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 搏袁金宝
(1.湛江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2.宜宾学院体育系,四川 宜宾 644000)
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发展中的非理性因素
温 搏1袁金宝2
(1.湛江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2.宜宾学院体育系,四川 宜宾 644000)
传统武术通常被看成是竞技武术的对立面,关键原因在于传统武术文化当中存在着许多非理性因素,即由人们的感觉先验知识所致,而竞技武术则因其与现代科技的结合较为密切,使武术的个体价值实现人类普适化而成为武术文化的先进形态。由此,文章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中的非理性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促进其健康发展的主要策略。
传统武术 文化 非理性
“近年,随着中国“国学热”的重新兴趣和不断升温,人们都希望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现象从一个更深刻的层面和更广阔的视角来进行研究。”[1]的确,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国学热”的普遍兴起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世界传播带来的巨大生机和希望,中国传统文化有望在新的时期对人类文明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而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如何研究武术文化中的积极、有益成分,剔除制约其快速传播、广泛影响的不利因素就是一个刻不容缓的时代课题。
《辞海》中对“传统”的解释是:“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它对人们的社会行为有无形的影响和控制作用。”可见,传统关联着过去,穿插于现在,指向于未来。那么,传统武术文化同样具有这样的三段时间关联性,即传统武术文化不仅指过去的武术,还指现代人们练习的,以及将来人们练习的。但是目前的武术界通常将传统武术与现代武术对立起来看,因为二者的练习人群、练习内容、练习目的等都发生了变化。因此,本文所指也是后者与现代武术对位存在的武术。而武术文化传统则与传统武术文化稍有区别,即前者落脚在传统,后者落脚在文化。无论怎样,二者都属于文化大范畴之列,因为“文化”的定义包罗万象,既包括传统的任何一种文化,又包括任何一种文化的传统。
“随着时代的发展,任何传统都不足以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要。由于历史的原因,传统武术那些过时因子,如江湖义气、两肋插刀、门派至尊等,都是过时的黄花,不是我们现代的有益品。我们不是生活在先秦宋明时代,传统武术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从整体上说是不应该全面固守的,也应与时俱进,生生不息的不断完善自我、不断创新。”[2]以上各种武术文化当中的过时因子,之所以不是现代的有益品,是因为这些传统都是人们的感性理解所致,即非理性思辨的结果。
在中国古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人类同其它动物一样,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和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然而,人类社会所需要的是不仅能够解释某一个具体自然、社会现象的人,而是需要一个能够解释一类、一群人类现象的人,也就是被现代人成为“通才”的人——巫。巫因为提前掌握了人的生老病死、医术药理、心理变化等普遍规律而被看成天、神意志的代言人,无所不能、无所不通。巫文化的诞生可以说与人类躲避猛兽击杀而产生的武术技击文化同龄,也因此而使武术这一人类具体文化不得不折服遵从于人类社会大文化——巫文化的引导,从而走进了武术神话缔造的神圣殿堂。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正因为巫文化的同步发展,才导致了武术神话色彩愈加浓重。在神话世界里,众神之间免不了彼此的刀光剑影,但最终都趋于各得其所,天界稳定的理想状态;在现实世界里,人与人之间同样如此,为了财、利、名、权等互相杀戮,同样期盼过上太平的安乐日子。武术成为一种达成个体或群体愿望和理想的工具。能够代表神、人意志一致性的神话故事数不胜数,如上古神话故事《封神演义》、《女娲补天》、《盘古开天》等,其中少不了人物之间的武力争斗,但武力争斗的目的和最终结局都是捍卫天庭的太平局面和统治阶级的无上尊严。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逐渐摆脱了对虚幻神话世界留恋,而进入到一个更接近自然实际的认知状态,对武术在神话世界当中的工具功能回落到实现个人武术意愿的自我欺骗上来。这便是对武术技击奇效不着边际的夸大其词,一方面是人们对心中理想生活状态美好期盼的现实延伸,一方面表达人们寻求生活支点而做出的无奈之举,还有一方面是对武术目的性的投机利用。在乱世当道、命运多舛的封建社会,人们通过练习武术却也能够确保个人平安,群体性武术行为甚至可以创造区域繁荣的安定局面。自古以来,在武术神话的表达演绎,以及武侠小说的描述中都不乏“隔空打人、隔空取物、水上漂、飞檐走壁”等的动作描述,听到有如此神功,还有几人敢上前挑衅呢。另据栗胜夫先生研究记载,《少林拳术秘诀》云:少林巨子智远上人,“练习呼吸神掌,垂四十年不辍。能与人距百步外,运掌力击之,应手即倒”。又称,少林澄远禅师亦善此技,“能于百步之内,令敌倾跌,莫能起立”。《秘诀》还记载了澄远禅师自述的练习方法:“盖以三十年练一印掌,初则悬薄板于壁,朝、夕、午频频运掌心印击之。久则去板,置有声之物(如鼓锣等物是也)于夹壁中,习之于前,久则掌力运处,物为之应而有声,于是由近而远,十年则寻丈外,人亦觉痛苦,则气功神矣!待至勤休再二十年,虽百步内人亦立足不住。似不谓之神而不得,然其实则平日精休积累而来。”且不论有无这种神功,但只就练习时间长度而言,就需耗费四十年的光阴,我们将武术理解成一种生活支点的体现恐无多少疑问。
师道尊严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说明在古代,师傅与徒弟之间不仅是师徒关系,更是被血缘化、伦理化、等级化了的父子关系,师徒关系纳入了封建社会宗法制度规范体系之中。此种“师道尊严”的确立和捍卫,在人的感情角度看本无可非议,“父慈子孝”也是巩固教师教育过程中绝对主导地位的重要手段。但在道理上分析,则并不完全符合事物变化发展的普遍规律。
古代师傅收徒弟有着一套严格规整的礼仪范式。据周伟良教授研究记载,古代的拜师礼一般包括以下几道程序:(1)主事者入席;(2)延师晋堂就位;(3)告天神;(4)告祖宗;(5)呈拜师帖;(6)拜文房四宝;(7)拜孔圣;(8)明师回帖;(9)奉呈学金;(10)礼呈戒尺;(11)开宴。这是较为完整的贯穿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各个行业的拜师过程,虽有简繁之别,但足可见其择徒程序的严整和不可或缺。在实行以上正式拜师礼仪之前,徒弟还需要有专门的人引荐、推举,在师傅允可认同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下一步的仪式。当师傅正式接受弟子之后,接下来则遵循着“师者曰,徒者诺”的惟命是从的学习过程,师傅的话对徒弟而言可谓是金科玉律,但凡有反驳争辩之举便是对师傅的不敬、对师门的不尊。对于那些为非作歹、有辱师门、败坏门风的劣徒,将会被毫不留情的逐出师门,清理门户。这种为了捍卫师傅尊严而不惜杀死自己徒弟性命的事情在封建时期屡见不鲜。即便是现代,一些影视作品中,对那些不听师父教诲、偷盗武功秘籍的人物形象则几乎都或被诛杀,或被放逐。但往往能拯救万民于水火、避免武林浩劫、行侠之大义,将师门发扬光大的英雄人物无不是有独立见解、敢作敢当,将师道尊严藏于内心的人。
可见,对于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继承发展而言,我们应当有区别的对待诸如“师徒如父子”般的师道训诫,传承并发扬尊敬师长的传统美德,师徒之情的确犹如父子之情,但更应当正是彼此之间的“教与学”的本质关系,如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感情表达一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家庭”是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基本单位,《大学》里的八条目明确记载个人的奋斗历程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是实现个人与社会之间有机结合的价值纽带。由武术人之活跃的社会行为而形成的武术群体,也必定将武术门户当成既能提供练武环境,又能实现社会群体价值的出发点。中国武术界形成强烈的门户之见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一个武术门派通常代表一种武术文化创生、发展、鼎盛、衰败的漫长历史。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其技击特征的形成、技术体系的完善、技击理念的构建以及人文效益的产生都是各门派中人艰苦训练、苦苦思索、反复实践的智慧的结晶,更是帮助这些人们安身立命、行走险恶江湖的“法宝”。他们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备加珍惜就很值得理解的了。正是在这种“门户、家”的小群体思想意识的推动下,中国武术才形成了如此众多的武术门派,耳熟能详的如少林派、武当派、崆峒派、峨嵋派;有按照南北区域划分分为南派和北派;按照拳种类别分就更数不胜数了。据1983-1986年挖掘整理的材料,在清代武坛上“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一体”的拳种129个,其中主要拳种有:少林拳、心意六和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三皇炮锤、劈挂拳、通臂拳、翻子拳、戳脚、红拳、查拳、华拳、八卦拳、太祖拳、六和拳、罗汉拳、拦手、三十六路宋江拳、蔡李佛拳、水炮拳、佛汉拳、独门拳、豹虎拳等等。
这些拳种的多种多样对于中国武术的延续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武术的技击特性注定了其技击实战功能才是决定本门武功优劣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方面。于是,彼此间的争斗和倾轧便更加强化了这种门户意识,“你不服我、我不服你”是各门派之间的普遍心态,若遇到外部挑战而不敌,则将其原因归结为“师门不幸、遥望先师当年……”,但始终不会承认本门武术的不足。这种强烈的门户意识在现代社会日益开放,交流愈发频繁,创新要求更加苛刻的社会大背景下,无疑是武术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的重大障碍。
包括武术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它们的传承与发展都是以家族、宗族传承为基础展开的。这种单向度的狭隘的传承模式在社会内部环境基本稳定,而又无外来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对不同文化的传承确实起到了保持原有文化形态真实性、独创性和先进性的实际作用,家人或族人对它的传承也奉若神明,异常执着。如宋代张载所说的:“宗法不立,既死族散,其家不传;宗法若立,人人各知来处,国家大有裨益。”[3]但当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外来文化对此造成强烈冲击的时候,整个传统文化系统几近崩坏的时候,以上这种家族、宗族式的传承模式无疑将不能再对传统文化起到有效保护和继承作用,而是严重的限制作用。中国武术这一民族传统文化在21世纪发展的今天便面临着打破桎梏,寻找新的传承途径以求发展的时代难题。当今的传统武术文化,全球化已成为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武术已经随着冷兵器时代的远去而逐渐失去其优秀技击术的本源价值,个体实用价值也随着国家法律法规的完善而色彩褪化,更没有昔日“擂台比武”一较高下的迫切性,而更应该把传统武术看成一种凝结中国人民古老智慧、饱含民族奋斗之不屈精神、抒写国人爱国主义情怀的民族之歌。在世界民族文化面对相同的发展机遇,面临相同的挑战,获取相同的发展理念,接纳相同的科学技术的时候,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时代责任是维护中华民族文化独立性、展现民族文化之魅力光彩、捍卫国家在世界上的尊严。因此,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须上升到民族文化继承与发扬的高度上来,摒弃家族、宗族传承的狭隘传承模式。
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之所以被看成两个对立的武术文化形态,关键原因在于竞技武术与现代化诸多因子结合的更为密切。其主要体现在竞技武术把武术的诸多价值从个人的追求享用中升华出来,使之成为各国人民都能够体验感知的普适文化,如太极拳具有异常广泛的受众普适性,因此而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力;武术审美效果独特,但如果不满足所有人(国外)对西方竞技体育美学认同的“高、难、美、新”效果便不是美的;太极拳有延年益寿的功效,但如果用现代医学设备检验不出与跑步、游泳等体育项目的价值独特性便不会让更多的人们相信。等等以上都是现代科学理念对中国武术提出的挑战,而对于根植于传统文化体系当中的传统武术文化,更存在许多经不住现代科技考量的因素。因此,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也必须善于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善于从科技理性的角度推断验证传统武术文化之合理因素。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力学、生物化学、流变力学等可以帮助我们澄清传统武术当中的诸多虚伪不实现象,如“轻功、水上漂等”皆可以进行证伪。所谓“国术一道,脱不以科学方法从而改进,势难邀上之信用,必致完全失传。”[4]科技理性是一把双刃剑,它在解构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同时,又在重构中国传统武术,使之成为更具有生命力的未来的优良传统。虚幻的神秘感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行走了千年,但绝不会长远,正如玛雅文明一样,虽然神秘,但却因神秘的无人能知而中落。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人类最美的经验是神秘感,神秘感是一切正科学与真艺术的真源泉。”对于中国武术而言,真正的神秘并不是因为对文化现象不理解,而是对武术真谛的难以把握和感知,如武术练习中“精、气、神、意境”等主观感受的练达,这种存在于个人心灵意念之中的东西实际上是一种个人对生命哲学的积极诠释,而无需用某种仪器去测量,因为它本身就是传统武术文化当中的一种真实的精神现象。
“传统武术是由传承而得以延续的,传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以人为载体的,保护传统武术的关键环节就是加强对各传统武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5]这是保持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发展生命力的根本措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那么,对于中国传统武术而言,保护和抢救的第一对象是传承人,只有这些活态的人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抢救,才能够从根本上唤起传统武术文化的生机和活力,才不至于使那些被整理和记录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博物馆里仅供凭吊的物件。现任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曾这样描述过20世纪80年代的少林寺:“一片破败,一共就十几个和尚,9个是老人,靠28亩地过日子。”他看现在的少林寺,认为虽然现在少林武术仍然名冠中外,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核心是生活在该文化空间或习得文化表现形式的人……,20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少林寺高僧大多身怀绝技而逝,拳谱秘诀和禅武合一的精髓也逐渐消亡”。[6]很显然,他意识到了少林武术仅凭武术技击表现人才的培养并不能使少林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关键还是那些深领少林武术拳禅合一文化的大师级人物,如何使当今一代少林人既学得少林武技,又懂得少林拳禅深意并愿意终生奋斗的人。因此,当前形势下,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必须加强对传统武术文化继承人的保护和培养。
[1]温 力.武术与武术文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1.
[2]栗胜夫,赵洪波.传统武术流失与发展的现代阐释[J].体育科学,2008(1):11.
[3]陈 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M].北京:三联书店,2002:3.
[4]吴志青.科学化的国术[M].上海:大东书局,1930:1.
[5]张纳新.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的传统武术文化保护策略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55-58.
[6]栗胜夫,赵洪波.传统武术流失与发展的现代阐释[J].体育科学,2008(1):10.
On the Non-rational Factor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Wushu Culture
Wen BoYuan Jinbao
(1.Sports Science College,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Zhanjiang Guangdong 524048;2.P.E.Department of Yibin University,Yibin Sichuan 644000)
Traditional Wushu isoften regarded asthe contrary side of competitive Wushu,the key reason isthat there are many non-rational factors in traditional Wushu culture which resulted from people's feeling and experience,but competitive Wushu has combined with advanced technology closely and it does its best to put Wushu fuction to anyone in the world.So,competitive Wushu become advanced.The paper discusses about traditional Wushu's non-rational factors,providessome main countermeasuresfor itshealthy development.
traditional Wushu culture Non-rational
G85
A
1004—5643(2010)07—0017—03
1.温 搏(1970~),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文化及武术教育与训练。
2.袁金宝(1980~),在读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武术教育与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