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贵友
(重庆邮电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重庆 400065)
论科学人文主义教育
黎贵友
(重庆邮电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重庆 400065)
20世纪世界范围内存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思潮较量与抗衡,又因为人类的生存危机而促成了两者的融合,产生了科学人文主义思潮。21世纪科学人文主义将成为代表世界发展方向的社会思潮。科学人文主义教育将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科学人文主义教育思潮将引领我国教育改革走向新途。
科学主义;人文主义;科学人文主义;教育思潮;教育哲学思想
20世纪存在着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哲学思潮。从某种意义上讲,20世纪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相互较量、抗衡的时代。与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哲学思想相对应,20世纪同样存在着两大教育思潮: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讲,20世纪也是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相互较量的时代。由于科学的发展和科学主义的盛行, 20世纪的教育日益受到科学的决定而不是哲学的决定,因而科学主义教育在与人文主义教育的较量中总体上处于上风;科学主义中“惟科学主义”极端形式的出现,对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生存危机,又促使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在20世纪后期的复苏。两大教育思潮较量、抗衡和融合,在20世纪末形成了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观。21世纪科学人文主义将成为代表世界发展方向的社会思潮。21世纪科学人文主义教育也将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
1984年,第11届世界哲学会议提出:当代世界哲学的重点已经从科学的哲学转向文化哲学。在教育研究学术界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学术走向,其中有传统人文观念的复兴,和后现代主义教育话语在对现代性教育科学概念的解构中对传统人文教育观念的回归等。一批教育研究的思想家们也在哲学层面建构新的教育观念。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对长期以来信奉的实证主义科学观和方法论开始了反思和批判,并不断认识到教育研究不仅要对教育事实、实在、现实进行经验的、知性的、实证的科学研究,而且,还更应该对人类教育的价值、理念、信念、意义世界这些人文的内容进行反思、悟解、批判和创新。到20世纪末,教育研究的前沿工作者,在教育目的观、道德教育观、教学观、教育心理观、教育技术观、教育研究观等方面,对人类教育观念的嬗变进行了历史的考察和义理的反思,在对传统人文教育观念和现代性的教育科学概念的综合中,建构人类教育走向科学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思潮是20世纪人类教育思想嬗变的时代抉择。20世纪教育思潮经历了几次大的历史变迁。
第一次变迁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科学心理学的影响,教育解构了传统教育学的以形而上学的陈述、价值判断的陈述、个人经验的陈述三种非科学的逻辑组成的系统,借用自然科学方法论,以追求科学化、量化为目标,建立了教育科学体系。教育科学体系以“实验”为教育理论科学化的必由之路,通过运用实验和测试手段,较精确地分析描述了教育过程,取得了大批用数量关系表述的可靠数据和资料,注意从可操作性上为实际教育工作者提供方法和手段,赢得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认同,从而形成教育科学化浪潮。教育科学化浪潮促成了教育哲学由新康德主义教育哲学过渡到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形成了教育哲学发展史的第一次繁荣。但教育的第一次变迁,却未能处理好教育中自然科学方法运用,与教育中哲学方法价值或观念属性吸纳的关系,给人类教育思想合理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它促成了教育科学化思潮在经历第二次变迁后的异化。
教育的第二次变迁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科学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教育思想界面临人类知识总量以指数形式递增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实践工作者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教育进行改革,致力于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包括创设实验学校、调整课程结构、更新教育手段、改变教学组织形式等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但教育哲学界局限于建构自己的思想体系,对教育理论中教育体系杂乱、语言非精确、学科庞杂缺乏有机整合等现象进行逻辑分析和语言研究,从教育研究方法上丰富教育科学,但未能关注实践反映出的时代精神,造成教育理念建构中“人”的因素的缺失。教育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结合教育哲学中人的因素的缺失,在科学主义影响社会思潮的大的环境背景下,教育出现了深刻的人文危机。危机迎来了教育思潮的第三次变迁。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分析哲学受到复兴后的现代人文主义的全线反击。这些反击主要集中在对分析方法本身的怀疑和对分析教育哲学不能回答价值问题表示不满。80年代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潮在对分析哲学深入批评中,发展壮大到与之抗衡并逐渐取代其地位,教育哲学思想进入当代新人文主义思潮占主流时期。新人文主义教育哲学重视人的主体意识,遵循实现人的自我价值,通过教育中人文主义思想的复兴实现人的回归,以教育的变革促成人的解放,比较好地把握住时代思潮,在综合现代西方教育哲学众多流派长处的基础上,提倡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通。
人类教育在寻求科学与人文的融通上做了大量努力。科学主义思潮与人文主义思潮的分野,是20世纪以来学科发展的精细化和二元对立的哲学观对人类的普遍影响的结果,这种影响对人与自然、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人自身的全面发展都产生了极大危害。自从学科分离以来人类教育仍有学术传统追求学科的融合。代表性的有1882年,英国人阿诺德针对1880年赫胥黎在伯明翰梅森理学院成立典礼上所作的“科学与文化”演讲,以“文学与科学”为题作回应,奋力维护传统的人文主义教育。20世纪50年代C.P.斯诺有感于以英国为首的现代西方大学中,人文知识分子与科学知识分子、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隔绝,作“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的演讲,对大学教育中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孰重孰轻,文理如何兼容并蓄等理念和实践提出看法,指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互隔阂、互不理解的状态及其危险性。1963年他在《再看两种文化》一文中,呼吁建设一种能沟通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第三种文化”。继C.P.斯诺提出“两种文化”的命题之后,科学人文主义渐渐被科学家和人文学者所关注,科学与人文的关系问题也成为科学哲学界一个重要的研究论题。越来越多的学者持有科学与人文应该融合的态度。萨顿认为科学史是联系科学与人文的唯一和正确的途径。美国社会学家默顿、英国著名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波兰尼等为科学与人文的合归提供理论依据。关于两种文化和第三种文化的话题影响至今。在我国,1948年建筑大师粱思成教授曾在清华大学作过“半个人的时代”的演讲,呼吁大学教育中文理结合。追求学科融合的学术文化传统虽在20世纪早期未引起重视,但阿诺德引发的学术文化思想被传播继承下来,在20世纪末人类思想界形成共识。可以说人类教育思想自从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分野时起,就有促成两者之间融合的力量在努力建构融通的教育理念。
科学人文主义兴起于20世纪中叶,致力于科学的人性化和人文主义的科学的研究,努力消弥两种文化的鸿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索两种文化再度融合的现实可能性和实现途径。这种探索的代表人物有萨顿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史相结合的人性化探究,波兰尼个人化的“意会知识”为基础的科学人性化理论,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高峰体验为基本途径的科学人性化方法,大卫.格里芬的使科技“返魅”的科技人性化理论等。科学人文主义思想从20世纪中叶发展至今,如果将各种关于对科学的人文主义理解的观点集中起来加以考察,大致可以将各种科学人文主义的观点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种是“传统型”或“正统型”,它同自文艺复兴以来的传统的人文主义以及同后来的启蒙运动的精神相联系;另一种是“激进型”或“反叛型”,它同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人文主义相联系;还有一种是介于“传统型”和“激进型”二者之间的“中间型”或“折衷型”,其特点是既反对“传统”,又反对过于“激进”,走的是一条不同于二者的中间路线,但同时既与传统的人文主义又与激进的人文主义相联系。作为哲学思潮,历史上三种类型的科学人文主义都对教育观念的形成和实践产生过或多或少的影响。
在美国社会学家贝尔《后工业社会》、美国未来学家奈斯《大趋势》等书中,勾画出的21世纪人类社会的主要走向和前景是:21世纪将是生物工程的世纪、电子学的世纪、宇宙航天的世纪、信息革命的世纪。21世纪将面临4大挑战:面临陷入核战争从而地球上一切生命均被消灭的危险;面临不断发展的工业化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人类能否生存的危险;面临人口爆炸以及南北对立可能引起的世界性冲突危险;面临科技革命推动生产自动化的迅速扩大,导致结构性失业日益严重从而威胁社会结构稳定和秩序的危险。在改变教育哲学思想的《学会生存》一书中,和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论及教育目的和目标的区别时认为,教育最后一个目的是一种哲学力量,培养自由的人和创造思维,最大限度挖掘每一个人的潜力,是教育的最后目的。并指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求知的能力——学知,学会在一定环境中工作的能力——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因此,21世纪科学人文主义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科学,还要教会学生正确对待科学;不仅教会学生理解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还要教会学生理解科学本质和社会效应。它应具有以下内容:
强调以人为中心。在全面整合传统的教育的科学观和人文观的基础上,形成以人为主体的、重视人的价值的科学的教育观。这种教育观要实现《学会生存》中描述的“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科技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的景象。
强调完整性。它包括强调人性是完整的,区别于狭隘自然科学教育观下的人的生物性和动物性。强调教育的事实与价值的统一。强调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
强调全面推进教育的创新和发展。面对21世纪人类社会新的发展趋向,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要以新理念、新思维,以创新的精神推动教育在全球化时代的新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教育研究中理念、意义、价值等教育话语悄然出现并逐渐频繁使用。受科学人文主义思潮影响,教育也在构建关于“教育人学理念”、“教育实践理念”、“教育目的理念”、“教育规律理念”、“教育研究的人文理念”等科学人文主义本体论教育思想。
国学大师陈寅恪眼中的大学“是葆蓄人文传统,承续文化命脉的场所”。为应对大学教育从精英向大众教育转变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特别是图实利,谋职业,学风学业实用化、功利化的倾向,我国大学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就着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通问题。1994年华中理工大学开始在校内开展加强人文教育的工作,探索理工类大学加强人文教育,促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会的方式和途径。1995年起,全国高等学校在教育部的关心和领导下开展了文化素质教育。到2002年清华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已达13个学分,华中科技大学达10个学分。不仅如此,以清华、北大等著名学府为首的开展专题人文讲座的活动,也促进着全国高等学校的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的实践和探索。清华大学曾成功开设过“中国与世界优秀文学名著导读系列讲座”,并在2005年春季学期开始推出“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采取基本上一个学期一个专题系列讲座,每个系列讲座都出一个集子的方式,邀请国内外人文学者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和良好的为人治学做事的态度,在清华大学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
我国近代意义上的大学制度产生于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是近代先贤深刻反思传统思想文化,寻求破解中国国强民富路径的策略选择之一。从这个角度讲近代中国大学制度是近代“西学”的一部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缺乏近代科学民主精神,中国教育的现代转型是在科学主义价值取向指导下传统人文教育向现代科学教育的转变。因此,我国大学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要在充分总结一百多年大学历史的基础上,把握全球化时代大学发展的根本任务,面对现状从薄弱环节入手来进行:
一是进一步发展和繁荣我国教育理论,建立和完善具有我国特色的教育研究方法论体系,为我国科学人文主义教育提供哲学思维导向。我国近现代意义上教育思想观念的启蒙和传统教育观念变革意识始于鸦片战争后,独立明确探讨教育价值理论而不是社会变革理论则在20世纪20年代后,主要随着“西学”的输入,特别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教育价值理论作为教育哲学领域的一个基本范畴,才逐渐被认识和接受并运用。总体上看教育理论研究起步晚且属外来学术文化思想,在发展过程中又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束缚,其理论发展一直处于对外来理论简单介绍和模仿状态。新中国建立后尽管结束了旧中国受屈辱的历史,但教育理论仍处于50年代学苏联、80年代学西方的局面,其理论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始终未能很好的建立。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80年代初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战略目标,江泽民总书记90年代提出教育要实现“两个重要转变”及“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科学诊断;我国从1993年起先后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给我国教育理论的发展提出了要求也带来了跨越式发展的机会。教育理论要在总结我国教育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找出自我发展的主体意识,为我国21世纪的教育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二是科学总结我国教育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历史,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寻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历史上,我国教育以儒学为传统的人文教育具有深厚的基础,科学教育随着西学的输入才逐渐引入到我国。“科学”一词也是近代先贤介绍西方思想文化过程中,经过“中学”“西学”体用之争才明确其概念和定义。我国近现代教育是一个在科学主义价值取向指导下,传统人文教育向现代科学教育的转变的进程。但我国教育中一直未能很好处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有受“落后就要挨打”认识影响,夸大科学作用,认为科学无所不能而全面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也有认识不到自17世纪以来西方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与我国科学技术的巨大差距,在还未完成科学教育任务的同时就盲目地反科学。现阶段比较紧迫的还是应根据国情,在科学技术不如西方发达国家情况下,加强科学知识传播、提倡科学精神,并以人文关怀充实科学精神,达到“人文是具有现代科学意识的人文,科学是充满高充人文关怀的科学”。
三是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在科学与人文关系上现阶段的问题进行改革。我国阶段高等教育在价值导向上有四方面问题: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底蕴不够;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科视野和学术氛围受到局限;过重的功利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和扎实的基础训练受到影响;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抑制。价值导向的问题使我国大学教育功能单一,职业性特点太强,功利性导向太重,学科环境偏窄,人才培养目标专才化,教学过程知识化,使大学教育质量和效益不能满足时代和社会需要。这就需要“寻求一个新的教育秩序,是以科学与技术的训练为基础,而这种科学技术训练是科学的人道主义的组成部分之一”。
[1]臧文彬.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及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3).
(责任编辑魏艳君)
G40-02
A
1007-7111(2010)12-0079-03
2010-11-06
黎贵友(1964—),男,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计算机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