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政民
把共和国的历程展示出来
■文/赵政民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李修仁文集》的稿子终于编校出来了。按照出书的习惯,书前应该有一篇序言,对有关情况作一些说明。为此,我抱着书稿走进了李修仁同志雅致安静的客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没想到年近九旬的他,慈祥地望着我,眼里放射出真诚的光芒,说道:“这篇序言是需要的,就由你用你的名义来写吧!”他这话让我大大地吃了一惊。
对于写序言这件事,我是有想法的。李修仁同志年轻的时候,就是太行山上抗日根据地有名的县委书记,也是全省著名的笔杆子,建国初期就是中共山西省委和全国总工会的政策研究室主任,写出了无数的佳作。如今尽管他年岁大了,但只要动笔,笔尖是会流出精彩文章的。我知道最近他患有眼疾,不能阅读,更不能动笔和敲电脑,于是我便作好了由他口授、我作笔录的准备。并想到如他不写,就建议请与他同级别或更高级别的老同志来写。而李修仁同志听完我的话,却非常明确地表示,他不口授,也不再请别的同志写,因为同级或更高级别的老同志已经不多了,能写的老人更少。他坚定地说:“你是这本书事实上的主编,情况熟悉,也懂得出版,由你写序最合适。”他如此信任我,作为他的老下级,我就不能再推辞了。
我是李修仁同志担任山西省政协主席期间调进政协机关的,在他身边工作了5年,深知他为人处事之真诚,工作魄力之宏大,视野眼界之宽阔,所抓问题之重要。因为他善于抓问题,思考问题,短短几年在全国政协全会人民大会堂的庄严讲台上作大会发言就达3次之多,10多年时间过去了,全国各省、市、区政协主席还无人突破这一纪录,可见他的思想水平之高和当时山西政协工作影响之大!离休多年后的一天,他托人告我抽时间到他家一趟。我去了,却没有想到他的桌上放着厚厚一大摞打印好的文稿,说是让我筛选一下,看能否编成一本书。文稿的精彩自不必说,让人吃惊的是全部文稿都是他73岁之后自学电脑亲自敲出来的!这些文章经我筛选和编排,于2000年编成了38万字的《断壁残题》一书,由他自费印了500本送人,产生了很大影响。一位地位很高的老同志来信赞扬说:“接到《断壁残题》,喜出望外,当天即开卷阅读。读后,感到它并非作者所说是‘早已过了时的不登大雅之堂的无用之作’,可以毫不溢美地说,它堪称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从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到如火如荼的革命建设,都真实地展现了一个相当宽阔的历史侧面,使人如临其境,倍感亲切,实在是一份难得的史料和珍贵的精神财富。”
可能是受同志们的鼓励,更出于高度的革命责任心,年逾八旬的李修仁同志仍然如青壮年人一样,胸怀大志,关注建设,坚持写作,又有十余万字出手。为将这些文章保存起来,发挥作用,我们根据有关方面的建议,把他过去编入书中的和新写的文章合编在一起,定题为《李修仁文集》交出版社正式出版。在编排上,我们未作新的分类,而是按照《断壁残题》的框架,以写作时间顺序,分作一线工作、二线工作和离休之后三个阶段,排列下来。新写的文章,都补在了第三阶段即“余生感言”里。从这部文集里我们可以看出,李修仁同志曲折的人生经历,饱满的革命激情,飞扬的动人文彩,以及那简短有力、尖锐泼辣、入木三分、一步到位的语言风格。
李修仁同志的这部文集,使我们联想到许多老同志所出版的文章结集或回忆录。这些宝贵的作品应该都是十分珍贵的史料,是教育年轻一代的重要教材,是展示共和国光辉历史的不可缺少的篇章。《李修仁文集》就是这样,如仔细阅读,我们至少可以明确以下几点:
只有经过艰苦卓绝的忘我奋斗,才会获得人民的翻身解放和共和国的发展。书中“战斗残篇”的这辑文章,就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在战争年代和建设时期,担任县委书记、政研室主任、地市委书记和省委常务副书记等第一线工作期间的所思所想和所进行的战斗,使人懂得幸福来之不易。在此期间作者蒙受了不白之冤,停笔20年,没有片言只语入书,但这也说明了共和国发展的艰辛,所留下的空白令人思考。
只有通过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和科学决策,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收录在“参政建言”这辑里的文章,都是作者担任省政协主席后在二线工作期间,留下的思考轨迹、工作实录和重要文字。他十多年前所抓的工作难题、社会焦点,现在仍为党政领导和有识之士所重视所研究,可见其目光的敏锐,思索的深沉,捕捉问题的准确。
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拿出勇气和智慧,率领群众努力奋斗,才能把民族振兴和中华崛起的梦想变成现实。辑录在“余生感言”里的文章,全为作者离休之后所写,从中我们能够感到作者的热情还是那么饱满,目光还是那么犀利,建言献策还是那么及时,显示了共产党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高昂精神和宝贵品质。
对于共和国来说,我党身居高位的老同志都是宝贵的财富,是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历史进步的见证者,其文集和回忆录都是不可遗失的重要史料,生动感人的工作与生活教科书,对读者具有不少的启迪作用。《李修仁文集》也是这样,它无论对于当前的政治经济建设,还是对于党史资料库的丰富,都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我们能对此尽一点绵薄之力感到高兴,同时也希望和他一样德高望重的老同志,都有自己的文集或回忆录出版,从而使共和国的历史得到进一步的展现,并使我们今天的建设能得到更多人和更多经验与智力的支持!
(本文为《李修仁文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