四)中国海防建设需要走出“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新的世纪,由于我国海上安全问题的解决与国家安全战略拓展和对外政策的联系日益密切,海上防卫政策与国家战略和政策拓展的总体协调性需求大大增加,不仅为了满足国内日益高涨的经济发展需求,我们要维护自身海洋安全,更多的是为了国家长期战略利益拓展我们要维护海洋。当前,我国海防专业人才培养缺乏专门机构,培养方式缺乏针对性,主要由军队部分院校模式培训。以这种分散式、搭车式、随机式模式培养海防军官,定位不准,层次低,教学质量滞后,无法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海防部队遂行防卫、管理、建设任务的需要。“21世纪的海洋发展,……不仅需要熟悉海洋事务的经济、技术、管理、军事的人才,还需要精通海洋政治、外交、法律、历史的人才”。[42]2009年7月24日,胡锦涛主席在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走出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的精神,着眼于培养国家和军队海防建设发展的需要,紧紧围绕中国海防发展的实际,为建设强大的中国海防培养更多优秀的海防人才,这是时代所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
[1]史明星.中国历代海防发展概览[J].军事历史研究,1992,(4):103-112.
[2]张炜,方堃.中国海疆通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3]范中义.明代海防述略[J].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1990,(7):23.
[4]杨金森.中国海洋战略研究文集[C].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
[5]杨金森,范中义.中国海防史[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
[6]毛振发.边防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
[7]中国人民保卫海疆斗争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79.
[8](清)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卷85)·兵政十六海防下[EB/OL].http://club.xilu.com/wave99/replyview-950484-17743.html.
[9]卢建一.闽台海防研究[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
[10]王青松.南宋海防初探[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3):98-149.
[11]王家俭.清季的海防论[A].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C].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
[12](清)张廷玉等.明史·志第六十七兵三 海防[EB/OL].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mingshi/ms_091.htm.
[13](清)蔡方炳.海防篇[A].王锡棋.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9帙卷43[C].上海:著易堂石印本,光绪17年,1891.
[14]广东通志卷123.郑和研究[J].1997,(2):13.
[15](明)胡宗宪编辑.筹海图编[M].明天启4年(1624)胡维极重校刻本.
[16]戴逸,张世明.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
[17]李文忠全集·译署函稿·卷24[A].黄顺力.海洋迷思——中国海洋观的传统与变迁[C].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
[18]《辞海》(中册)[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19]驻闽海军军事编撰室.福建海防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
[20]周益锋.挑战与回应——晚清海防思想研究[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
[21]《辞海》(中册)[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22]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
[23]黄鸣奋.厦门海防文化[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2.
[24]鞠海龙.中国海上地缘安全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25]王宏斌.晚清海防:思想与制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6]王传友.海防安全论[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
[27]赵红.明清时期的山东海防[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知网.http://acad.cnki.net/kns55/detail/detail.aspx?dbcode=CDFD&QueryID=22&CurRec=1.2007-5-1.
[28]赵红.晚清山东海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知网.http://lsg.cnki.net/grid20/detail.aspx?QueryID=29&CurRec=1.2004-10-22.
[29]张墨.试论中国古代海军的产生和最早的水战[J].史学月刊,1981,(4):36-42.
[30]毛振发.关于我国边防海防建设的若干问题[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3):1-8.
[31](美)A.T.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
[32]张序三.海军大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
[33]何瑜.清代海疆政策的思想探源[EB/OL].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3831.
[34]章示平.中国海权[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35]刘新华.试论中国发展海权的战略[J].复旦学报,2001,(6):68-72.
[36]秦天.中华海权史论[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
[37]张文木.论中国海权[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
[38]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04-05(1).
[39]邓小平.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论述选编[M].北京:八一出版社,1993.
[40]2008年中国的国防[EB/OL].http://www.gov.cn/zwgk/2009-01/20/content_1210224.htm.
[41]夏群良.确保重要战略机遇期边海防安全——周永康强调建设统一高效的边海防工作体系[N].法制日报,2005-11-16(1).
[42]杨国桢.论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的兴起与学科建设[J].中国经济史论坛,2007,(3):107-114.
[43]杨国桢.让全民关注中国海洋权益[N].人民政协报,2004-04-19(1).
[44]丁海明.军队人大代表:不拘一格育人才[N].解放军报,2009-03-08(5).
Abstract:The origin of coastal defense is divided among people.The concept of coastal defense vari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The concept of coastal defense is both different from and connected with the sea power,navy,sea frontier,frontier defense,and national defense.The coastal defense issue becomes a key point in China’s national strateg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LA in the new situation.
Key words:coastal defense;origin;concept;review;study of the coastal defense
责任编辑:周延云
A Review of Studies on the Origin of Coastal Defense and Concept of Coastal Defense
Gao Xinsheng
(ShenYang Artillery Academy,Shenyang 110162,Liaoning,China)
E3/7
A
1672-335X(2010)02-0022-07
2009-09-0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军事学资助项目《中外海防发展比较研究》(06GJ037-00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海防战略思想研究》(07BDJ01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军事学资助项目《中国大海防战略研究》(7GJ391-35)等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高新生(1970- ),男,山东泗水人,沈阳炮兵学院基础部讲师,主要从事海防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