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格兰,吴志强,赵倩如
(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84)
理论与方法探索
浅析体育新闻写作对作者的素质要求
瞿格兰,吴志强,赵倩如
(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84)
随着对体育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体育的游戏本质和商业价值,对体育于个人身心全面发展、社会和谐进步乃至不同民族、国家、地区之间交流合作的积极作用也形成了广泛共识。体育经常承载着超越自身的丰富内涵,带给人不仅是感官上,还有情感和精神上的震撼,“在现代文明价值中具有公认的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巨大影响”。
体育独特的品质要求体育新闻报道除了将事实表述清楚,还要尽量展现体育的魅力,让体育运动“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吸引社会注意力,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文字报道来说,要写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体育新闻佳品,作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
写作是“一种以言说的方式创造性地对当下生活作出的战略性反应”,从行为学角度看写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分为反映说和需求说。体育新闻的写作更具社会性,符合反映说,基本模式如图1。
当外部环境一定时,写作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主体人格背景”,说明作者的能动性很重要。调查显示, 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慢慢成为我国媒体的主力军,他们“年轻而富有朝气”,崇尚个性的张扬,不喜欢任由他人指挥,“传统、正规的新闻职业道德观念在他们的思想上有所淡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必要加强对从业人员思想观念和职业能力的规范教育。
2.1 修 养
古人说:“言为心声,书为心画”,人品决定文品。“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文章者,殆未之有也”。歌德也认为:“人格确实就是一切”。要写好文章,作者首先要提升个人修为,继而再根据具体的写作需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思维和能力。
2.1.1 思想意识修养文字工作者尤其是面向大众、代表公信力的新闻传播者,首先,要坚持真理,“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次,应坚持创新精神,对生活充满激情和好奇心,保持独立思考的头脑,敢于探索和发现新事物;最后,保持平和大度的心态,卖弄、浮夸是做人的大忌,同样是为文的大忌,作者永远要保持宽厚和谦卑的心态,新闻工作者更不能以“无冕之王”自居。在互联网愈加发达的今天,传者与受者的界限在慢慢模糊,媒体工作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体育新闻生存有行业、国家和世界三重语境。首先,作为新闻工作者,应担负起媒体的责任,谨遵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培养新闻职业敏感,增强法制意识,防止滥用话语权。其次,对于本国国情下新闻媒体的地位和责任有明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保持与国家主流价值观的统一。最后,要具备放眼望世界的国际视野,培养高屋建瓴的气魄。既要海纳百川兼容并蓄,防止“鼠目寸光”“一叶障目”,又要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辨明方向,坚持自己的立场,在激烈的媒体大战中占得一席之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提升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分量。体育新闻写作要求作者对自身严格要求,对环境敏锐把握。
2.1.2 文体意识修养文体意识是“人们在从事读、写活动过程中对文体的适用范围、操作目的、社会功能、逻辑思维规律、语体风格、表达方式的自觉认识与运用”。体育新闻的文体有其特殊性,明确其特征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更高效地写作。
根据思维方式的不同,文体可大致分为审美类文体、析理类文体和认知类文体三类。体育新闻属于认知类文体,主要目的是传递信息,通常逻辑思维也倾向于实证,但有时又显现出一定审美类文体的特点,引发人们对体育的美的欣赏,满足受众情感和精神需求,需要作者投入一定的情感。
认知类文体一般采用叙述体,行文以实词为主,形容词、副词使用谨慎,风格要求简洁、平实,这也是新闻写作的常态。但体育新闻尤其是竞技体育报道为表现体育独特的竞争的魅力,要求语言具备一定的张力。
图1 写作行为反映说模式图
图2 基础五因素和体育新闻报道的关系示意图
对体育新闻的文体特征了然于心,才能事半功倍。此外,写作者还应具备角色意识和读者意识。体育新闻记者代表媒体传递新闻事实,采访报道都必须依赖事实,个人一般也没有随意评说的自由。作者要顾及“读者的需要、接受水平、接受心理和审美兴趣”。体育新闻的受众范围是比较广泛的,尤其是非体育专业类媒体,如综合类报纸,这就要求作者在写作风格要亲民,尽量把专业的体育内容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同时读者有一定文化程度,他们还追求精神的愉悦,这就要求文字流畅优美,让阅读新闻成为一种享受。
简言之,作者要对自己、读者和文章有正确地定位,为写作活动的展开做好准备。
2.2 知 识
2.2.1 体育专业知识体育新闻尤其是竞技体育报道经常涉及到各种体育学科知识,专业性非常强。如果报道不够专业,出现诸如“术语使用错误、体育人物生疏、体育历史空白、体育赛事和项目误读”的情况就会大大影响体育新闻的公信力。
体育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在竞技体育的报道中表现得非常典型,要求记者对体育基础层面的学科有所把握。(图2)
竞技体育报道通常围绕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展开,不外乎会涉及到体育科学的五个基础因素:形态因素、机能因素、素质因素、技能因素、心理因素。熟知体育基础学科的基本内容和规律才能对竞技体育事实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在报道中用科学的视角对现象进行分析判断,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报道具备了专业水准,才能区别于一般体育爱好者对于体育事实的感性认识和理解,才有说服力,体现出体育新闻的价值。
如今体育新闻报道细分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分工时一名记者往往只负责某几个甚至一个项目,这要求记者对这一个或几个项目要做到精通,如对运动项目和重要人物的历史、体育规则和技术、优秀运动员(队)的技战术资料、各大赛事纪录、世界纪录及项目最新动态等信息时刻关注和积累。此外,丰富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的知识,如体育重大事件历史、体育的关系结构等也是体育记者必须了解的。这有利于记者对某一新闻事件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进行横、纵向对比,帮助读者全面、深刻地认识事件和人物。
2.2.2 广博知识结构体育新闻记者应当丰富自己的知识贮备,平时注意积累各个学科的知识,尤其是人文社科知识。一方面避免在报道中出现常识性的错误;另一方面也能为写作拓宽思路、丰富内容、升华主题,为体育新闻的写作锦上添花。
如2007年8月8日《竞报》的评论《公路自行车穿越北京三千载》利用历史、建筑知识挖掘出2008年北京奥运会公路自行车赛的人文价值,又利用体育平台展示了北京作为一个文明古都的文化底蕴。视角新颖,寓意深刻,不仅提升了比赛的意义,加深了读者的理解和兴趣,也对中国的历史文化进行了宣传。
2.3 技 能
在提升个人素质、储备相关知识的同时,体育新闻的写作要求作者具备扎实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所有文章的写作一样,体育新闻写作,首先要求作者语言使用规范,起码的用词、语法不出现错误,使读者能准确理解大意,不造成误解。此外,体育新闻还追求审美的情趣。汉语的文法灵活独特,修辞手法丰富多彩,从材料、意境、词语到章句都有多种修辞手段可用,以便读者更好地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这要求作者对于写作的技能勤加练习,形成自己独特、得体的话语方式。
总之,写作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文章的立意、内容的选择靠作者的“厚积”,而对于文章形式的把握则是在此基础上的“薄发”。体育新闻写作要求作者在对话语环境准确把握的前提下,不断提升个人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丰富个人知识储备,锻炼写作技能。
[ 1 ] 郝勤.体育新闻学[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 2 ] 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 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 3 ] 周淼龙.现代写作论稿[ 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 4 ] 关玲香,赵金岭.新形势下体育新闻娱乐化、色情化的理性审视[ A ].陈伟,体育新闻传播新视野[ C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129.
[ 5 ] 吴志强,程红.文体写作学教程[ 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
[ 6 ] 毕雪梅,贾静.体育新闻学概论[ 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G80-3
A
1674-151X(2010)03-093-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0.03.040
投稿日期:2010-01-21
翟格兰(1985 ~),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