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成栋
(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 黑龙江 哈尔滨150001)
宁古塔,满语“六个”的意思,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有清以来,这里不仅是黑龙江东部地区的边疆重镇、抗俄前沿,又是遣戍流人的安置之地,同时也是人文荟萃之地、文献之邦,是黑龙江东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历史文化名城。流人谪戍于此,在带来与传播中原优秀文化的同时,又根据所见所闻撰写了一些记载宁古塔地区人文历史、山川地理、风土民情、物产资源等方面内容的地方志、山水专志以及散文、诗词等。如《绝域纪略》、《宁古塔山水记》、《柳边纪略》、《宁古塔纪略》、《龙沙纪略》等则是其中最具代表的作品。这些地方志不仅是研究宁古塔地区历史的重要地方文献,也是研究黑龙江省和东北历史的重要历史资料。为继承与弘扬宁古塔文化,建设文化强市、经济强市服务,我们将上述五种清代专门记述宁古塔地区历史和有关记述由宁古塔历史内容的志书,连同《宁古塔地方采访志书清册》、《宁古塔村屯里数》汇为一编,名为《宁古塔旧志七种》,并将张缙彦载有宁古塔山川风物内容的散文集《域外集》收录书中,附于书末。本书尽量原汁原味地再现宁古塔地方文献的原貌,除个别难已找到原版本、善本者重新排印以外,均用较好版本影印。
《绝域纪略》。又名《宁古塔志》。清方拱乾撰。该书写定于康熙元年(1662年)。一卷,内分流传、天地、土地、宫室、树畜、风俗、饮食等部分。它是黑龙江省现存最早的一部风土记,是有关宁古塔记载的第一部志书。
拱乾,初名策若,字肃之,号坦庵,又号 庵、云麓老人、江东髯史等。安徽桐城人。明万历二十四年四月初三日(1596年1月29日)生。方氏是桐城望族。拱乾少年聪颖,成童时能记六经,七岁“能属诗文”。二十岁时,诗文已为世人称许,与同乡姚孙森等五人为友,人称“六骏”。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中举人。崇祯元年(1628年)中进士,授官庶常。崇祯十三年授编修,累迁中允、左谕德,晋少詹事,充东宫(太子)讲官。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拱乾被清廷起用为内翰林秘书院侍讲学士,后升詹事府右少詹事,兼内翰林国史院侍读学士。顺治十四年(1657年)秋,拱乾第五子方章钺参加南闱乡试,考中举人。十一月,南闱科场案发生,章钺被言官劾为与主考官方猷“联宗有素,乘机滋弊”而入狱。翌年拱乾受株连入狱。其长子方孝标、次子方亨咸也陆续入狱。并于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被判处全家流徙宁古塔。顺治十六年七月十一日始抵宁古塔旧城(今海林旧街)。十八年冬,被赎罪赦还。康熙元年七月,方拱乾据在宁古塔之见闻,写成《绝域纪略》。方拱乾“平生酷好为诗”,虽流离播迁,但无一日辍吟咏。除著有《绝域纪略以外》,还有诗集《何陋居集》,收录流放宁古塔期间所写诗作951首。所成之诗叙宁古塔事颇详,堪称为黑龙江现存第一部诗集,有很高史料价值。
方拱乾卒年不详,诸书均记终年72岁,经考证,可能卒于康熙六年(1667年),终年71岁。
由于《绝域纪略》所记均系作者亲身见闻,因此,对于研究清初宁古塔地区历史,乃至黑龙江、吉林的历史,都不失为第一手的珍贵文献。《绝域纪略》主要版本有道光五年(1825年)说铃本,十三年(1883年)《昭代丛书》刻本本,光绪间《小方壶斋丛钞》刻本、《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排印本,今有《黑水丛书》本等。现依据《小方壶斋丛钞》本影印。
《宁古塔山水记》。清张缙彦著。其子张欲昌和私淑者刘孳 辑成。凡二十二目,多记山川名胜及物产、风俗等。卷首有序三篇。该书史料价值较高,所记之山水地名,多有为后代所失载。是专门记述宁古塔地区的山水专志,也是黑龙江第一部山水记专志。
缙彦,字濂源,号坦公,别号大隐,又号外方子、筏喻道人、居先生等。明万历二十七年九月十四日(1599年11月1日)生。河南新乡人。明崇祯四年(1631年)中进士,授清涧知县。官至兵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入清后,历任山东右布政使、浙江左布政使、工部右侍郎、江南按察使司佥事、分巡徽宁道等职。顺治十七年(1660年)在南北党争中失势,遣戍宁古塔。顺治十八年四月十三日(1661年5月11日)至宁古塔旧城(今海林旧街)。至戍所后,与吴兆骞、方拱乾等人“朝夕相对,欢若一家”,诗酒唱和,过从甚密。同年闰七月,去沙岭,游东京城(即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做了实地考察。归后撰《东京》一文,有很高史料价值。康熙四年(1665年)夏,邀集流入姚其章、钱威、吴兆骞、钱虞仲、钱方叔、钱丹季六人,发起“七子之会”(亦名“七子诗会”),分派题目,限定韵律,每月集会一次。这是黑龙江的第一个诗社,对后来宁古塔地区的文风颇有影响。康熙五年(1666年),张缙彦等流人陆续迁居宁古塔新城(今宁安市)。缙彦性喜山水,出塞后鉴于塞外山水,“询之土人,皆不能名”。于是,在登山临水之际,“探奇搜奥”,凡耳目之所及,足迹之所至,无不留心考察,撰有专文。这些山记、水记等专文,或记其源流、胜迹,或载其物产、风俗。而山水之无名者,就“以其地,以其里,以其所居人姓氏名之”,撰写成黑龙江第一部山水记与地名学专著《宁古塔山水记》。康熙八年(1669年),闻城西山下有一泉,前往考察,只见泉水“凌冰破雪,涓涓之流,直达长河”,因为之命名泼雪泉。归后撰有《泼雪泉》一文。同年八月,亲自题名,并请石匠帅奋勒石于该泉附近悬崖之上。遗迹虽已被毁,但“泼雪泉”一名却流传至今。康熙九年十月十四日(1670年11月26日)卒于戍所,时年72岁。缙彦在宁古塔期间,大力传播中原文化,推广中原农耕技术,有“域外群尊五谷神”之誉。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归葬。其出塞后主要著作除《宁古塔山水集》外,还有散文集《域外集》1卷,共收录序、记、论、书、传、疏、说主题文章22篇。所记多与流人有关,也有论述塞外山水、风俗、物产之作,对研究宁古塔流人生活及及塞外风俗,有很大史料价值。
《宁古塔山水记》有康熙年间松石斋刻本,为孤本;有1984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点校本、1997年《黑书从书》本。由于原本字迹模糊不清,今依据《黑书丛书》本重新校勘排印。
《柳边纪略》四卷附《塞外草》一卷。清杨宾撰,成书于康熙三十五至四十六年(1696~1707)之间或稍后。书名中“柳边”者,即“插柳为边”,它是从清初顺治间开始分段修筑,至康熙陆续完成的一条柳条篱笆,用来禁止边内居民越过篱笆打猎,采参和放牧之用。正如《纪略》书中所云:“柳边者,自古辽东皆插柳为边,呼为柳边。犹于边塞种榆,名曰榆关。柳边又名条子边,西自长城,东至船厂止;北自威远堡门起,南至凤凰山止。设边门二十一座。
《柳边纪略》记述了清初盛京、宁古塔、瑷珲三将军所辖地区即柳条边外的形势、山川、道里、卫所、官制、兵额、城堡、驿站,部落、寺庙、贡赋、物产、民情、风俗等。
杨宾,字耕夫,一字可师,号大瓢,山阴人。父安城,以罪戍宁古塔,请代不许。其后27年,宾年已40,始得一省两亲于塞外,数月辄返。于是自出关以达戍所,凡道里城郭、屯堡、民情、土俗、方言,河山之险要 塞,悉记之。归而谋所以救其亲于难者,虽万策不可得;将赴戍所考察的结果,与文献中的记载互相印证,爰考古证今,笔之于书,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撰成《柳边纪略》。此书是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记述黑龙江、乃至东北历史地理之作,被梁启超誉为开边徼地理研究风气的名著,也是宁古塔地区有关历史的重要地方志。当时名流为之题辞者,有费密、潘耒、林侗、黄中坚、王源、魏世 六人,及自为之序。《纪略》一般版本大多著录为五卷,铁岭杨霈为合编一册,抄之成书,将其著录为四卷,《塞外草》一卷,合计亦为五卷。此即筠石山房抄本也。霈序言:“此志士之为也,当与《西域志》垂不朽。”“潘耒题序略云:“白山黑水之间,在古为荒服,不隶版图;自辽、金迭兴,本朝复肇基其地,疆理规划之制 详。然纪载疏略,志乘缺如;迩来流人迁客,颇多文士,往往能言其山川风俗,然未有考古证今,著成一书者;以地荒民朴、文献无征故也。”宾自序有云:“文献备,而郡县之志成。”其意以备修志之用也。洪亮吉《卷施阁文集乙集》卷八《杨耕夫先生《柳边纪略序》有云:“亦何尝不可补域中志乘之遗备。”故此编当与《辽东志》、《全辽志》同例。附《塞外草》,为宾出塞 所见闻之歌诗也。《清史稿》说;“宾撰《柳边纪略》,述塞外事甚详。”《清史列传》亦云,“其书网罗巨细,足以订史书之谬,而补版图之缺。”实不过誉。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杨宾病逝,年71岁(《黑龙江省志·人物志》作70岁)。葬于苏州。杨宾著述甚丰,除《纪略》以外,主要有《 发堂诗集、文集》《大瓢先生杂文残稿》《力耕堂诗稿》《大瓢偶笔》《铁函斋书跋》《家庭纪述》《金石源流书要》《存疑录》《糊口编》《大瓢日记》《塞外诗》《藩镇考》《日富编》《客舍钞存》《游西山诗》等。
《柳边纪略》主要版本有木犀轩藏清抄本,道光间刊《昭代丛书》本,筠石山房抄本,光绪间刊《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鹤斋丛书》,光绪间《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排印本等多种版本;今有周诚望等《龙江三纪》校点本、《黑水从书》本等。现依据筠石山房抄本影印。
《宁古塔纪略》一卷。清吴桭臣撰。该书系作者于康熙六十年追忆青少年时代于其父吴兆骞被遣戍宁古塔之见闻而成。对于宁古塔地区的物产、气象、流人生活,尤其是风土人情、山川名胜,均有所记述。
吴桭臣,字南荣,吴兆骞之子。康熙三年十月十四日(1664年12月1日),生于宁古塔旧城(今海林旧街)。小字苏还,“取苏武还乡及早还苏州(清代吴江隶属苏州府)之意。”后改名 臣。康熙六十年七月,吴桭臣撰成《宁古塔纪略》“所叙己身居三分之一,大半多述土风”。由于所记多为亲身见闻,因此“信而有征”,但由于此书系作者晚年追忆之作,因此所记之事在时间上每多舛误。但作为第一手史料,仍不失为研究清初宁古塔地区乃至东北史、黑龙江地方史的重要文献。雍正四年(1726年)八月,吴桭臣又将其父遗著《秋笳集》整理成八卷,刊刻行世。时年63岁,终年不详。
《宁古塔纪略》主要版本有道光间《舟车所至》刻本、光绪间《渐西村舍丛刊》刻本、光绪间《皇朝藩属舆地丛书》石印本、《小方壶斋丛钞》刻本、《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排印本等;今有周诚望等《龙江三纪》校点本、《黑水丛书》本等。现依据《小方壶斋丛钞》刻本影印。
《龙沙纪略》一卷。清方式济撰。式济,字屋源(一作渥源),号沃园,安徽桐城人。方登峄之子。康熙十五年(1676年)生。工诗善画。少年侨寓金陵(今南京市),十六岁补诸生(秀才),经常省墓于桐城,与当地名士唱和,“积诗盈帙”。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式济中举人,次年取进士,授内阁中书舍人。《南山集》案发生后,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随双亲流戍齐齐哈尔。困境中,式济吟咏不辍,依然“笃志经学”,通过调查研究,写成《龙沙纪略》。“龙沙”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班超传》赞曰:“坦步葱雪,咫尺龙沙”。章怀太子注曰:“谓葱岭、雪山、龙堆、沙漠也。”以后诸家皆认为“龙沙”在西不在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龙沙纪略》的命名说得非常清楚:“始误以龙沙为一地,而诗家遂沿为塞外之通称。式济记东北事,而以龙沙为书名,盖沿用旧文之故。”全书分方隅、山川、经制、时令,风俗、饮食、贡赋、物产、屋宇等九门。记述了清初黑龙江行政区划,黑龙江两岸水系,边地官制、兵制、人口、赋税、边防以及物产、风土人情等重要史实。《四库全书提要》称此书对某些江河水系之考辨,“即足以订辽金诸史之讹,并可补《盛京通志》之阙……乃舆地家不可少之书也”。有人更谓此书“单词只字皆可宝贵”。叙宁古塔事亦详。故有人认为,《纪略》“实为黑龙江文化之祖,千载以下,万里以外,考兹土之物产风俗者,孰不珍重之。”虽然有些过誉,然《龙沙纪略》作为黑龙江省少数几种古代史志之一,实属极为重要的一种,同样也是宁古塔地区的重要地方文献。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二月,方式济卒于戍所,时年四十二岁。边人闻讯,“如痛亲戚”。遗著另有《陆塘初稿》、《出关诗》各一卷。
《龙沙纪略》主要版本有乾隆二十年桐城方氏刊《述本堂诗集》本、《四库全书》本,光绪间《小方壶斋丛钞》刻本、《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排印本等;今有周诚望等《龙江三纪》校点本、《黑水从书》本等。现依据《小方壶斋丛钞》本影印。
《宁古塔地方采访志书清册》。宁古塔副都统衙门辑。该书有关方志目录均著录为《宁古塔地方乡土志》。今详阅辽宁省图书馆藏光绪十七年抄本,得知该书系光绪十七年二月二十八日,宁古塔副都统衙门依据吉林将军衙门志书局颁发的志书采访目录,由宁古塔副都统富尔丹主持采访上报的两册志书清册。内容分为本朝建置沿革、宁古塔城池、驿站、仕宦、官署、田赋、坛庙、渡口、疆域、桥梁、古迹、山川、物产、宁古塔户口等14部分内容。
富尔丹,字森堂,满洲正红旗人。光绪十三年七月至二十一年十一月任宁古塔副都统。
《宁古塔地方采访志书清册》除辽宁省图书馆藏光绪十七年抄本外,尚1994年《黑书从书》本。现依据辽宁省图书馆藏光绪十七年抄本重新排印。
《宁古塔乡村里数》一卷。清佚名撰。据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善本书目著录,为清抄本,作者与写作时间均不详。将《宁古塔村屯里数》与《吉林通志》卷十七有关记载相比,虽然大致相同,但却略有出入。不过,尤为可贵者,它不仅载有宁古塔村屯里数,而且还记载了每一村屯的户数。就书中有关内容考证《宁古塔村屯里数》当撰于光绪十二年稍后,光绪二十二年《吉林通志》成书之前。有李兴盛一九八六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黑龙江述略》本、2010年《黑书丛书》本。今据《黑书从书本》排印。
《宁古塔旧志七种》的编辑出版,得到了宁安市政府大力支持,崔培元市长亲自过问本书的编纂,帮助落实解决出版经费;同时得到了黑龙江省图书馆董绍杰馆长、许静华主任、夏国栋研究馆员、石菲女士的密切配合与协作;得到了哈尔滨市青年学者李勇先生的无私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地感谢。余能得到宁安市政府领导,史志、档案届朋友的信任,协助为编辑出版《宁古塔旧志七种》搜寻版本,编排目录,校勘书稿,尽绵薄之力,荣幸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