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翱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大学期间是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时期。在校大学生在这一阶段确立的价值取向是影响其未来价值选择和行为选择的重要因素。随着当今社会和职业院校自身开放程度的日益提高,在校大学生受到社会的影响逐渐加深。然而,社会影响带给大学生的更多是一种经验性的价值,即现实世界实际上是怎样的。这种影响有其有利的一面,即可以缩小校园与社会的距离,加快学生与社会的沟通和融合,特别是使得职业院校大学生尽快掌握社会所需的专项职业技能。不过,这种影响也容易产生副作用,即使大学生在不断增强的社会现实压力面前,包括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交际压力、家庭高期望值造成的心理压力等,习惯于用一种功利的视角和方式看待问题、为人处事,而且由于在面对这些压力的过程中遭受制约与挫折,他们经常在情感和心理上产生困惑、矛盾乃至危机,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一种把“学业”等同于“就业”,把“前途”等同为“钱途”的“工具理性”价值观,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义”、“利”失衡的个人价值选择和行为选择,对难以迅速转化为现实效果、产生可视性利益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感冒”乃至于抵触、拒斥。
如今,职业院校大学生的主要组成群体已基本成为“80后”和“90后”。作为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80后”和“90后”大学生在思想上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新特点:
“80、90后”的大学生更习惯于自己经过亲身实践的认识过程来接受前人的结论,而不是直接接受。有调查显示,在独立的思考和选择上,他们表现出很高的自主性,很少对某种价值观盲目认同。他们喜欢自主展示思想,通过争论和碰撞形成观点,摸索新的思路,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喜欢教条式的灌输和死板的教学模式。他们对自己的人生表现出的信心和理性远超过他们的前辈,在某些方面他们甚至比老师知道得还要多。在知识结构上的复杂和多样性上也远远超越了以前。信息量的极大丰富和创造力的提高,使得他们渴望成熟独立,希望能跟老师进行平等的交流,而不是被动接受单向灌输。但是,他们过于以自我为中心,更加张扬自我个性,相对比较缺乏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人际关系应对力和心理承受力都较为薄弱。“80、90后”的大学生渴望思想上的独立,但是实际生活中,他们对家长却有较强的依赖性。
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大环境使得信息逐步开放和透明,这就导致80后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比他们的前辈更加丰富。他们关心国际时事,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在目前的各种时事的论坛上,80后大学生是讨论主体,很多人对关系国家利益的事件特别关切,对目前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通常有自己的看法。他们思想积极活跃,不乏一些人对某些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并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
但是,由于不能对问题全面深入的了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够成熟,他们看待问题未免不够理性客观,容易为某种激进思想引导,产生愤青的心理,对一切问题都存在不满,甚至产生吹毛求疵的态度。
作为独生子女,80后大学生有强烈的成才意识,他们担负着赡养数位老人的责任和几代人的希望。作为新一代,他们承担着承前启后的历史重任,自我、家庭、社会、国家、民族的多重使命和责任交织在一起。面临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环境日益纷繁复杂,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学习压力不断增强,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等,他们有着更多的比较和选择,更多的资源和信息,更好的舞台和机遇。同时也意味着要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需要有坚强的意志、较高的素质。但在多元文化的时空中,各种形形色色的新鲜思想冲击着“80后”和“90后”大学生还不够成熟的心灵。他们跟以往的人群相比,有明显的精神特质,即对新现象、新思想、新潮流反应迅速,对权威和传统愿意认同又敢于进行质疑,从中学会了思考和选择,懂得了深沉和务实。“在追求时尚前卫、时髦流行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善于在比较后作出选择,注重对新生力量和新奇事物的尝试体验和认识把握。同时,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行为必须符合经济规律而呈现出理性化的特质,他们在物质与精神、当前与长远、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处理上,不搞花架子、不搞假大空,更加关注实际、讲究实用、追求实惠”。他们最希望用“联系实际讲述”的方式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就说明了这点。
80后大学生自身是伴随着网络迅猛发展而成长,网络成为大学生与外界进行信息沟通的重要载体。由于传媒的高度发展,传媒形式的多元化,电视、报纸和杂志、网络,书商、企业与传媒主导的商业娱乐文化与消费主义浪潮的崛起,国际上的前沿信息、文化动态他们都可以很快获取,所以在道德观念、人生态度、语言风格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在他们眼里,国家、集体、个人都平等存在,国家富强和个人幸福并存,在顾全大家的同时也要快乐自己,多元的价值取向也导致行为选择的多元化,所以在求学、就业、择友、消费等方面他们都表现出行为选择的多元化特征。
正是互联网带来的这种便利,使得80后大学生在获取知识信息方面出现“浅阅读”文化现象,他们在知晓大量信息的同时却产生一种空虚感。信息通过音像、图文和其他网络语言,在网络上的多样化展现,符合他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追求个性、强调效率、注重时尚的心理特征。而读书则通过印刷媒体阅读文字,理解内容,内馈为自己的感受,则是一种深层的生活方式。而且,网络使人的虚拟沟通能力远远超过实际沟通能力,容易形成一种在网络中的虚拟人格,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的交往。
尽管外部工作环境与工作对象本身都发生了新变化,但并不意味着职业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可有可无,反而更加凸显了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工具理性”价值观的滋生与蔓延,更要求一种“补足性”的话语体系来平衡外部因素对于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负面影响,而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这种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引导,它以人类和民族文化中凝结的崇高价值和道德智慧,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对学生施加系统的教育影响。换言之,与社会影响带给青年的经验性价值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着眼于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着深远意义的目标,着眼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它带给青年的是规范性的价值,即现实世界应当如何。这就提出了一种“价值理性”,一种更具高层次和长远性的标准和尺度,从而为避免“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压制,为大学生摆脱“工具理性”的束缚,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当然,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超越现实的,但这不意味着它脱离现实,而应“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倘若漠视大学生的外部压力和现实需要,一味指责大学生的目光短浅或是“唱高调”,必然难以引起大学生的兴趣,难以起到“入脑”的效果,甚至会遭到他们的消解、戏谑和拒斥。
另一方面,尽管当代大学生群体在价值观念、行为载体、生活方式等方面出现了诸多新特点,但由于面临着新的社会环境以及多重外部压力,他们对于“成长成才”依然有着普遍而迫切的需要。虽然满足和实现这种需要的途径各不相同,但他们发展自我、渴求成长的愿望是相同的。而且当代大学生依然处在从校园走向社会的人生过渡期,在学业、工作、情感、生活等诸多方面还需要引导和帮助,这便凸显出高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当然,这种教育必须与大学生的成长需要、认知状况和表达方式相吻合,才能使之理解、接受并外化为相应的行为选择。
面对工作环境与工作对象的新变化,新时期职业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与时俱进,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要按照“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内生外发的“心灵教育”,其最终指向是人的内在道德自觉,即通过引导大学生“修身”、“养心”,使之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健全人格和道德观念,健康、全面地成长成才。因此,既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引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必须改变那种“单向度”、“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充分利用职业院校实践育人的优势,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之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现实,有目的、有计划、主动地对自我提出要求,从而自觉将自我作为认识、约束、调控与改造的对象,并在个体与群体规范产生矛盾、发生冲突时,更多地“反求诸己”,不断地克服自身的不足,逐渐提高思想认识水平、道德判断能力以及对有关规范要求的认识体验,进而将所接受的观念潜移默化地变为内在自觉和外在习惯,为个人的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方面,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要特别注重从正面和反面两个角度入手,从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抽取先进的和负面的人物典型、事例典型,引导他们向身边的榜样“求道”,从他人的教训中“取经”,以点带面地实现激励、警示的效果;另一方面,要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校管理之中,建立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的长效工作机制,要结合自身特点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健康、有包容性的育人环境,遵循当代大学生未来选择、人生追求的多元化趋势,调整传统的价值认可评判标准,让任何一种通过自己的努力、以正当的方式和渠道取得的成绩都能够受到充分的认可,以此来倡导一种多元价值的宽容与共鸣,引导当代大学生放开眼界,认清自我,尽快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以良好的心态、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昂扬的精神风貌,迎接未来人生的挑战。
据统计,截至2007年12月,中国网民数已增至2.1亿人,其中31.8%都属于18至24岁的青年,且学生网民群体占据重要地位。同时,社区群体、社团群体等新的群体形式在大学生中间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强。这些富于时代气息的新兴群体及其存在方式由于以个体自愿选择为前提,且具备很强的交互性与自由度,使得大学生的活动空间进一步拓宽,发展方式更为多元,很好地契合了他们的年龄特征与成长需要,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归属选择和情感寄托。这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一种新的挑战,也是开辟新的工作阵地、拓展更多教育资源的有利契机。在这一过程中,职业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要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善于通过网络信息化的交流沟通手段,积极了解、介入在当代大学生中间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群体形式及其生活方式,深入研究、准确把握各种新生事物、新型群体的发展规律,积极调整工作策略,有效应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
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高校共青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高校共青团具有目标优势,因其工作着眼于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这与高校“育人”的核心目标高度契合;高校共青团具有组织优势,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都具有“团员”的身份,都是高校共青团的工作对象,且广阔的组织网络、成熟的工作系统,都是高校共青团发挥自身职能、有效动员青年学生的有力支撑;高校共青团也具有年龄优势,其工作人员多为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开拓精神、创新意识强烈,对新生事物接受度高,且较为了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容易与大学生打成一片、产生共鸣。因此,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高校共青团的优势,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需要,生动活泼、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有效地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
[1]大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向上[N].中国教育报,2008-7-29
[2]杨振斌,冯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5-79.
[3]杨雄.当前须关注的青少年四大问题[J].当代青年研究,2008,(1):9-14.
[4]孙其昂.思想政治工作基本原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5]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上海市明日精神教育以及生命教育两个指导纲要[J],2003
[6]李玲.“90后”大学生与高校德育途径[J].新学术,2008(4):19~24
[7]乔真真.“90后”大学生思想新特点与教育方法探析[J].扬华素质网,2008.10.17
[8]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0]粱金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M].青岛: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11]仓道来.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2]刘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3]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14]裹维平.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15]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