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福琴,潘建芬
(1. 北京第三十五中学,北京 100032;2. 北京教育学院体育系,北京 100009)
中长跑教学的关注点
——节奏
丁福琴1,潘建芬2
(1. 北京第三十五中学,北京 100032;2. 北京教育学院体育系,北京 100009)
跑的动作节奏是中长跑教学单元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它是影响学生中长跑成绩的主要因素之一。对低年龄段学生而言,中长跑教学侧重速度和全面发展,重点发展学生的一般耐力;对高年段学生而言,中长跑教学首要一点就是让学生了解中长跑项目的文化内涵和项目的特点,更多侧重于理性方面。从中长跑的动作节奏入手,通过实施各种教学手段,其积极意义在于使学生在运动实践中能够真正体会到合理的跑的节奏在提高专项耐力水平方面的重要性,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会更加理智与客观,学生对合理的跑的节奏在中长跑中的作用的探究欲望会因实际的需要而被激发。
节奏是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的存在方式,是一种符合一定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的运动形式,是物质运动的必然反映。它是一种以一定速度快慢的节拍组成的,主要是运用速度上的快慢和音调上的强弱把它们组合到一起。人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运动系统的活动都具有一定的节奏,这也就决定了人本身具有生理上适应节奏的习惯。人体生命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律,若对人体施加有节奏或有一定规律的外部刺激,则可使神经系统产生适应性的节律性变化,以达到对人体内脏系统和运动系统的节奏性和规律性调控。在中长跑运动中,要求学生延续中长跑中的节奏性规律,借助于听觉与视觉、本体感觉和前庭感觉的共同分析,控制动作的节律和速率,感知准确的空间位置,保持身体平衡,对掌握动作技能具有重要作用。
为激发学生对运动节奏的主动探究,从他们认为枯燥、最不感兴趣的但又必考的中长跑入手,告诉学生一旦掌握了中长跑合理的跑的节奏,他们在跑的过程中的躯体难受程度会降低,心理的厌烦感及恐惧感会减弱,有氧代谢的能力会加强,跑的成绩会提高。当学生按照某一有规律的节奏跑时,会产生一种韵律感,这种节律既能放松他们紧张的神经,带给他们心情的愉悦,又能使他们在持续跑中发挥速度,节省体力,提高兴奋性,达到技术的合理与放松。这种认识的改变将会使他们越来越喜欢跑步的感觉。
2.1 集体跳长绳中节奏的迁移
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特点及项目之间的联系,先安排的辅助教学内容是以小组形式的集体跳长绳比赛。在练习的过程中,主要让学生尝试不同的摇绳节奏(包快、中速匀速、慢三种节奏),分析对小组跳绳成绩的影响。调查发现,学生比较认同中匀速的跳绳节奏(针对女生),它比较利于学生跳绳能力的发挥,而且学生自感比较放松,练习效果较好。在学生对跳绳节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依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身体体验,利用知识间的迁移,让学生思考跳绳节奏与中长跑节奏间的关系及它们的交叉点。
具体做法:第一步,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练习三种摇绳节奏(绕8字跳绳),由小组长控制每种节奏练习的时间(时间相同)及跳绳的次数,并分析哪种节奏最合理,练习效果最好。第二步,小组间进行跳绳比赛,要求每组以自认为最有效的摇绳节奏来进行比赛。第三步,统计比赛结果,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交流对节奏的认识。第四步,跳绳节奏恒定,通过改变跳绳的内容和方式(单人、十字大跳绳、连续跳过平行的三根长绳),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节奏的认知及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2.2 理论层面上节奏的认识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学习方式,对指导学生正确体验中长跑节奏的理论部分学习由学生自己查阅相关的资料来完成。在查阅的过程中,重点了解中长跑项目的技术特点、供能方式、对人体的作用三部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中长跑的知识。当学生在理论层面上对中长跑的节奏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有了一定的理论及间接实践经验的支持,学生对中长跑的心理排斥感有所降低,主动尝试的欲望被激发,他们希望通过一定的身体运动体验来感受节奏的力量。
具体做法:观看王军霞比赛的录像,重点观看她的跑步姿势及途中跑的节奏,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动作的理解,分组讨论她跑步的动作技术特点及这种跑步节奏的优势;与学生分享自己曾有的训练经验及运动体验,让学生近距离感知节奏在提高中长跑成绩中的作用。学生对中长跑练习的兴趣因认识的提升和实际的需要再次被激发,课堂教学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教学效果也逐渐显现出来。
2.3 团体心理优势下节奏的建立
团体心理是指一群人在同一规范与目标的指引下协同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般心理行为倾向。考虑到学生不同的运动能力、心理素质、意志品质及中长跑项目的运动特点,利用团体心理的优势,在中长跑教学中,可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比较利于学生借助于本组领跑者的动作技能优势建立良好的动作节奏感和速度感,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改进学生跑的技术动作。鉴于各班人数及练习效果,一般分为4个教学组,每组人数6~10为佳,具体实施的手段如下:在日常教学观察及与被观察者交流的基础上,从每组中选出1 ~ 2个领跑者。领跑者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跑的动作技术较合理、有效,且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速度感;(2)自笔者效能感高,自控力强,坚韧性意志品质较好,且具有大局意识;(3)使领跑者获得同伴的认同。
具体做法:在中长跑教学的开始阶段,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由领跑者示范不同距离的跑(150~200米),要求本组学生认真观摩。(1)近距离观看领跑者较合理、经济的示范动作可以让其他学生获得视觉上的美感,唤起其主动参与的心理愿望;(2)领跑者以自己良好的技术动作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来博得同伴对他的心理认可,彼此间建立信任感,这点对完成教学目标至关重要。
2.4 跑动练习中节奏的掌握
考虑到学生的运动能力和接受上的差异,借助于学生从跳绳练习中已获得的对节奏的感性认知,在中长跑的初始阶段,重点让学生体验途中跑的动作节奏。教学内容的安排主要以持续跑为主,距离在1200~2000米,强度中小。动作要求跑得轻松协调,重心移动平稳,步幅适宜,步频快。
具体方法:每组由领跑同学带领采用跟随跑的教学形式,领跑学生的速度和节奏由教师来控制,以匀速跑为主。要求其他学生尽量与本组领跑学生同节奏跑。对小组里各方面都较差的学生,将他们安排在队伍的中间,其目的是让同伴的作用使他们服从这个团体而避免途中放弃练习,并派一位节奏较好的学生与他们同步跑,要求其努力跟上同伴的节奏。
在中长跑途中跑中,为使学生适应并掌握正确合理的中长跑的节奏,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随时观察各组的情况,并对学生在小组中的位置给予调整。具体做法:如好生带差生,利于学生运动能力的整体提高。同时,将鼓励、激励性语言提示贯穿在整个教学课中,如“动作再放松些,体会节奏”“姑娘,你真的很棒”。
通过练习反复强化中长跑的动作节奏。让学生意识到只有掌握了这种跑的节奏,即在脑中建立好固定的节奏感后,能有助于练习中放松和协调动作,同时心理也会达到一定程度的放松,中长跑成绩也会因放松协调能力的增强而提高。为使学生进一步感悟中长跑动作节奏的力量,在教学的中期和后期,包括最后的测评,各种跑的练习都可以这种组织形式和要求来完成的。
在中长跑练习中,体育教师控制好跑的强度与量,同时要反复强调跑的动作节奏,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从开始的被动感悟到一定程度上的主动体验,学生关注的焦点会因不同的刺激物而发生转移,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因持续跑带给学生的消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对中长跑的认识、对中长跑练习的兴趣、对中长跑的需要,需要体育教师了解学生、运用科学合理的教法有效激发与引导。调查发现,学生对节奏的概念仅限于在音乐课上获得的认知,而对节奏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却比较模糊,尤其是在中长跑中的重要性没有任何身心体验。从单元教学实施前后学生的反馈信息看,我们也充分认识到中长跑的节奏是中长跑教学单元中重要的一个知识点。
3.1 单元教学前学生的感受
一听到中长跑,就特别得害怕,太枯燥了,不停的迈腿,摆臂,再加上在操场里一圈一圈的绕,没有一点意思,特别是那些体质差的学生,跑着跑着两腿就不听使唤,沉重得抬不起来,原本有节奏的呼吸喘得像小狗,感觉离终点是越来越远。
3.2 单元教学中学生的感受
在这次跑步过程中“我”基本做到了匀速跑和有氧运动,这为”我”节省了不少体力。留给“我”最深的还是“我”组带跑的同学,“我”从心里感激她。在“我”看来,带跑的人犹如整个团体的灵魂,只有它的节奏正确,保持匀速运动,才能使整个团体获得较好的成绩,虽然她不是“我”组跑得最快的,但她把整个小组的步伐协调的十分一致,这样使我”充满自信,因为“我”能跟上大部队,就一定能跑完全程,本来紧张的心情舒缓了不少。
3.3 单元教学后学生的感受
原来一想到跑步,尤其是长跑,就感到特别的痛苦,因为那是件最乏味、枯燥、还很痛苦难受的运动。虽然只有一个月的课程,但”我”从多角度、多方面认识了中长跑,原来的想法完全改变了。体育课上不仅学到了关于耐久跑的许多知识,还对这项运动产生了兴趣。因为,经过老师指导,并不觉得跑完特别累,原来那种厌恶的心情也就没有了,而且跑完还很自豪,因为”我”战胜了自己,在困难中没有放弃,”我”选择了坚持,坚持到底。”我”还明白了注重科学与合理的练习方法就是最好的办法。
[ 1 ] 胡训锋,何胜保.中长跑运动项目节奏的生理学分析[ 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34-36.
[ 2 ]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田径运动教程[ M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年.
[ 3 ] 石宏杰.中长跑项目体能特征分析[ M ].中国校外教育,2009:655-656.
[ 4 ] 黄延昭.如何提高中长跑教学质量[ J ].青海教育,2007(4):42-43.
G822
A
1674-151X(2010)03-127-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0.03.057
投稿日期:2010-01-20
丁福琴(1967 ~),中教高级。研究方向: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