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倍雷,赫 云
(1.大连大学 艺术研究院,辽宁 大连 116622;2.天津师范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387)
引入大众艺术传媒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李倍雷1,赫 云2
(1.大连大学 艺术研究院,辽宁 大连 116622;2.天津师范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387)
充分利用大众艺术媒体传播艺术的形式和手段,不搞模式化的硬性灌输马克思主义思想,而是利用各种媒体,以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以艺术化的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手段,达到社会大众全面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为目的。艺术化方式,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汇通到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或艺术形态中,以“艺”感人、以“情”动人、以“美”化人、以“乐”育人,将马克思主义推向社会大众,使社会大众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众艺术传媒;途径
借助大众传媒的艺术形式,艺术化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重要传播手段,使各种艺术文化传播手段成为大众接受马克思主义有效途径的方式,达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普及化,让马克思主义艺术化地普遍存在于社会大众之中,从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使全民在“乐”的方式中接受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中国社会大众人生的信仰;使中国全民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文化艺术形态和美学观构建中国的和谐社会。艺术化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让接受马克思主义成为全民内在的心理诉求,从而有效地抵制当下各种背离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对普及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思想建设具有当代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大众艺术传媒是各种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显示了极强的、特殊的吸引力和收视率。高科技的发展与利用,大众艺术传媒的传播方式不断更新进步,使它具有更为广泛的传播效应,更广的范围、更快捷的速度和更深远的影响力。大众艺术传媒主要有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电影等。传播形式最为活跃、最具感染力、速度最快、影响面最广的是电视、网络和电影等。报刊杂志主要是以文本形态作为传播的媒体,形式因素相对板结。电影有时偏向比较纯的艺术形态中,但其艺术魅力和影响力非常大。我们这里的大众艺术传媒途径,主要指具有鲜明强烈、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传播媒体——电视、网络以及艺术形式最强的电影等。这些大众艺术传媒是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地途径。
随着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环境逐步优化,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后技术时代的来临,传媒产业呈现出越来越强劲的传播趋势和实践普及化,成为我国当前传播思想、文化、艺术等主要媒体途径和手段。就大众艺术传媒的基本功能而言大致有:1.传播思想与文化艺术功能;2.舆论与监督功能;3.传播与接收其它信息功能。我们这里主要针对大众艺术传媒的第一个功能机制,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大众艺术传媒的信息主题包罗万象,世界任何信息都可以通过媒体传递并从中获取,信息的传递形式可以赋予各种艺术的形式。艺术本身也是被传递的信息,艺术的形态中又隐含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内容。我们举一个大家最熟悉的艺术表演形式——“春晚”。“春晚”借助电视媒体直播功能,其传播速度、影响能力与覆盖广度,都是同步让全国以世界其它及华人地区全部看到的。第二天便成社会大众议论的中心话题。一夜之间也可以使一个名不见经的人红遍全国。某一个词语会成为当年的流行语。当然,其内容与艺术形式的雅俗、高低、美丑、真假等也成为大众舆论的话题。这就是大众传媒的影响力。大众艺术传媒的思想与文化艺术功能,突出表现在对思想传播与文化艺术传播。“春晚”就属于思想传播与文化艺术传播功能的具体展现。不过思想的传播又是通过内化在文化艺术中得以传播的。网络同样具备了电视传播的最高力度、速度和广度的能力,覆盖的群体基本以年轻人为主体。有数字表明中国网络和新媒体用户大多三十岁以下,中学生和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三分之二以上。网络的被监控力度明显低于电视,这就给网络传播的内容和形式到来更多的自由,以及个体的私人化空间,譬如“博客”等自由空间的形式。网络的监控力度较弱,色情暴力就容易通过网络传播。因此,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或者是一把悬在人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电影的传播速度虽然不能与电视和网络相比,但因艺术的魅力,影响力是巨大而持久的。足见,大众艺术传媒中的艺术形式与传播思想的内容融为一体的传播途径和方式,给艺术化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方式。
大众艺术传媒功能的思想性、文化性与艺术性,最适合用艺术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我们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电视、网络、多媒体以及电影,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手段和途径。这也就给大众艺术媒体的掌控方,提出新的要求,借助大众艺术传媒,有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把媒体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传播手段和途径。大众艺术媒体掌控方在传播文化艺术的各种形式中,应该并完全可够把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内化在艺术的各种形式和审美形态中,成为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途径。
大众艺术传媒中最具活力形式就是艺术的形态。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基本原理与艺术原理结合,贯穿到大众艺术传媒的机制中,通过大众艺术传媒在传播艺术形式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任何艺术形态,都具备一定的思想内容,尤其是宏大叙事的主题性艺术形式和艺术形态。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到艺术本身的特征和艺术规律,往往是艺术性的形式大于艺术的内容。“艺术的起源,艺术的历史发展,艺术的精神内容和职能作用,皆决定于它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决定于它是社会意识领域中的一员;社会关系制约着人们艺术活动的性质,而社会存在中的变化则带来艺术中的变化,调整艺术的历史发展进程。”[1]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很早就提出了艺术要“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思想,而且把艺术提高到治国安邦的高度,“图画者,有国之鸿宝,理乱之纪纲。”(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艺术中的“成教化,助人伦”和“理乱之纪纲”的功能,显然不是由于艺术的形式,而是由于艺术承载的思想内容。但艺术的形式又是最直观的表现思想的手段,易于让人接受。传为我国东晋顾恺之画的《女史箴图卷》,就是依据张华的《女史箴》文本内容创作的绘画作品。绘制该画卷的目的,就在于“成教化,助人伦”。中国传统艺术,一向是儒家为主体,道家为本体的两个路径同时并举,构成了“成教化,助人伦”和“解衣般礴”的艺术内容与艺术形式。艺术的内容与艺术的形式,是可以有机统一的,构成最高的艺术境界。传为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的艺术境界。在中国现今社会的体制结构,尽管艺术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与多样性地存在,但艺术依然是“社会意识领域中的一员”,是社会存在反映的表现形态和艺术文化形态,艺术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并没有改变,只是服务的对象发生了变化。艺术的功能主要在它的认识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愉悦功能等方面。艺术功能的偏重,取决于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时所关注的层面。譬如历史题材的宏大叙事,往往偏重的是艺术的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强调美的艺术比较偏重审美功能;还有快乐趣味为主体的艺术形式,重点在于愉悦方面。当然无论强调艺术功能的哪一个层面,一般都可以将艺术的不同功能统一起来。尤其是艺术的内容与艺术形式高度地统一起来。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艺术境界,为我们艺术化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找到了新的途径和方式。
艺术本身最大的境界层在于它的美感形式和审美境界。不仅如此,艺术的美感还可以带来巨大愉悦作用。因此艺术的魅力主要在它的美感形式和审美层面上。马克思在《1844年的经济学哲学手稿》指出:“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在生产整个自然;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美的规律的来建造。”[2]从社会生产实践的角度,马克思把“美的规律”作为动物与人的区分点。也可以这样理解马克思的“按照美的规律”,是人的生产本质就是与美相联系的,创造具有美感的事物是人在社会实践生活中建立起来的。这个逻辑层面,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人类的艺术创作更是直接与美相联系。艺术的发生,便是审美的萌芽。艺术越往后演变和拓展,审美的属性越受到重视和自觉,也就是越是“按美的规律的来建造”。把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与基本原理与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本身就是圆融了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原则和观念。
艺术化的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正是运用了艺术的审美功能和愉悦功能,将马克思主义精髓和基本原理融通在各种艺术的形态或形式中,在艺术给社会大众带来的审美和愉悦时,也使大众接受了艺术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与基本原理与艺术原理及其艺术形式的圆融与结合,完全是可能的。前面我们说中国的传统艺术强调的就是“成教化,助人伦”,并提升到“与六籍同功”和“理乱之纪纲”的高度。这显示了中国艺术文化传统的土壤,具备并适合艺术与思想性强的内容相结合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语境。印度宗教传入中国以来,佛教经典何如让普通信女善男懂得佛教经典,成为传佛布道者的解决的难题,于是有了“变相”与“变文”的佛教形式。所谓变相、变文,最简单地讲就是,把深奥难懂的佛经变为用浅显易懂的具有一定故事性的图画形式,将佛经用通俗易懂的诗歌和散文体的形式,变为通俗的佛教故事或通俗的历史故事,展示或讲解给信女善男,使信佛的人们了解佛经的意义和佛经的精神。这种变相变文的方式,从今天的角度看,就是把佛教大众化的一种方式。变相、变文毫无疑问,给予了我们很多的启示。还有西方的美术史中我们也看到了艺术与宗教的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讲,欧洲的整个中世纪,就是宗教与艺术共同结盟关系的历史。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多数也是利用了宗教,甚至依然是反映宗教的艺术。譬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最后的审判》等等,都是宗教题材与艺术结合的旷世经典作品。从这个历史的艺术文化存在的性质、中国艺术强调“成教化,助人伦”的功能,以及佛教“变相变文”的史实来看,马克思主义精髓和基本原理与艺术原理及其艺术形式的结合是完全可能的。
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3]列宁概括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精髓就是,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指导思想,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基础。正是这一指导思想,中国努力体现社会资本增长与为大众谋利益一致的科学发展观,创新性的愿望不但得到尊重而且成为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尊重人才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使广大社会成员的创造力、创造激情、创造智慧得到充分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并运用于社会,成为人类福祉的源泉。如果我们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精髓,用审美的艺术的形态或审美的艺术形式,圆融与结合在一起,使马克思主义精髓和基本原理具有艺术化的审美形式和简约、通俗、易懂的某种艺术形态,通过大众艺术传媒的传播速度、广度与影响力,就能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我们利用大众艺术传媒传播马克思主义不是“说教 ”、“文本 ”或“呆板 ”的方式,也不是照本宣科式的、学究式的方式诠释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与基本原理,而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基本原理与艺术原理结合,采取一定的艺术形态进行艺术化和审美化。使我们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思想具有某种有生动活泼的、审美的大众艺术形式,让中国社会大众在欣赏或感受某种艺术形式的时候,接受马克思主义。
大众艺术形态多种多样。但我们这里的大众艺术形态,不是西方后现代文化语境下的“大众艺术”。西方后现代语境下的大众艺术,是对现代艺术的背弃和对传统艺术的颠覆。无论是艺术的形式还是艺术的审美层次,表现出来的都是反传统的、反讽性的、戏谑性的、非审美性的、无深度性的、平面性的、低俗性的和碎片性的非艺术形态。我们指的大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发展起来符合大多数受众心理需求和精神诉求、通俗易懂、喜闻乐见、娱乐欣赏具有美感的中国式的大众艺术形式。它加强社会广大受众的感情和信念,维护社会的民风民俗与生活习惯,创造与社会和群体表达的同一方式,且不断地从高雅的精英艺术、民间艺术和外来艺术中吸收有效元素,风格灵活多变,不拘一格。通常的大众艺术形式有曲艺、舞蹈、音乐、美术、诗歌等形式。大众艺术的传播较早依靠报刊杂志、摄影、唱片、广播,逐渐发展到录音带、电影、电视等再现的技术时代,如今已发展到网络传媒和高科技低智使用的后技术时代。大众艺术依赖技术时代和后技术时代的媒体,得到有效而迅速的传播,影响范围广度和传播速度如前所述,同步接收影响范围最广。大众艺术的各种形式或形态,都是可以将马克思主义精髓和基本原理引入或融通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形态。譬如曲艺表演,可以将马克思主义精髓和思想融通到大众习语转化的脍炙人口、生动形象的艺术语言中,用一定的说唱表现艺术形式表演出来。使社会大众在欣赏曲艺表演的过程中,逐渐使马克思主义精髓和思想润泽在大众的心理。再譬如,美术与音乐等艺术形式,比较适合于展示宏大叙事的现实和历史题材,即通常的“主旋律”。如果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思想,汇通到美术与音乐的艺术形式中,崇高的画面和优美的旋律,在传递给大众的审美感受的同时,也润泽到了马克思主义精髓和思想。传递马克思主义精髓和思想不是生硬的说教式的,也不是学究式的,因为普通大众不是理论家和研究者,要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需要用转化一定的艺术形式,成为广大普通群众所掌握、所实践,否则大众化就是一句空话。也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才能为社会大众掌握并经过大众所践行,并自觉成为自己行为的指导思想和人生追求的终极信仰。这才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的目的和实践结果。但要是社会大众真正接受马克思主义,一种有效的方式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汇通到各种大众艺术形式和形态中,用艺术化的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之,艺术化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种润雨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方式使社会大众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的滋润,逐渐使社会大众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生终极信仰来追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当下的实际国情相结合,为中国大众所掌握并自觉作为指导思想和社会实践的理论基础,逐步成为社会大众的终极信仰。要有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使用有效的方法。各种媒体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最佳途径,媒体也是传播各种艺术形式的途径。充分利用媒体传播的艺术形式和手段,不搞本本主义、生硬化、模式化的硬性灌输,而是利用各种媒体以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手段,从而达到大众全面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借用各种高科技术的传播媒体,艺术化的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基本原理和艺术原理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思想、观念和精神艺术化,艺术化地展现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所谓艺术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融汇到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或艺术形态中,以“艺”感人、以“情”动人、以“美”化人、以“乐”育人,将马克思主义推向社会大众。使中国大众在享受艺术过程中,从不自觉地接受到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寓教于乐”的方式向大众普及马克思主义。艺术化的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是让全社会大众在艺术感知中,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并自觉成为人生的价值追求、终极关怀和人生信仰。
[1][前苏联]M·C·卡冈.马克思主义美学史[M].汤侠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30.
[2]马克思.184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7.
[3]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M]//列宁.列宁选集:第 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3.
On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troduced into Media Arts
L IBei-Lei1,HE Yun2
(1.Art Research Institute,Dalian University,Dalian116622,China;2.College ofLiterature,Tianjin NormalUniversity,Tianjin300387,China)
The full use of mass media arts is a for m and means of communication.Marxism should not be the book worship,instilled rigidly and stereotypically.A variety of media,lively art forms,and artistic way should be used to promote Popularization ofMarxism so as to achieve the full acceptance ofMarxism.Artistic approach is integrateMarxism into the popular art forms loved by the public,touching and educating peoplewith art,beauty andmusic.Introduced into the community,Marxis m will be accepted by the public consciously.
Marxism;popularization;massmedia arts;approach
J0-05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8-2395(2010)05-0066-04
2010-06-06
教育部“纪念建党九十周年”专项课题资助 (10JDJNJD027)“艺术化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成果
李倍雷 (1960-),男,大连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艺术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艺术学研究。赫云 (1971-),女,日本法政大学硕士,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