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玲赵 颖张 璐
(1.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山东青岛 266100;2.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山东青岛 266071)
海洋法视角下的北极科考相关问题初探
——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6条为例*
刘 玲1,2赵 颖1张 璐1
(1.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山东青岛 266100;2.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山东青岛 266071)
北极各国在北极进行海洋法相关数据的采集工作,是对UNCLOS第76规定的科考回应。科考技术在北极的应用虽然遭遇巨大挑战,但北极科考成果为大陆架权利的确认积累了科学依据,为潜在权利的发现和提出提供了新的路径,同时也引发了科考客观性、科考资源浪费、非北极国家权益如何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对此应充分发挥北极科考组织的作用;展开科考方面的国际合作;发挥非北极国家在北极组织中的作用以及加强非北极国家之间的合作;此外还需对海洋法公约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北极;科考;海洋法;大陆架权利
鉴于北极地区重要的地理位置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围绕北极的争端由来已久,并继俄罗斯北极科考队2007年在北冰洋海底的“插旗”行为之后,引发了新一轮的北极争夺热潮。争端的深层意图集中在获取北极最大范围的大陆架权利,但争端的表象反映为各国竞相展开围绕北极的科学考察。其相关数据的采集工作,也正是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6法律规定的科学回应。其数据采集技术在北极应用虽然遭遇到一系列挑战,但为权利的确认积累了科学依据,并为潜在权利的发现和提出提供了新的路径。但以确认权利为目的的北极科考对北极国家和非北极国家在北极的利益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引发一系列问题。笔者旨在通过对海洋法视角下北极科考相关问题的探讨,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对今后北极科考工作的进一步展开、北极权益的维护以及海洋法公约的完善有所裨益。
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称UNCLOS)第76条的规定,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UNCLOS第76条还规定:“……4.(a)为本公约的目的,在大陆边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超过二百海里的任何情形下,沿海国应以下列两种方式之一,划定大陆边的外缘:(i)按照第7款,以最外各定点为准划定界线,每一定点上沉积岩厚度至少为从该点至大陆坡脚最短距离的百分之一;或(ii)按照第7款,以离大陆坡脚的距离不超过六十海里的各定点为准划定界线。……5.组成按照第4款(a)项(i)和(ii)目划定的大陆架在海床上的外部界线各定点,不应超过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三百五十海里,或不应超过连接二千五百公尺深度各点的二千五百公尺等深线一百海里。6.虽有第5款的规定,在海底洋脊上的大陆架外部界限不应超过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三百五十海里。……。”
UNCLOS的上述规定,一方面使得沿海国有机会在对其超出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以外的陆地边缘没入水中的延伸部分的海床和底土主张管辖权,另一方面也表明:沿海国要利用这一机会,就必须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CLCS)提交详细的文件以证明满足一定的条件。概括而言,这些条件包括:1、确定公式线(formula lines),即权利主张可以延伸所至的范围。它体现在UNCLOS第76条4款(a)项(i)和(ii)的规定中,即一项权利主张可以延伸到距大陆坡角60海里各定点的连线,或是边缘沉积物厚度是距坡脚距离1%的各定点的连线(加德纳线)。2、确定截止线(cutoff lines),即权利主张范围的限制界限。它体现在UNCLOS第76条5、6款规定中,即从测量领海宽度基线量起350海里的各线,或者是不超过2500公尺等深线100海里的各线。
由此可知,为了提出基于UNCLOS规定下的一项权利主张,沿海国必须进行海底绝对深度的测量(以确定2500公尺等深线)、海底形状的测量(以确定大陆坡脚)、领海基线距离的测量以及沉积物厚度的测量,并通过获得上述数据最终确定权利延伸范围的公式线和权利边界的截止线。在上述数据中,除了测量领海基线距离是一个简单的计算工作之外,海底绝对深度及形状的测量和沉积物厚度的测量往往取决于科考工作中海洋测深技术、地震抛面测量技术或钻探等技术的应用来获取相关数据。因此,UNCLOS的规定,反映在科考工作中,就是运用相关技术采集确立权利所需的相应数据的过程。换言之,运用科学技术对相关数据进行采集正是对公约规定的科考回应。
目前,基于UNCLOS第76条提出一项权利主张所需的海洋测深、沉积物厚度测量及其他相关数据的采集技术已经确立。但鉴于北极的恶劣环境以及北极水域常年被冰雪覆盖的特殊状况,在北极应用这些技术采集所需数据也面临很大的挑战。现分别介绍如下:
(一)海洋测深技术、海底形状测量技术及其在北极遭遇的挑战
海底形状测量技术随着海洋测深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人类关于可通行水体深度的数据采集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其数据采集技术也经历了从铅垂线——单波束回声测深——多波束声纳测深的变化发展。铅垂线作为测量水深的唯一办法一直持续到20世纪。但在深水中,用铅垂线测量既耗时又不准确,因此广大深水海域对人类而言长期以来是一个未知世界。[1]上世纪20年代出现了单波束回声测深仪。它不但使用简便,而且可以探测到万米以下的深度,使测深技术产生了质的飞跃,成为了适用于深水中普遍的、相对较快进行水深测量的技术手段,并在二战之后被广泛应用。和铅垂线测深只能提供稀疏的、不准确的数据相比,单波束回声测深技术不仅能够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扩大了测深范围,而且还能够提供二维的海底形态剖面图。但它所能提供的海底信息和人类的需要相比仍显粗糙,并且只能获得测量船走航路线上的水深数据,而不能满足全覆盖海底地形测量的要求,因此工作效率较低。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多波束声纳技术应运而生,于20世纪70年代被开发出来。多波束测深仪一次可以产生许多波束,并且可以对一个宽广的海底区域进行同时的水深测量,获得多个水深数据,具有全覆盖、高精度、高密度、高效率的特点。[2]相比通过单波束回声测深仪只能提供二维概况而言,多波束探测仪则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准确的,三维的海底形态图,因而彻底改变了我们绘制海底地图的能力。虽然多波束测深仪取得的数据并不是基于UNCLOS第76条提出权利主张所必需的,但通过多波束测深仪取得的数据与现代的、交互三维可视化技术的结合使用,能消除许多与确定大陆坡脚有关的歧义,从而也有助于一项权利主张的提出。换言之,正是多波束测深技术,使一项权利主张的两个关键要素:公式线中的大陆坡脚和截止线中的2500公尺等深线得以确定。
海底形状测量和海洋侧深技术在北极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厚厚的北极冰。在破冰船技术使用之前,对北极水深数据的获得,是通过科学家们在冰岛、浮冰实验室或通过乘坐直升机或小型飞机到达的冰层上钻孔,把回声测深仪放入冰层下,进行一系列个别的点深测量。尽管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巨大,但获取数据资源的效率却极其低下。以科学家们在弗莱彻冰岛数据采集经历为例,他们历时12年才获得了大约30,000个个别点深测量数据。[3]而一个现代多波束测深仪一小时就能很轻松地采集到100,000多个水深数据。随着破冰船的应用,单波束回声测深仪可以被带到北极的许多地方使用并进行一定范围内连续的水深测量,但由于破冰过程本身就有噪音,这使得声波的测量变得很困难,由此也导致水深数据的采集变得困难。相比破冰船而言,核潜艇既能不受冰层的约束接近北极,又没有破冰噪音干扰,因而能更理想地收集到单波束测深数据。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核潜艇并不容易得到。毕竟迄今为止,世界上只有六个国家拥有核潜艇。[4]随着技术的发展,水下自治机器人(AUVs)的产生及其应用使得在北极冰层下海底进行彻底测绘看到了新的希望。AUVs可以携带多波束测深仪,并能持续若干天自主采集高分辨率的水深数据,而且由于自身噪声辐射小,可以贴近要观测的对象,可以获取采用常规手段不能获取的高质量数据和图像,因而是一种理想的测量仪器平台。[5]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大学沿海和海洋测绘中心已于2006年开始致力于探索利用携带小型多波束声纳的小型AUVs收集关键水深数据和其它数据。[6]加拿大也将于2010年使用AUVs进行高纬度北极海底地图绘制,用以支持其依据 UNCLOS提出权利主张。[7]但利用AUVs测量高纬度北极水深的技术尚处于其技术发展的初期,并且代价昂贵。
(二)沉积物的厚度测量技术及其在北极遭遇的挑战
陆地边缘的沉积物厚度数据虽然可以通过钻探的方法直接测量获得,但这一做法“是罕见的、代价昂贵的冒险”,[3]因此并不实用。实践中多采用通过地震技术进行的远程测量。最常用的地震技术是多道地震反射法,即一种靠低频震源在船后发射的技术。震测仪安装在同船相连的一条接收缆上,缆绳长度一般长达一至十公里,用以接收从海底或海底下方释放的地震能量数据。通过这一方式,当船在行进的时候,一张关于下方海底结构的二维图就产生了。再通过正确的程序,就可以把通过地震系统测量得到的能量传输时间转化成对深度的测量。这样就能够确定大陆边缘下方的沉积物厚度。
地震数据的采集在北极尤为困难。虽然船可以借助破冰技术向前行驶,但地处高纬度北极,船后的破冰又会很快封冻,这使得拖拽船后同震测仪相连的长长的接收缆变得十分困难和危险。因此虽然人类在高纬度北极采集地震数据的技术已经特别精通了,但是北极破冰会迅速冰封的现实困难使得采集到的地震数据量仍然非常有限。
(三)其它相关技术——重力和磁力数据采集技术及其在北极遭遇的挑战
地球重力和磁力数据可以帮助我们获取有关地壳的组成、起源和历史方面的信息。虽然这些信息不是基于海洋法公约提出权利主张明确需要的,但它对支持一项权利主张可以提供重要的补充信息,尤其是当一个沿海国提出“相反证据”的请求时,即不是依据海洋法公约规定的简单的公式线提出大陆架范围权利主张,而是依据地质学或地球物理学证据,证明其陆块儿边缘没入水中延伸部分是其陆地领土自然延伸。地球重力磁力数据是通过星载、机载或船载的相对较小的传感器被测量出来的。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就可以了解海底及其下方的地壳特征。然而由于北极水域常年持续厚厚的冰雪覆盖,飞行器或卫星上的传感器透过冰层测到的重力和磁力数据很少,收集难度也是相当大的。
(一)意义
1、为权利的提出积累了科学依据,加深了对北极的了解
北极各国在近年来北极科考活动中,围绕UNCLOS第76关于主张外大陆架权利要求的规定,进行了一系列证据搜集的工作。
俄罗斯继2001年向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的确认外大陆架权利被驳回之后,一直把继续收集这方面的数据作为其北极考察的主要任务之一。2004年俄出版世界上第一部有关北冰洋海底的详细图集。2006年,俄科学家在门捷列夫海岭区域进行考察,以证明那里的海底地表与俄属东西伯利亚海海底大陆架相连接。在2007年的北极科考中,俄罗斯将两个深海潜水器下潜到北冰洋4000多米深的水底,采集到土样和水样,用以研究北冰洋底地形结构,以证明罗蒙诺索夫海岭就其地质结构而言,是西伯利亚大陆板块的延伸,与俄罗斯高原不可分割。根据俄北极战略规划,2011年前,俄罗斯将完成对北极地区的地理勘探,以获得可以证明北冰洋海底部分区域是俄大陆架延伸的足够证据。[8]
美国虽然迄今为止尚未加入UNCLOS,但美国围绕加入公约和依据该公约扩大其权利范围的努力一直没有放松。一方面,美国前总统布什于2009年1月签发了有关北极地区政策的总统令,规定“参议院应就美国尽快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事宜开放绿灯”,[9]以保护和拓展美国包括北极在内的利益;另一方面,美国有计划地持续进行依据 UNCLOS提出扩大其大陆架权利范围主张所需证据的科考工作。早在2001年,美国国会就要求新罕布什尔大学评估美国大陆边缘的数据,明确在哪些位置美国可能有机会根据海洋法公约扩展其大陆架范围。2002年,新罕布什尔大学的沿海和海洋测绘中心将这些领域确认下来,其中在北极最突出的领域是楚科齐冠和北风脊。[10]随后,美国围绕这一突出领域于2003年、2004年、2007年、2008 年、2009年先后进行了五次系列的希利号破冰船短期巡航,并收集了大量相关的证据。在2003年从巴罗阿拉斯加向楚科奇边界的巡航中,收集了约3000公里的高分辨率多波束回声探测数据,并用多波束声纳开始进行了2500公尺等深线的绘制。[11]在2004年始于诺姆终于巴罗阿拉斯加的巡航中,完成了大部分2003年巡航启动的2500公尺等深线的绘制工作,并详细测量了巴罗阿拉斯加东部大陆边的一部分的大陆坡脚。[12]在2007年的巡航中,除了继续绘制2500公尺等深线外,还界定了楚科奇海冠北部和东部边缘的大陆坡脚。[13]在2008年的巡航中,采取了美加联合科考的做法,由美国“希利”号破冰船负责绘制海底地图;加拿大“路易斯·圣劳伦特”号收集数据,以测定海底沉淀物厚度,以协作方式搜集帮助两国确定北冰洋地区大陆架的范围的数据。[14]2009年巡航中,美加考察团再次合作,研究确定从阿拉斯加北部到门捷列夫海岭之间的地区以及加拿大群岛以东地区大陆架的延伸界限。[15]
加拿大除了近两年与美国合作进行北极科考之外,还在较早时期制定了北极磁力汇编和沉积物厚度的一般汇编。[16]磁力汇编揭示的磁场特征已经清晰地表明了海底扩张形成的洋壳布局特征,这有助于确认陆块儿边缘没入水中的延伸部分,从而有助于依据 UNCLOS第76条提出大陆架权利主张。根据对北极沉积物沉积过程的通常理解,许多边缘地区都会有沉积物的厚度累积,因此沉积物厚度汇编必将有利于依据UNCLOS第76加德纳线的规定提出大陆架权利主张。此外,自俄罗斯北冰洋海底插旗事件之后,挪威和丹麦也分别派出考察船,收集有利于在北极提出权利主张的地质数据。[17]
综上可知,北极各国为各自的权利主张做了不懈的努力。但由于北极恶劣的环境条件使得收集相关数据工作在北极变得异常困难,加之 UNCLOS第76条对证据的要求十分严格,因此目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认为自己现有的证据是足够充分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收集证据的过程为其将来的权利主张奠定了证据基础,积累了科学依据。北极各国依据UNCLOS第76条为拓展本国权利绘制北极、测量北极的过程,从客观上看,也是人们加深对北极了解的一个过程。
2、为潜在权利的发现和提出提供了新的路径
北极科考的过程,也是不断修正对北极的错误认识和增加新的认识的过程。以2003年希利号破冰船巡航为例,新绘制出的2500公尺等深线与此前通过国际合作绘制的北冰洋水深国际图相比,在一些地方数值偏差达到40公里,[3]这对依据 UNCLOS第76条提出潜在的权利主张有重大的影响。同是在这次巡航的过程中,还发现一个从未测绘过的海山(现在官方命名为希利海山),[11]它的起伏从4000米到900米不等,而它所在的区域在现有地图上只显示有2500米的等深线。在2009年的希利号巡航过程中,希利破冰船配备的高科技测绘系统又测绘到位于阿拉斯加北部700英里的一座海山,它位于海底约 3800米深处,估计至少有 1100米高。[18]上述新的发现与早期描述有显著不同的事实,以及像希利海山这样大的地图要素完全没有被测绘过的事实,表明我们对北极的了解实在太有限。正如参与巡航的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科学家安迪·阿姆斯特朗所说,北极是一个依据我们现有的北极知识无法猜想出会是什么样子的地方,每绘制一次海底地图都是一个充满发现的过程。科学家们将会研究和应用这些新发现的信息“重新调整他们对北极的理解”。[18]而伴随着通过新的地质、地理发现重新理解北极的过程,也会相应带来与主张权利有关的数据上的新发现。因此从这一角度而言,北极科考的新发现为各国在北极潜在权利的发现和提出提供了新的路径。
(二)问题
1、从本国利益出发——科考的客观性问题、科考资源的浪费问题
北极国家近期围绕北极展开的科学考察,其重要特点就是科考目的的证据性,即为了依据UNCLOS第76主张大陆架权利搜集证据而展开考察。这种为主张权利而服务的科考,势必要从有利于本国利益角度展开,即科考路线从有利于本国权利主张的提出来选择,科考的结果也有可能只公布对本国提出权利主张有利的那部分数据,由此会带来对科考客观性的质疑。
由于北极各国是为了各自主张权利而不是以共同了解北极为目的,因此在科考过程中更多的不是互相合作,而是各自为战,由此也造成了科考资源的巨大浪费。俄罗斯在研究和开发北极上投入的资金数额已经已是天文数字,仅2007年历时90天的探险活动就耗资约1亿卢布(约合400万美元)。[19](俄还计划投资170亿卢布于2015年前建成一艘第三代核动力破冰船。[8]美国围绕北极已经展开的5次短期巡航均耗资不菲。美国国会还曾审议拨款1亿美元,用于维护海岸警卫队掌控下的3艘破冰船,并准备加大投入再造2艘更高级的破冰船[20]。在2009年提出北极战略之后,美又拟每年投入四亿美元用于该地区的考察和开发。为了证明北极与其所属的格陵兰岛由莱蒙索夫海岭连接,丹麦的花费已经超过2.5亿美元[21]。加拿大决定自2008年起5年内投资1亿美元大规模测绘北极,并再建六艘新的北极海域巡逻破冰船。[22]另外,美国在2009年希利号科考进程中,对2002年俄罗斯地图中已经绘制的一小块儿轮廓又进行了再绘制。综上可知,北极国家各自为战的科考现状,不仅造成了各国分别准备科考设施的巨大浪费,而且还导致在同一科考路线上为各自目的重复科考的巨大浪费。
2、导致北极争端升级,影响非北极国家在北极的权益
近几年围绕搜集海洋法相关数据在北极上演的科考大战,反映出现阶段北极争端的焦点是外大陆架之争。[23]这本是由UNCLOS引起的正常的法律争端,然而北极国家伴随科考活动相继采取了一些激进做法。俄罗斯不仅在2007年科考进程中上演海底插旗事件,还于同年8月和9月在北极地区举行两场由数十架战略轰炸机参加的实兵军事演习。美国海岸警卫队也于2007年展开地形勘探工作,为北极军事基地的建设做准备。美还将派航母战斗群出征北极。加拿大宣布将在北极新建两个军事设施,并于2007年起开始每年一次的“北极熊”军事演习。近期加拿大国内政治力量甚至还建议加拿大在破冰船上安装武器以保卫北极海域。[24]北极国家中的小国也不甘落后,丹麦议会批准通过了2010年至2014年国防预算,宣布拟组建一个北冰洋军事指挥部,挪威则于2009年3月在北极组织了军事演习。北极国家的上述激进做法得北极科考大战上升为军备竞赛,使法律争端升级为军事对抗,并加剧了武装冲突的可能性,甚至有媒体预测第三次世界大战可能在北极爆发。[25]北极争端升级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北极国家都有把北极变为己有的想法。虽然北极国家拥有身处北极的地缘优势,虽然都在进行确认大陆架权利的证据采集工作,但毕竟目前其各自提出权利主张的所涉区域还没有被确认为本国大陆架。而依照UNCLOS,北极国家大陆架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是“国际海底区域”,北极国家专属经济区以外的海域则是公海。这些区域不是只属于北冰洋周围沿岸国家,而是世界上所有国家都有权按照UNCLOS行使相应的权利。因此,北极国家据北极为己有的想法和导致争端升级的做法,显然对非北极国家在上述区域行使权利是不利的。
(三)对策
首先,为保证北极科考的客观性,应充分发挥北极科考组织的作用。北极最主要的科考组织是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IASC)和北极理事会(AC)。应充分发挥这两个组织对北极科考活动的指导和协调作用。各国应依托国际组织这一有利平台,对海洋法相关数据采集中遇到的重大、共性的科学问题展开规模性的国际合作,在提高数据采集效率的同时,也提升了所采集数据的公信力。与此同时,也应充分看到北极正从“科考时代”步入“纷争时代”,各国在北极圈内展开“蓝色圈地运动”的现状,给以北极理事会和北极科学委员会为首的北极地区国际合作机制也带来了巨大的考验,因此在充分发挥上述组织现有作用的同时,也要思考如何对其进行有效调整以适应现实的需要。中国继1996年成为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第16个成员国之后,又于2006年成为北极理事会特别观察员。我国应在继续发挥制定北极科研计划等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还应积极推动北极国际合作机制的有效调整,在保障北极科考数据的客观性和促进北极科考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方面有所作为。
其次,为解决科考资源的巨大浪费问题,应充分展开科考方面的国际合作,并实现数据共享。除了通过发挥上述科考组织的作用这一途径之外,各国还可以展开国家间的合作。美国和加拿大2008年、2009年两次联手合作进行北极科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典范。两国在合作过程中分工明确又相互配合,不仅收集到了重要数据,而且两国通过对同一地区进行非重复的一次性数据采集,并且将采集到的数据在两国间共享,这样的合作模式在2009年科考中节省科考费用达数百万美元,[26]实现了科学资源和财政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再次,为保障非北极国家在北极的权益,应充分发挥非北极国家在北极组织中的作用,同时加强非北极国家之间在北极问题上的合作。一方面,充分利用北极理事会对非北极国家和相关国际组织的开放态度,力促理事会接受更多的非北极国家作为观察员,形成北极国家与非北极国家密切合作、良性互动、共同解决跨区域问题的合作模式。[27]同时更多非北极国家发出的声音,也有助于一定程度对北极国家科考活动产生制约影响。另一方面,结合中日韩三国同属北极科学委员会观察员国的有利条件,以及日韩两国在北极事务中力促成立亚洲委员会的意愿,中国可以与上述国家合作,促成东北亚国家形成区域北极事务联合组织,这样既有利于改变非北极国家在北极科学委员会中被边缘化的现状,也有助于保障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亚洲非北极国家在北极的权益,并带动其它区域的非北极国家对其在北极权益的保障工作的展开。
最后,笔者认为还应对北极科考据以展开的法律依据——UNCLOS第76条自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思考。由于北极重要和极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依据 UNCLOS第76条采集相关证据,主张外大陆架权利的北极科考才格外引人关注。而事实上,在北极之外,依据 UNCLOS第76提出外大陆架权利主张的也不在少数。据联合国消息,到2009年5月12日,共有69个国家向根据UNCLOS成立的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了200海里以外大陆架界限划界案或初步信息。[28]有学者指出各国围绕外大陆架展开公开争夺,是由UNCLOS表述不明造成的,也是公约负面效应的体现。[29]因此,从历史角度而言,各国通过相互妥协产生的UNCLOS的确是人类一个重大法律成果。但结合现状从发展的角度而言,UNCLOS显现出的负面效应表明它确有必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结合北极地区而言,北极地区有关海洋区域法律地位的不确定性可能影响到北极合作的进一步开展。北极在我们人类所居住的蓝色星球上又占有特殊的地位。因此UNCLOS在对原有规定通过修订更加明确和完善的同时,还应对北极的情况作出特别规定,应严格限制对北极地区外大陆架申请的批准,拓展北极作为全球公共领域的空间,从而实现沿海国的利益和国际社会共同利益之间的最佳平衡。
[1]赵会滨,等.多波束条带测深技术发展动态展望[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1,(4):41.
[2]刘经南.多波束测深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海洋测绘,2002,(9):3-6.
[3]Mayer,L.A..Challenges of collecting Law of the Sea data in the Arctic:the Arctic and Law of the Sea[A],M.H.Nordquist,J.N.Moore&A.S.Skaridov(ed.):International En-ergy Policy,the Arctic and the Law of the Sea[C],Martinus Nijhoff,2005:125-140.
[4]印度首艘国产核潜艇下水,成世界第六个核潜艇国[EB/OL].http://su.people.com.cn/GB/154711/154942/9725864.html.
[5]冯正平.国外自治水下机器人发展现状综述[J].鱼雷技术.,2005,(3):5-9.
[6]AUV Work and the Harbor Tracking and Observatory Project[EB/OL].http://ccom.unh.edu/index.php?p=51|56|58&page=research/AUV_harbor_tracking.php
[7]ISE Explorer AUVs to Map Arctic Seabed[EB/OL].http://auvac.org/resources/news/item php?.id=383
[8]王伟力.俄罗斯抓紧北极不放松[J].环球军事,2009,(6):24-25.
[9]美国国家安全总统令和国土安全总统令:有关北极地区的政策[Z].国外极地考察信息汇编2009(14).http://www.pric.gov.cn/admin/iXs_Editor/uploadfile/20090512152618340.pdf.
[10]Larry Mayer.The Compilation and Analysis of Data Relevant to a U.S[Z].Claim Under United Nations Law of the Sea Article 76:A Preliminary Report:55.
[11]Larry A.Mayer.U.S.Law of the Sea cruise to map the foot of the slope and 2500-m isobath of the US Arctic Ocean margin[Z],CRUISE REPORT(HE-0302):5.
[12]Larry A.Mayer.U.S.Law of the Sea cruise to map the foot of the slopeand 2500-m isobath of the US Arctic Ocean margin[Z],CRUISE REPORT(HE-0405):5.
[13]Larry A.Mayer.U.S.Law of the Sea cruise to map the foot of the slope and 2500-m isobath of the US Arctic Ocean margin,CRUISE REPORT(HE-0703):12-13.
[14]加拿大美国联合北极科考[EB/OL].http://www.chinare.gov.cn/caa/gb_news.php?modid=01001&id=506.
[15]美国加拿大拟再次考察北极大陆架[EB/OL].http://city.cctv.com/html/guo jichengshi/f8cef2644d6bce d60d13df70b88dd4f4.html.
[16]May,S.D.,Grantz,1990,A.,SedimentThickness in the Southern Canada Basin,Marine Geology,v.93,P331-347.
[17]世界打响北极争夺战[J].地图,2007,(5):8.
[18]Healy Science Team Makes Seamount Discovery[EB/OL].http://cutterhealy.wordpress.com/.
[19]俄北极科考耗资约400万美元[EB/OL].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07-08/06/content_6482047.htm.
[20]宫玉涛.争夺北极(下)[J].百科知识,2007,(12):7-8.
[21]美报:俄引发北极冷战?美应主导签北极公约[EB/OL].http://shandong.chinadaily.com.cn/hqpl/2007-08/09/content_6019305.htm.
[22]加拿大拟大规模测绘北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08/28/content_9719710.htm.
[23]董跃.论海洋法视角下的北极争端及其解决路径[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
[24]加拿大建议在破冰船上安装武器以保卫北极海域[EB/OL].http://news. xinhuanet. com/mil/2009-12/16/content _12653626.htm.
[25]俄媒体推测:第三次世界大战可能在北极爆发[EB/OL].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8-05/05/content_8107022.htm.
[26]NOAA Joins Other U.S.Agencies and Canada to Survey the Arctic Continental Shelf[EB/OL]http://www.noaanews.noaa.gov/stories2009/20090810_arcticshelf.html.
[27]中国对北极事务的看法——外交部胡正跃部长助理在“北极研究之旅”活动上的报告[J].世界知识,2009,(15):54-55.
[28]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和两百海里以外大陆架划界问题[EB/OL]http://www.unmultimedia.org/radio/chinese/detail/125686.html.
[29]世界地图最后大修各国争外大陆架从暗斗到明争[N].北京青年报,2009-05-25(B3).
Abstract:Collecting Law of the Sea data in the Arctic is the scientific expedition response to the Article 76 of UNCLOS.The application of scientific expedition technology in the Arctic faces great challenges,but 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confirming the continental shelf rights and give a new direction to find and make potential claims to the continental shelf rights.At the same time,it causes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the objectivity of scientific expedition,the waste of scientific expedition resources and how to protect the rights of those non-Arctic Nations.To resolve these problems,the Arctic scientific expedition organizations should play an active role;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should be made in the Arctic scientific expedition;the non-Arctic nations should play a big role in international Arctic scientific expedition organizations and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Moreover,UNCLOS should be further refined and improved.
Key words:the Arctic;scientific expedition;UNCLOS;the continental shelf rights
责任编辑:周延云
A Study of the Relevant Issues of the Arctic Scientific Expedi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w of the Sea
Liu Ling1,2,Zhao Ying1,Zhang Lu1
(1.School of Law&Political Science,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266100,Shandong,China;2.Teachers College,Qingdao University,Qingdao 266071,Shandong,China)
DF969
A
1672-335X(2010)02-0016-06
2009-12-09
国家社科基金“海洋法视角下的北极法律问题研究”(08BFX081)
刘玲(1972- ),女,山东乳山人,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博士研究生,青岛大学师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国际环境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