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鹏 周振宝 李晶才
(东北林业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是指高等学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及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培育和建立起来的,对毕业生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人才市场,其任务是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2002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进一步改变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建立以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努力实现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由此可见,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化和体系的不断完善,毕业生就业最终将以市场导向方式来实现。如何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积极稳妥地培育就业市场,已成为实现学生和用人单位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关键环节。
然而,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毕业生人数骤然增加。200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495万,2008年毕业生数量达到559万,到2009年毕业生已突破600万,年增长率都达到20%以上。同时,受到近年来金融危机的冲击,社会所能提供给毕业生的岗位数量远远不及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高校毕业生面临严重的就业压力,并伴随有区域和专业不均衡等结构性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焦点话题,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将依然严峻。为了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目标,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及高校应如何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健全市场机制,规范市场行为,成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课题。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引入市场机制,即毕业生通过劳动力市场自主择业。为适应这种要求,政府和高校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就业市场,并逐步确立其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主导地位。因此,创新和探索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对于促进学生就业,提升高校办学,推进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国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是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行的,市场经济的特点是以市场为导向对资源进行基础性配置,实现劳动力资源和生产资料的最佳组合。应届大学毕业生无论在知识结构还是在专业水平上,都高于一般劳动力市场中的供给主体,更具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具备的现代意识、超前意识和竞争意识。就业市场化后,市场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了公平竞争和双向选择的机会,及时、准确、全面的市场信息促进了大学生的合理就业。
对高校来说,毕业生就业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特别是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去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毕业生就业市场信息的反馈有利于学校针对社会需求,加快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更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对于提升学校办学质量,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是十分必要的。
人才合理有序的流动和竞争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才能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推进社会发展。高校必然要适应这一要求,创造一切条件为人才的培养和就业提供服务,使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比例等呈合理分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由于受到毕业生供过于求的影响,毕业生就业市场由以前的“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导致用人单位盲目追求名牌大学、追求高学历的心理,采用不当的用人观,一味地提高就业条件,出现了本科岗位招硕士,硕士岗位招博士的人才“高消费”现象。
在精英教育阶段,大学生就业由国家统一分配;而在大众教育阶段,大学生在“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下被推向市场的就业轨道。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受到性别歧视、出身贫寒、学业欠佳、性格内向、相貌平平、毕业院校等不公正、不合理的因素影响,使其失去了公平竞争的权利,在市场中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弱势群体”。
由于长期受到城乡差异、区域差异和分配制度的影响,人才越来越向发达地区聚集。如果任由其发展,将会进一步加剧地域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来不利的影响。面对着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一些高等院校没能做到以就业为导向,开设专业没有很好地进行市场调研,没有着力培养行业或地区经济所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有的院校对于市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反应滞后,对市场近期和远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需求数量等弄不清楚,盲目开设专业和扩大招生,又不能及时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结果是培养与社会需求出现严重错位,造成不少毕业生结构性失业。
由于我国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立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运行机制很不完善,市场“交易”秩序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护,主要体现在:政府、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不明确;未明确提出保护公平竞争的手段;对市场中收费的项目及标准、协议书的签订、违约的制裁、纠纷的仲裁、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的保障等亦无明确规定或规定不具体,操作性不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不健全,加大了毕业生就业的成本。
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呈现出自发、自由、分散的特点。就业市场的不规范集中表现在:互不照应、各自为战。各高等院校每年在学生毕业期间都举办各类大大小小的招聘会,虽然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类似于以小商品生产经营的方式,进行毕业生的分割、零散配置,总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用人单位为择选理想人才需要进多个人才市场(包括校园招聘会),进行多次选择。毕业生为择选理想单位更要参加无数场人才招聘会,并要试投无数个面试单位。给双方的选择带来诸多困难,也造成配置环节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大量浪费,难以实现人才资源配置上的最优化。
同时,现行的劳动用工和人事制度仍然存在地方保护、行业保护、户籍限制等问题,特别是许多毕业生在就业落户问题上受到很多限制,对毕业生就业合理的人才流动人为地设置壁垒。毕业生就业市场发展的不成熟,又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直接影响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和利益,也影响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健康发育与正常运行。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就业市场由“供不应求”转为“供需平衡”直至目前的“供于大求”。在社会需求总量增加不大的一段时间内,毕业生层次间的挤占岗位效应将是一个较强的趋势,各高等院校毕业生之间、相同专业毕业生之间竞争将格外激烈。在这样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应该合理降低就业期望值。对毕业生而言,迈向基层,走向一线,走向中西部,尤其是艰苦的行业,应该是必需的,而且目前恰恰是这些地区和单位最需要毕业生。
目前,各级人事部门和职业中介公司的人才市场招聘会,种类繁多,招聘层次不一,提供的就业岗位信息不健全。毕业生就业有时效性、群体性和初次性的特点,同时受学业和学校管理的影响和限制,无法受聘即可使用。人才市场和毕业生之间,由于就业市场信息不顺畅和市场中介不健全,使得有关信息传播反馈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短路或断路现象,造成了人才市场与毕业生市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相适应。
近年来,我国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和就业法规建设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毕业生就业市场体制已初步建成。为确保毕业生就业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必须继续加强就业市场法规建设,完善市场机制,努力拓宽就业渠道,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要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个环节管理和监督,规范就业行为,增加就业工作透明度,排除不正之风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干扰,形成一个良好的竞争机制和就业氛围。
一般来说,建立相对稳定、适应本校专业特色的毕业生就业基地是高校巩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重要举措。同时,在稳定原有就业市场的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主动出击“走出去、请进来”,新辟就业渠道,不断扩大毕业生的就业范围。
在用人单位、毕业生和高校组成的就业市场中,高校是市场各要素协调发展、有效运行的重要所在。高校既要重视以供需见面会为主的有形市场的建设,又要注重以信息交流为主的无形市场的建设,要建立适合本校特色的有效可靠的就业信息网络系统,采取措施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相互贯通,实现网上信息资源共享。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狠抓自身建设,强化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构建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加强竞争力,抢夺就业市场。
以就业为目的,以解决毕业生技能水平与市场需求存在差异的矛盾为突破口,学校着力推进“就业实习计划”,组织低年级学生深入企业一线进行实习,在实践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我校还积极引进落实“起步名企—校园实习生招聘计划”,这一举措进一步增进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全面了解,深化了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广泛合作和良性互动,为简化招聘录用程序、增加双向选择的针对性和成功率、优化就业市场活动创造了新的支点。
学校已连续多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就业调研和回访活动。通过追踪市场信息,不仅学到了兄弟院校和地方人才市场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而且有效地稳固了老基地,开拓了新市场。同时,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组织完成了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研工作,从中所提炼的市场反馈信息,为学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招生计划等工作决策提供了直接的市场依据,进一步完善了学校招生、培养、就业有机结合的高等教育价值链。
高校就业工作指导部门应注重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的建设,强化服务质量,把提高服务水平作为内部建设的重要指标。不管大型人才市场还是小型就业市场,均形成一整套会务服务流程和方案,切实做到工作的条例化和明细化,竭力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创造更加方便的交流平台和环境。同时,学校还应该建立健全审核制度,维护市场各主体的利益,规范市场秩序,努力构建一个高效、诚信、和谐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学校的快速发展,就业市场的形势也正在发生着变化,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必将成为一项事关就业工作全局的重要工作。我们必须给予充分认识,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创新建设和探索,保证毕业生高质量、高水平、高层次地顺利就业。
[1]张玉新.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思考[J].滁州学院学报,2007,(9):4、125-126
[2]张浩明.在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6、7-11
[3]高建勋,曹明.试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运行机制[J].煤炭高等教育,2001.2,(69):13-15
[4]杨晓慧.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7.8(8):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