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咏梅,章迎春
(1.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重庆 400715;2.九龙坡区人和中学,重庆 400052)
生本教育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王咏梅1,章迎春2
(1.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重庆 400715;2.九龙坡区人和中学,重庆 400052)
生本教育是近年来呼声较高的教育理念,它与传统的教育理念有很显著的区别和优点。为此将生本教育理念和初中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相结合,从生本教育的角度,提出思想品德课教学要用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切实提高教学成效。
生本教育;思想品德;教学实践
“生本教育”是广东省教科所郭思乐教授倡导并主持实验的一种全新教育理念。其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1]。其主张是:教育应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转变,即把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1]。
1.突出学生。在教与学这对矛盾关系之中,学是内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教是外因,必须通过学这个内因才能发挥作用。生本教育的课堂完全改变传统教育中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规定每堂课老师讲话时间不超过10分钟,其余时间都交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交流体会、自主学习[2]。
2.突出学习。生本教育的基本过程是:(1)课前的学习准备;(2)上课时的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与座位上聆听、质疑、探究……(3)课后的追根究底。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比学到知识重要千万倍。比如上网查找相关资料、通过文字或图例表达自己的意见;课堂上学会聆听老师、同学的讲话,上讲台用口头表达自己的意见,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对别人的质疑回答自己的见解……[3]
3.突出合作。学会合作是21世纪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这一特点是强调学生小组学习。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4~6人,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上课时的学习每位学生都必须在小组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4]。
4.突出探究。生本教育强调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低入口、大感受、深探究。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老师在认真倾听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点火”,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与拓展[5]。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评价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一是不恰当地使用激励策略,存在过多的表扬和无原则的表扬,非但无法起到促进作用,反而可能产生消极影响。二是教师对学生评价的诊断功能没有足够的重视。在教育教学中诊断的目的是作为补救和改进的依据,但一些教师在日常评价中忽视教学前的诊断,对学生考试、评价后的分析、诊断不够,对学生的进步和提出的问题指导不够,也没有充分引导进行学生自我反思,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思想品德课程都强调了培养目标的三大领域,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过程与方法。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相比,后者的评价有着较大的难度。一些教师将三维目标分割开来,出现了贴标签式的、穿靴戴帽、喧宾夺主的现象,没有真正发挥评价的作用。三是教师没有把评价与教学融为一体。教师在评价中缺少过程性评价的办法,常常是为评价而评价。很多学校,除了考卷和类似《素质评价手册》的定期评价资料外,缺乏其他规范的、与学科紧密结合的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记录[6]。
传统教学将教育过程简化为单一的灌输和训练过程,忽视学生主体地位。老师以说教为主,培养学生的升学应试能力,忽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注重“知道”忽视“信道”、“体道”,使学生难以做到知行统一[6]。结果导致学生只学习一些符号,但没有掌握其精髓;只获得了专门的知识,而没有掌握与其他相关知识的联系。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学生是认识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可是我们的传统教学一直是采用“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这样的教学往往只重视学生的认知系统,忽视动机、情绪、情感、意志、兴趣等非认知因素。正如赞科可夫所言,这种教学方式的特征“不仅表现在完全没有注意发展学生的情绪生活,而且完全不提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6]。这样的学习只能靠外在的纪律来维持。学生对教师讲解内容的消化方式是记忆,根本就谈不上对学生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
思想品德课是德育的主渠道,对此,所有的思想品德课教师都再清楚不过。可是由于应试的需要,它当作一般的智育课,也是“上课记条条,复习背条条,考试考条条,”只重视学生对这门课的知识掌握的考核,而忽视学生的行为养成、思想品德提高及能力培养。使得“知行统一”这一目标一直无法得到落实。
“以人为本”的理念最终追求的是人自我价值的充分实现,它关注的不是一个静态凝固的学习结果,而是强调过程的学习,强调亲自体验的动态生成的发展性评价。新课程改革针对旧课程有悖于“人本”评价之弊,提出了由结果到过程的重心转移的发展性评价观。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展示他们的成绩,要重视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过程。
福建师范大学的郑丽红提出建立学生思想品德学习成长档案,将评价的等级分为A、B、C、D四个等级,最后根据各项等级评出学生总评,作为学生的期中、期末成绩[6]。该评价把课前演讲、探究活动、课堂表现、习题设计、他人评价、自我评价、考试成绩等列为评价的项目,抛弃传统单一的以考试成绩作为学生成绩的主要评价指标,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评价原则。在整个评价体系中,人的因素始终被放在第一位,人本理论在“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最终评价目标和尺度的、立体的、综合的、多层次的评价体系中凸显出来。该评价体系具有评价内容从对学生的认知评价扩展为对学生全面综合的评价、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由被动等待评价转向主动参与评价、评价从关注结果转向重视过程、评价活动化等特点。
单纯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为目标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成功的学习者往往只是少数。教育目标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少数尖子学生的培养上,也不能将分数和获取越来越多的知识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教育最终目标应该是学生的充分发展和自我实现。因此,要面向全体学生,着力提高其基本素质,使每个学生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经济建设中各种层次的成功者[7]。
传统教学中,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知识传授活动,表现为: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往往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得听什么;教师哪里内容熟悉,就讲的多,不熟的就少讲或者不讲,而学生没有任何发言权。“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强调真诚互信的师生关系[8]。师生双方在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的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的共同发展。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转换角色:由教学中的主角变成“平等中的首席”,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交往者、合作者。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会把教师的身份由“教书匠”提升到学生终生发展的“奠基者”的历史高度。
“以生为本”的新课程改变了旧课程“教”控制“学”的线性教学流程。在这种探究性教学方式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教学情境的创建;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认知因素和情意系统的激活;围绕问题展开阅读、操作、实验、考察等实践活动,和尝试、想象、品味等领悟活动,以及讨论、对话的全人格、全心灵的交流活动。教师应放开师道尊严的架子,不怕师生观点的碰撞;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要求,有意地设置问题情景,巧妙地设计问题的思路,并伺机引导学生打开心扉,展开思路,大胆地生疑,勇敢地质疑,审慎地质疑,积极地解疑,使师生在交流、碰撞的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9]。罗杰斯反复强调,学习不应该只发生在“颈部以上”,只有全身心投入的学习,才会对学生发生深刻的影响;涉及学习者整个人(包括情感和理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因此,教育者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如:竞赛、讨论、表演、设疑、辩论等方式,以活跃课堂气氛。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也是学习兴趣持久的有效保证。其次,要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途径和手段。”如果教师能够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提高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10]。
[1]薛生祥.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现代教育论丛,2009(10).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车龙清.以人为本创设情境实现课堂教学互动[J].山西教育,2003(13).
[5]张晓梅.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关系构建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6.
[6]郑丽红.初中思想品德课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
[7]朱祖伟.政治课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性之我见[J].现代技能开发,2003(9).
[8]王贵.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发展对策[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4).
[9]沈国华.中学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式参与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10]朱开炎.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4(5).
(责任编辑魏艳君)
G631
A
1007-7111(2010)12-0107-02
2010-11-06
王咏梅(1987—),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