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云张忠杰
(1.遵义师范学院体育系,贵州 遵义 563002;2.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050)
对岭南武术文化与中州武术文化关系的探索
曹 云1张忠杰2
(1.遵义师范学院体育系,贵州 遵义 563002;2.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05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岭南武术和中原武术从文化学角度做一辩证分析,比较二者之间的共性和区别,以更好地理解岭南武术和中州武术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为岭南武术和中州武术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中州武术 岭南武术 文化 地域性
岭南武术文化与中州武术文化都是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随着岭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港澳武术影视对大众的巨大影响,以及李小龙的“中国功夫”掀起了岭南武术文化研究热。然而,武术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中州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发源地,对岭南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那么,中州武术文化与岭南武术文化二者有何区别和联系呢?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目前,学界对此研究甚少,主要集中于对中州武术文化和岭南武术文化单方面的研究。因此有必要对岭南武术文化与中州武术文化进行比较研究。
中州武术文化主要是指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域武术文化,而古代中原则以河南、河北、山东、山西为主,是中原王朝的腹地。中州武术文化立足于中州文化,经过历史的发展,形成了以少林拳、陈氏太极拳为特色的典型地域武术文化。中州地势相对平坦,武术有大开大合、拳脚并用、腿法较多的特征,由此也形成了中州武术文化勇猛彪悍的特点;少林武术的禅拳合一构成了以杀生为主的技击术和以慈悲为怀、严禁杀生的佛教的奇妙结合的特征;陈氏太极拳刚柔相济,“善于以螺旋旋转化解掉对方的力,讲求‘彼不动、我不动,彼动、我先动’、‘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看似被动实则处处主动,要求练习者有意识地放松身体,用意不用力”[1],成为众多太极流派的基础思想。
岭南武术文化主要是指以广东南拳为代表的地域武术文化,其中的“客体文化主要指拳种技术特点风格、民俗武风、典籍、拳谱、武术器械、艺术作品等文化形态;主体文化主要指岭南名家名拳、岭南武术胜地及武术之乡、岭南武术名家故里、岭南武术组织、拳馆、竞技武术比赛等文化形态”[2]。由于岭南地区以丘陵为主,背靠群山、南面大海,地理环境相对比较封闭,受中原文化影响较少,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武术文化形态。受岭南文化的影响,岭南武术文化具有讲求务实、拳势刚烈、兼收并蓄,手法较多、腿法较少,商业化味浓等地域文化特征。
岭南地区北高南低、面向大海,地理环境相对比较封闭。但自古以来,中原地区与岭南地区文化交流不断,这对生长于文化土壤中的武术文化必定产生影响,岭南武术文化与中州武术文化有着必然的历史联系。
“中州文化是中国古代发展较早而又有较高层次的地域文化”[3]。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中州文化也最早形成。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州地区逐渐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河南开封是七朝古都,古时又称为大梁。洛阳为九朝古都,安阳和郑州先后为殷商古都。中州文化凭借着政治文化上的优势,成为中国文化的中心。这对周边的巴蜀文化、楚文化、齐鲁文化、岭南文化等形成辐射性影响。早在秦汉时期,秦始皇为了统一帝国,打开南岭军事屏障,“开凿、沟通了南北两大水系的灵渠。从此,岭南地区纳入了大一统的中央帝国的版图中”[4]。唐朝的张九龄开凿了大庾岭山路,更方便了中州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流,使二者的交流更加频繁。特别是由于自古中原乃兵家必争之地,战乱不断,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移民高潮,将中原文化源源不断的融进岭南文化中。安史之乱后的第二次移民使“岭南地区也首次成为北方移民的重要聚居区”[5]。在中原移民南迁的过程中,通过带进先进生活方式和生产工具等将中州文化带进岭南地区,促进了岭南文化的发展,也必然对岭南武术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由于“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分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中原文化在岭南的延伸”[6],而武术又植根于文化的土壤中。岭南武术文化必然要受到中州武术文化的影响。受岭南文化兼收并蓄特点的影响,岭南武术文化也表现出兼收并蓄的特征。特别是中原汉民的南迁,使得中州武术随人员的迁移而传入岭南,并与当地武术拳种相融合,形成内容和风格丰富的南拳拳系。在中原汉民南迁的人群中,既有达官贵人,又有落魄百姓;既有文人志士,又有武将兵士。我们知道,在冷兵器时代,武术一直伴随着军事而发展,而这些武将兵士和之前镇守边关的中原将士,就成为最初传播中州武术文化的主要群体。随着历史的发展,到明清时期,工商业发达,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南北交流频繁,无形中促进了岭南武术的发展。“岭南体育文化中包容的中原传统体育有北派太极拳、查拳、鹰爪拳、螳螂拳、八挂拳、华拳及北派器械等”[7]。而武术在明清时期也得到了繁荣发展,这与南北武术文化交流,如岭南武术文化和中州武术文化的频繁交流不无关系。
中原地区历来自然条件比较艰苦,冬冷夏热,四季分明,而且多灾,加上中原地区的连年战乱,使中原人民养成了勤劳勇敢的作风和讲究务实的品格,表现在中州武术上就是拳种的实用价值取向。少林武术的大部分套路,由起势到结尾,每个动作都是根据实战的要求而创编。招招有节,势势有律,结构十分紧凑。动作要求“行如猫、抖如虎、动如闪电、声如雷鸣”,进退有方,一气呵成。拳掌齐到,应势而变。实战中讲究“浑身无处不是拳”,如头、肩、臂、肘、掌、指、胯、膝、足等均可发挥技击的作用,应用时互相配合,使其招式多变,极具技击性。太极拳具有立身中正,拳走低势,丹田内转,劲走螺旋,虚实协调,轻沉兼备,快慢相间,开合相寓,刚柔相济,化打合一,整体发力等技击特色。
而岭南文化讲求务实,重做不重说,按照现在说法是注重实践。岭南文化的务实精神反映在南拳动作的简单、实用风格上。南拳拳势猛烈,节奏紧凑,在竞技武术追求“高、难、美、新”的今天,南拳仍然保留着原有的特色和风格,充分显示了岭南武术文化务实的精神风格。岭南武术文化的务实精神一方面受古代中原武术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岭南文化务实精神的影响。这与中州武术文化有着相通之处。
中州武术文化和岭南武术文化均有着兼收并蓄的文化特征。“广东南拳大部分是外来拳种,如:洪家拳传说源于少林寺;李家拳相传是南少林寺和尚李色所创,清初传人广东;蔡家拳由南少林寺和尚蔡福传人广东;莫家拳相传是南少林寺俗家弟子莫达士,于清初传人广东”[8]。而现代的李小龙则在咏春拳的基础上,吸收泰拳、跆拳道、柔道和拳击技术而创立了截拳道,充分表现出岭南武术文化兼收并蓄的文化特征。而中州武术文化一方面在中原文化的土壤中成长,另一方面由于它地理位置上的特殊性,积极吸收其他地域文化而使自己的内涵更加丰富。“少林寺僧一向有兼收并蓄、善于学习的传统,所以能够广泛吸收僧俗两界的武功精华,不断总结提高,并有所发展创造”[9]。由于中州地区历来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地理上连接南北,战略位置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故此战争频繁,促进了中州军事武艺的发展。在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的过程中,也将大漠的武技融进中原,大大丰富了中州武术的内容。
“仿生是中原武术的一大特点。太极、少林拳中均具有大量的仿生动作.有力地体现了朴实的本土文化气息.这是中原武术的一大文化特色。其中,仿虎、仿豹、仿鸡、仿燕、仿猿猴、仿猛禽、仿骏马、仿良禽的较多,表现了中原武林人士崇尚勇猛、矫健、灵活的审美追求除了动物仿生之外,中原武术中的仿生动作还有生活仿生.表现出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自然色彩”[10]。南拳“重象形,如双形、十形、十二形等,均是从动物搏斗的技法中模仿提炼而成,重取意而不重形似,与北派的象形拳的重形似不同”[11]。南拳中的虎鹤双形拳、龙拳、蛇鹤八步、虎拳等均与中州武术文化有着相通之处。中州武术文化与岭南武术文化均有象形取意之倾向,反映了两地人们善于向大自然学习的共性。
中州武术文化形成于中原地带,受地理影响,少林拳拳势刚猛,直进直出,来回一条线;中州平坦的平原使得武术拳种腿法较多、手法较少,表现出一种大开大合、洒脱威猛的气势。太极拳运动刚柔相济、洒脱飘逸,是一种匀速的螺旋运动,要求身体重心平缓地移动,而地势的平坦就为太极拳的诞生准备条件。相比之下,岭南地区丘陵较多,手法较多、腿法较少,拳法细腻而丰富。背靠五岭,南面大海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岭南武术文化兼收并蓄的海洋文化特征,岭南武术不仅积极吸收中州武术文化,还融摄东南亚、南亚地带的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天下功夫出少林的说法虽然有点不准确,但却反映了少林拳的巨大影响力。随着电影《少林寺》的播出,少林功夫、少林武术成为家喻户晓的武术代名词,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之后通过少林武术自身的宣传,全球又掀起了少林文化热、中国功夫热。这显示了禅拳合一的少林武术文化的巨大魅力。陈式太极拳既能强身健体,又能愉悦身心、净化心灵的功能让众多海内外人士痴迷,也显示了中华太极文化的巨大吸引力。太极拳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充满着东方文化的神奇,有着巨大的海内外市场潜力。特别是在工业化、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养生保健正成为延续劳动力、提高生产力的有效方法,而太极拳正迎合了这一需求,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少林和太极构成了中州武术文化的两大武术文化品牌。内涵深厚的中原文化底蕴是中州武术文化的优势所在。
近年来,随着珠三角经济的飞速发展,岭南武术文化也以香港为外港,以广州为内港“远销”海内外。李小龙独创截拳道使咏春拳蜚声海内外,在岭南商业文化的影响下,各种咏春、洪拳等道馆遍布全球。《南拳北腿》、《黄飞鸿》、《佛山赞师傅》、《广东十虎》等港台武术影视使得岭南武术文化有机会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对岭南武术文化的传播有无形的促进作用。岭南文化的商业文化特征使得岭南武术文化有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走市场化道路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发达是其优势所在。
而少林武术在市场化道路上走得比较成功,除了代表中国到世界各国进行表演外,还在国内外开办各种少林武术学校。武术是一种文化形态,在拳脚运动的基础上吸收了传统文化。如果只有单纯的技击动作而没有文化内涵,那么武术就不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也就难有发展和提高。武术门派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拳种所含地域文化之间的竞争。中州武术文化和岭南武术文化各有所长和利弊,均有着自己的特色。在市场化大力发展的今天,二者共存于中国武术文化大环境中。
中州武术文化和岭南武术文化既有历史的联系,又存在着地域文化之间的差异。岭南武术文化既受中州武术文化的影响,对中州文化兼收并蓄,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中州武术文化作为中国武术文化的中心,通过移民等方式向四面传播,对岭南武术文化施以影响;中州武术文化和岭南武术文化既有共性,又有差别,都有勤劳朴实的务实品格和拳种仿生特点,都对周边文化兼收并蓄;但二者生存于不同的地域文化环境,拳种的风格和特点表现各异。二者都有着巨大的文化市场,共存于中国武术文化大环境中。
[1]李宏伟,郑 华.中原武术的文化内涵和功能特点[J].中州体育,2009(4):4.
[2]郑朝沙.“广州亚运”期间岭南武术文化对策[J].武术·搏击科学,2009(3):16.
[3]陈春宝,高金生.《诗经》-地域文化的渊明之光[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25.
[4]谭元亨.岭南文化艺术[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9):84.
[5]王保国.中原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形成[M].2008(7):139
[6]刘圣宜.岭南近代文化论稿[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10):4.
[7]饶纪乐.岭南体育文化探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7):2.
[8]马志斌.岭海武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69.
[9]陆 草.论中原武术文化[J].中州学刊,2007(1):156.
[10]李宏伟,郑 华.中原武术的文化内涵和功能特点[J].中州体育,2009(4):3.
[11]李朝旭.岭南南拳运动风格及其技理技法形成的文化社会学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1):50.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Wushu in South China and Central Plains
Cao Yun1Zhang Zhongjie2
(1.P.E.Department,Zunyi Normal University,Zunyi Guizhou 563002;2.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 Guangzhou,Guangzhou Guangdong 510075)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logical analysis,comparative analysis,the paper does the analysis on Wushu in south China and in central plains,makes a dialectical analysis from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compa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different Wushu cultures,which will help us understand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Wushu in south China and central plains and provide u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on developing the two different cultures of Wushu.
Wushu in central plains Wushu in south China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G85
A
1004—5643(2010)07—0015—03
1.曹 云(1969~),男,副教授。研究方向:武术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