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的失望与希望

2010-08-15 00:50
武术研究 2010年7期
关键词:中国武术套路本质

陈 青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中国武术的失望与希望

陈 青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中国武术存在着许许多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使人们产生了失望。但是,悲观的情绪无济于事,武术工作者应该振作精神切实地进行创新,寻求中国武术发展的思路。文章就此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思路,通过创新促进中国武术发展,使人们燃起新的希望,使武术焕发新的活力。

武术 问题 思路 创新

四年前,时值上届世界杯举行期间,本人撰写了一篇《孤独与喧嚣》,感叹喧嚣的世界杯被世人追捧的景象与中国竞技武术最高级别比赛观众寥若晨星反差的失望之情。今年又是一届世界杯,每当夜幕降临,人们纷纷聚拢在电视机前,为每一支球队呐喊,可谓万人空巷。恰恰在此期间,全国农民武术比赛暨武术之乡传统拳种传承人演武大会在陕西宝鸡举行。原以为竞技武术可能远离了人群而无人问津,中国武术发源地保留着丰厚民族传统色彩的农民武术应该观者如云吧,可现实又一次让我们失望。在失望的思考中,本人感到中国武术整体出现了衰落。

在本次农民武术比赛中,有许多优秀的拳种,有许多优秀的传承人,他们奉献给观众质朴的中国文化。从行头、打扮到套路内容、风格无不显示着中国特色。从热情、执著到认真、踏实无不显示着中国农民的纯洁。整个比赛中有五场,除了第一场有陕西“三和学院”组织了大批学生前来捧场外(裁判组的老师们由衷地感谢这些学生),其余场次的观众主要是参赛的运动员。有人说中国武术是习者多,观众少,这是中国特色。也许吧,但愿如此。

观看极少数精彩的比赛项目,令人振奋,但是更多的时间令人昏昏欲睡,毫无激情。我思索为什么从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中很难看出中国人的勤劳、勇敢和智慧。人们不是说中国人是“勤劳”“勇敢”、“智慧”的吗?可见这种观点不完全正确。如果我们仅仅以自我为参照系,这个描述可能有一定道理,可是我们进行横向比较时,问题马上就会表现出来。假设“勤劳”是中国人的民族个性,那么勤劳的中国人为什么几千年不改变它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勤劳的中国人为什么在冷兵器早已不复存在的今天不对武术进行时代化的创新?假设“勇敢”也是中国人的民族个性,那么中国人为什么修建防御性的长城?中国人为什么在统治集团禁武的时期将战争的工具演变成套路形式?假设“智慧”是中国人的民族个性,那么为什么中国发明了四大发明后再也没有更多的发明?为什么没有将武术推向国际?种种迹象表明,我们不能在被人赋予上述桂冠后就夜郎自大、沾沾自喜、不思进取。时至今日,我们能够看到的是“懒惰”导致的工作效率低下,“懦弱”导致的世风日下,“迂腐”导致的抱残守缺。在中国武术的现实情况中,同样可以看到“懒惰”导致的套路功法不深,“懦弱”导致的缺乏创新,“迂腐”导致的传承中断。

在本届农民武术比赛中,有部分拳种缺乏武术必要的基本元素。俗话说,手眼身法步是武术演练的基础,没有这些基本技术和动作的套路,何谈精神气力功?部分套路技法单一,顶多可以被称之为组合,历经漫长发展竟然没有一点点技术的充实,这种套路很难适应当代人求新求变的思维。部分套路技术雷同,没有风格和特点,特别是技术动作随意性极大,这种东西很难被人们掌握,更难得到推广。绝大多数套路依然是以技击为主导,现代法治社会动手打人就会触犯法律,实在难以被世人所认同。这样的竞赛和表演自然无法引起人们的关注,也的确由于武术自身没有引人入胜的精彩之处。从这些表现中,也证实了中国的农村武术存在许多值得改造的内容,目前的现状显然难以与时代同行。

中国人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总是有一个漫长且迟滞的过程,这给某些糟粕提供了极大的生存空间。比如QQ游戏中的“开心农场”原本设计者是让人们在农场对自己所种庄稼进行施肥、耕作的,以求培养人们在虚拟状态下保持农民的质朴,结果被中国人改造为盗窃的天堂,且大行其道,实在是让人啼笑皆非。中国武术莫不如此,原本智慧的中国人将残酷的搏杀工具改造成文明的套路形式,改造成人人可以习练的内容。但是却遭受了莫名其妙的神秘性的包围,使武术成为仙拳神授、飞檐走壁、隔墙打牛、见血封喉等等肉眼凡胎所不能企及的东西,逐渐成为有一技之长者的世袭专利,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形成牢固的家族流派体系,使百姓逐渐失去了对它的希望,留下的只有失望。这一切影响着中国武术的健康发展,阻碍着中国武术的改革与创新。

失望总不能最终解决问题,我们还必须胸怀希望,努力实践,拓展思路,探索希望,消除失望。

首先,我们要从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方面去拓展思路。人们总是认为事物的本质只有一个,这种观点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其实,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这个所谓的本质在发生着变化,原本的本质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新的本质。甚至一个事物存在着两个,或多个本质。就像人们对人的认识一样,有人认为人是高级动物,有人认为人是政治的动物,还有人认为人是符号的动物……对于人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不能说上述观点不对,这些界定都有道理,在不同时代和场合,人的本质的确不尽相同,但是人还是人。中国武术也是如此,技击性原本是武术的本质,随着时代的演进,养生、健身、艺术也同样是武术的本质构成。固守武术本质唯技击论的认识,其根源可以追溯到董仲舒,董仲舒对于五行的解释影响了世代中国人,也影响了人们对武术本质的认识。董仲舒是这样看的,他说“土”为五行之本,其余四行都以“土”为中心,总是离不开“土”,从而奠定了万变不离其宗的基本信条。这种影响十分强烈,对于产生于战争、私斗的武术来讲,技击自然成为武术演变的“土”,自然形成了武术的技击本质。根据我们上述的分析,本质是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必然发生演变的规律,武术的本质必然产生时代化的变革。认识明确后,我们就会拥有开放的思路,武术就会有所创新,就会有新的格局,就能符合时代的潮流,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武术就会出现希望。

其次,我们要从中国武术传承方式方面去拓展思路。过去认为武术只有口传身授才能使人们掌握这项技术,这种方式延续了成百上千年,形成了稳固的模式,似乎这是唯一的一种传承方式。那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结构决定了这种方式是最有效的方式,现在社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有的血缘社会结构被地缘、业缘社会结构所取代,人际关系出现了重大变化,人们对事物的学习和掌握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有的传承模式便显得难以快捷地实施传播。现代多媒体技术发展迅猛,人们可以不受地域、人际关系等条件的制约进行跨界学习,学习的媒体也从广播、电视、磁带、录像带、光盘到网络、手机视频,人们可以通过这些媒介随时随地、自由的进行学习,而不必为了学习长拳去投师李连杰,不必为了学习正宗的陈式太极拳非得去陈家沟。当然,人们在充分借助现代媒介的同时,还没有很好地利用现代媒介,不过这只是时间问题。将来,如果传承人都能够充分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将自己掌握的技术进行演示,实施人机对话,点拨习练者的技术、劲力、风格,必将打破流派、拳社、门户、私塾、学府的藩篱,实施更广泛的武术技术和文化传播。有了广大的习武人群,才能真正地完成中国武术的传承,才能看到中国武术的希望。

再次,我们要从中国武术表现内容和形式方面拓展思路。中国武术的表现内容和形式可谓博大精深,主要表现在流派众多,技术精深方面。中国武术的这种特征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可供人们任选的范围极大,有利于人们选择切合自身实际的习练内容,有益于普及。另一方面,精深的技术体系,高妙深邃的境界,令人望而生畏,增添了掌握的难度。现实中人们发现,往往是后者发挥的作用远远大于前者,因而中国武术高高在上,总是令人可望而不可及。中国武术的确是一种以全身心的协调演练为主的身体活动形式,要求习练者具备全面的身体素质,突出表现为高度的协调能力。对于这样的内容和形式绝非普通民众所能企及,真正能够掌握某项技术的人很容易被人们尊崇为高手。对此,要想中国武术能够“亲民”,武术技术就必须进行必要的调整,特别是在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已没有了以往的悠闲。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武术的发展更要坚定地走群众路线。对于少年儿童,应该为他们提供生动活泼的“体验式”的武术组合,不断满足它们对武术的强烈好奇心。对于中青年人来说,必须给他们提供“快餐式”的武术套路,诱发了他们的习武热情后,他们自然会被中国武术的魅力所吸引,逐步再给他们提供“品味式”的武术套路。对于中老年人,应该给他们提供“消遣式”的武术套路,提供可以自编自导的“创意式”的组合技术,使他们不必为记不住技术动作而烦恼。除了上述年龄阶段的“亲民”措施外,对于以健身为主的习练者来说,中国武术的技术必须进行规范方面的弱化;对于以艺术鉴赏为主的演武者,中国武术的技术必须进行演练方面的艺化;对于以竞技为主的习武者,中国武术的技术必须进行规格方面的强化。总之,中国武术要适应不同人群的需要,使人们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志趣所在,引起人们的习武兴趣,激发人们习武的希望。

同时,我们要从社会需求方面去拓展思路。自觉习武的人群在中国是体育人口的主力军,他们的热情是武术发展的动力和希望,武术工作者如何引导地组织是十分关键的因素。如果我们行政不作为,专业不作为,那么武术工作者们将被世人所唾弃。当社会进行到一个以健康、积极、发展,一个以人为本的阶段,这个社会一定会出现人人关注健康,关注完美的生活。在这种社会需求和环境中,中国武术给人们提供着健康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中国人习惯了自古以来土生土长的民族体育文化,就像每天的餐饮一样,我们的肠胃非常适应中餐,每天的习武,使人倍感亲切和舒畅。人的感受是他们需求的前提,是社会需求的基础。中国武术要顺应人和社会的需求,科学合理地进行创新和改造,以便于防止人们产生各种感觉疲劳和审美疲劳,影响着人们的需要。尤其是在审美观点巨变的今天,源自于乡村的略显土气的中国武术美学表现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极大地影响着城市人的热情,遏制了人们的习武需要。人们一日三餐都需要变变花样,中国武术更要换换花样。马克思主义学说也在与时俱进地发展,没有固步自封。因此,中国武术创新与发展才是中国武术的希望。

最后,我们要从中国武术人性修养角度去拓展思路。体育是人类创造的万事万物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可以全景式地展示人性。大家看看,在严酷、激烈的体育比赛中,人性的各种弱点暴露无遗,违例、犯规甚至暴力冲突屡见不鲜,受功利性的诱惑和驱使,被文明掩饰的人的攻击性不再遮遮掩掩。这种袒露未必是坏事,它能够让人们警钟长鸣,人性的弱点没有因时代的发展而消退。当然也恰恰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比赛以一种极端的、生动的方式和方法塑造着人性,使人向着充满关爱生命、重视人的价值、体悟人的本质力量、注重人际互动方向转化,塑造全面而健康的人性。中国武术同样如此,在某些方面技高西方体育一筹,主要表现在中国武术能够对人性进行修养和培育。当人们总结战争、私斗技法的时候,使武术拥有强大的杀伤能力,人们可以在这种技术的练习中,与假设对手进行较量,将平时郁结的不良情绪通过“搏杀”沙袋释放出来。掌握了这种危险技能的人,对他人和社会构成一种威胁,中国人很快地对其进行改造,套路应运而生。运用伦理道德约束这些高手,中华武德也应运而生。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内外合力,彻底地改变了中国武术原本的形象,一种文明的中国武术呈现在世人面前。人们在练习武术套路的过程中,得到伦理道德的教化,得到文明的熏陶,得到规范的制约,得到艺术的塑造,武术人成为社会文明规范的形象大使。这一切得益于扬弃和创新,中国武术扬弃了野蛮和残酷,创新了文化和文明。今后,中国武术的发展必须进一步坚持扬弃与创新相结合的发展思路,不断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创新出更为有效的修养人性的内容,以满足日益文明的人类的健康需要,这才是中国武术的出路和希望。

G85

A

1004—5643(2010)07—0001—02

陈 青(1963~),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中国武术套路本质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Airbnb上的套路
拒绝套路,认真搞笑
眼下有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