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玲玲
论贝多芬和声的主要特征
□
郭玲玲
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世界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拥有十分熟练的作曲技术。其中,和声的写作代表了贝多芬的创作思想与写作技术,对于其作品的表达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本文将针对贝多芬的和声语言进行具体的分析。
贝多芬 和声 织体 特征
古典乐派音乐的主要特点就是主调音乐。因此和声特点也就表现得十分简练。它体现调性集中,强调主、下属与属七这三个为主要和弦。由于音乐结构的方整性特点,因此它不像复调音乐那样,有比较复杂的声部对比、节奏的交错,而是表现为节奏的规律化,以对称、平稳的和声进行为主体。除了主、下属与属七三种和弦以外,离调、移调模进、减七和弦、增六和弦、同主音大、小调对置等也广泛地使用,以体现色彩性的变化。在主调音乐的曲式中,如奏鸣曲式中,和声语言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成为主调音乐结构的要素之一。
贝多芬是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生活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大多表现了矛盾激烈的斗争精神,体现了哲学的思想,因此不同和声语言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它的和声语言是以大小调功能体系和声为基础的。音乐的开始和结束都体现了和声的功能性。即:呈示与终止。与海顿、莫扎特的音乐作品一样,强调主、下属与属七为主要和弦,很少使用副和弦。即使在作品的高潮处,也仅仅会使用转调或离调的手法来丰富音乐的色彩和表现力。增加音乐的紧张度,提高音乐的动力性,这样也会出现离调性的变音体系和声和同名大小调的变音体系和声(降Ⅵ级)。因此在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中,和声语言常用的主要有:Ⅰ级、Ⅳ级、属七、属九、Ⅶ级减七和弦、Ⅱ级和弦、Ⅱ级五六和弦、副属和弦、重属变和弦、降Ⅵ级和降Ⅱ级和弦等等。有了这些和弦的运用,贝多芬才会呈现出更加富有表现力、体现矛盾冲突的作品。因此贝多芬的和声语言特征表现为戏剧冲突和动力性。同时也有抒情性和歌唱性的表现。
在贝多芬《c小调三十二首变奏曲》中,变奏的主题的和声给其后变奏的写作以一定的制约和发展的空间,这部作品所采用的变奏手法是:三十二首变奏都在保持主题的和声骨架的基础上进行变奏,因此主题的和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主题以起始的两小节为动机,随后向大下属方向(F大调)作离调,再向属方向离调,使和声材料具有较强的色彩性,形成调性游移。在第8小节以c小调S-D-T的强功能性的和声终止,稳定了主调的调式调性。在保持调性布局原则的基础上,和声框架中小部分的和声有细微的调整,这正是由于装饰性变奏手法对和声处理上的要求所造成的,体现了戏剧冲突和动力性。其特点体现在:
1.和声的功能性:
功能性的和声进行是贝多芬音乐动力体现的需要,使和声在调性功能内有规律地进行。和声的功能性在一般的主调音乐中是常见的和声进行。和声的功能性可以理解为和声的作用,表现不同的和声的色彩,用于不同情感的表达。例如:在贝多芬《第十七奏鸣曲》第三乐章中是明显的奏明曲式,各部分安排的十分规范而且清晰。呈示部中的主部、连接部、副部及结束部材料集中精炼、布局合理,主部主题虽然是连续不断的十六分音符,但却充满了活力和律动感。主题a句的和声是主属交替,b乐句开始转向下属方向,和声节奏紧缩成每小节一个和弦。以S—D—T这样一轮完整的和声功能进行后进入终止式。之后,在下属和弦中的降二级的使用,接属六和弦解决到主和弦,形成二级音下行见三度进行到导音的进行。
2.戏剧性的和声效果:
在贝多芬的作品中表现戏剧的矛盾是主要的创作手段。通过强烈的和声对比的手法来体现。例如:《柯里奥兰》序曲中,有十四小节引子,十分有力度。第一主题是由弦乐演奏,用大量的减七和弦和八度的齐奏做对比,体现了高傲、自信的性格。在《第二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中,结尾处在调性的低音上做向上的半音进行,在和声的处理上采用上方小三度的模进,突出了音乐的紧张性,在力度上也十分强烈。
3.节奏的运用:
节奏是音乐作品中不可缺少的音乐语言,它使作品体现出不同的音乐形象。在贝多芬的作品中,和声节奏运用十分富有弹性,松紧的结合动静的结合都十分具体得当。例如: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的末乐章的第三乐章虽然在调性上与前乐章有紧密的联系,但感情上则完全不同。旋律中采用了非常复杂的钢琴技巧,第一主题表现了激动与热情,犹如激烈的狂怒,第二主题表现了憎恨与不满,临近结束时连续的八分音符,斩钉截铁般的节奏,表达了热情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
4.丰富的和声效果:
贝多芬在音乐作品中体现的雄伟、豪迈、坚硬的性格,采用的是丰厚的和弦进行。宽大的音区、密集的和声排列、来加强和声丰满的效果。例如: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第四乐章中,乐曲的纵向旋律和节奏多种多样,横向上来看,同时是好几个声部交织在一起,体现丰满、结实的和声效果。在贝多芬《第十七奏鸣曲》第三乐章中是明显的奏明曲式,他的展开部以主部主题材料构成。第一部分包含对位的因素,展开部在g小调上开始,材料在各调上发展,降b小调持续之后出现在将b小调上的假再现,之后减七和弦、增六度的和弦,最后到达尾声,主调的属和弦,并属主交替持续11小节,最后出现属和弦的持续。
5.和声的对比性:
贝多芬的作品中,由于塑造形象的需要,常常需要对音乐形象进行对比,来完成戏剧性的发展。没有对比性的和声处理,就不可能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体现不同的音乐风格。例如: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90乐章,音乐形象有活泼、抒情、感慨三种情感,材料采用模进的方法将情绪推向高潮,体现了活跃的气氛。之后用e小调的属和弦做停顿,情绪比较舒缓。到了第三部分旋律用七度向下跳进之后级进,增加了感慨的情绪。
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是无副标题的作品。第二乐章一开始时,由木管吹奏柔和的长音和弦,接下来由低音弦乐器上奏出安静的旋律,一直到整个主题和后面的变奏。随后,a小调转到明朗的大调,单簧管和大管变换节奏吹了另一个流动的旋律。当高潮平息下来的时候,主题的片断时而在这个乐器上,最后,在小提琴的回响声中结束。宁静舒缓的和声与恰当的节奏相呼应,将整个乐章的抒情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贝多芬作品中的和声手法是典型的欧洲传统和声,这对于我们学习传统和声来说是十分宝贵的学习资料。在今后的创作过程中,笔者将在此基础上,与中国民族音乐相结合,创作更加具有特色的音乐作品。
[1]姚海.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展开部和声特征分析.音乐探索.2004年.第04期
[2]王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和声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7-04年
[3]于鹏.尹达.贝多芬-《c小调主题及三十二首变奏曲》的和声技法分析.《黄河之声》.2007年11期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